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
1.从1876年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中国铁路总里程数的90%以上。至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铁路只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由此可知,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 )
A.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C.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D.得益于政府对交通的重视
2.下面材料反映了元朝腹里及部分行省的驿站设置情况。这体现了当时驿站交通( )
腹里:陆站175处,水站21处,牛站2处。 河南江北行省:陆站106处,水站90处。 辽阳行省:陆站105处. 江浙行省:马站134处,轿站35处,步站11 处,水站82处。 湖广行省:陆站100处,水站73处。 云南行省:马站74处,水站4处。 总计:全国站数约1400处,加上岭北、吐蕃等处,应在1500处以上。
A.制度完善传递速度快 B.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C.加快了中国经济转型 D.工具多样且水陆并用
3.伊利运河落成后,成功打通也带动了纽约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曾经有位美国国会议员说:“美国金融市场的晴雨表之前都是悬挂在伦敦交易所:但是如今,全世界所有金融市场的晴雨表都转移到了美国纽约的华尔街上。”据此理解恰当的是( )
A.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C.交通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D.运河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4.在古代,旅游多是限于少数人的奢侈活动。到了近代,旅游主体队伍日益驳杂和扩大,他们不再满足于在本国、本民族的疆土上游历观光,竟相憧憬并实践着跨海到异域畅游。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殖民扩张的进行 B.思想解放的推动
C.国家政策的转变 D.交通成本的降低
5.汽车大王亨利 福特曾在自传中说:“生产福特T型车需要7882个独立工序,其中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这反映出
A.福特不仅是实业家也是慈善家
B.现代化机器生产对身体损伤大
C.流水线生产降低了对人力要求
D.机器完全取代人类成为主导者
6.在1828年,巴尔的摩等地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真正的、最早的铁路。到1840年,大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已有铁路互相连结起来。到1850年时,美国运营铁路约等于当时世界各国铁路里程的总和。美国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 )
A.引发了美国的对外扩张 B.源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适应了机器的工业发展 D.保障了国内政局稳定
7.如表为2020年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密度表。据表可知( )
2020年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密度表
范围 高速铁路里程(公里) 面积(万平方公里) 高速铁路密度(公里/万平方公里)
东北 3712 79 47
东部 11543 92 125
中部 9966 103 97
西部 8589 688 12
A.中国高铁建设落后于时代要求 B.中国的路网规模引领全世界
C.高铁建设与各地经济水平相关 D.高铁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8.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这反映当时的中国
A.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 B.政策环境不利于外企发展
C.浦东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 D.工业发展未融入世界潮流
9.下表所示为20世纪以来公共交通管理领域的若干史实。表中信息集中反映了近现代交通 管理发展的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率先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
2014年2月起,美国国家道路交通安全局逐步推行车对车通信(V2V)技术和并制定相关法规
A.机械化 B.智能化
C.电气化 D.法制化
10.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11.“自扬(扬州)益(今四川地区)湘南至交(南岭)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这一材料评价的是
A.通行全国的驰道 B.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海上陶瓷之路兴盛
12.对比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如图1、图2),其中河道的主要变化是由于(  )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中心北移 C.水运更加发达 D.进行截弯取直
13.2014年7月,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安高铁二期工程顺利通车。该工程全长158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通车后,乘列车由安卡拉到达伊斯坦布尔(庞蒂克区)的时间大大缩短。伊安高铁的建设得益于( )
A.日本“东海道新干线”的成功示范 B.中国高铁的核心技术跃居世界第一
C.中国高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D.中国是第一个商业运营高铁的国家
14.有学者认为,运河水道在承载漕粮运输的同时,还沟通了巨量的南北物资交流,一个相对成体系的、流动状态的经济带由此形成;该经济带在明清时期的经济功能及辐射意义巨大;就范围而言,至少应该把长江中下游地区也纳入这个经济带。该学者的主要依据在于,明清时期的运河水道交通( )
A.满足了都城物资需求 B.摆脱了封建国家束缚
C.助推了经济重心转移 D.密切了区域经济联系
15.春秋战国成书的《黄帝内经》中指出:“毒物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汉代张仲景发展了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这些成果( )
A.表明药物和食品相互渗透被广泛推崇 B.为中医药食同源养生保健理论奠定基础
C.说明中医药学在自我批判中不断完善 D.确立了古代中医药食同源的标准化体系
1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下列关于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的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①新中国成立后,汽车工业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
②20世纪末,我国进入高铁时代
③改革开放前,我国造船业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
④1969年,我国第一条地铁在上海建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四川人民为了消除空间阻隔,不断开拓交通路线。至两宋时期,由于都城都在四川东面,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纲马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
——据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等整理
材料二1904年,川人设立川汉铁路公司,着手筹办铁路。虽尝试过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等多种方式,但至1910年,该公司只筹到所需路款的约十分之一,开工日期一推再推。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通过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官办,剥夺了川汉铁路公司的筑路权,保路运动随即发生。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屡有兴工之议,但至解放前,未能铺设一寸铁轨。
——据宓汝成《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整理
材料三为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修建。1952年7月1日,也即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隆重的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它的建成,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摘编自俞荣根等《当代重庆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川古代交通状况,说明四川峡路交通在宋代的地位与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时期,木板船与风帆的出现让远距离海运得以实现。春秋战国时期,生铁生产技术和铁制工具让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木板船结构日趋复杂。秦汉两代造船技术和海运技术蓬勃发展,控制航向的“尾舵”、折戗驶风技术及对季风规律的认识让古人“见风使舵”成为可能。隋唐航海事业日臻繁荣,继续领先世界。唐代设立了专门管理海运的官吏“市舶使”和六大港口,开拓出超过一万海里的世界性远洋海运线。宋元两代设立了航海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两次自发出海,到达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印度洋及地中海等地区。明初,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维绡(木桅)挂席,际天而行”,随行船只200余艘,将世界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清代前期政府推行闭关政策,传统海运逐渐衰落。
——摘编自沙虞《中国古代航海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外国货轮开始进入中国的领海及内陆,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面对这种状况,一些中国商人开始提出借鉴西方的科学知识,自主开创新式海运,并得到李鸿章等一批在朝官员和爱国商人的支持。1872年11月,由李鸿章、徐润、唐廷枢筹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近代海运由此起步。到1927年,中外海运的市场比重依然是外国商船占70%-80%、我国商船占20%-30%的格局。抗战时期的日本统治区,日本控制了中国的各行各业,中国海运业也“颠沛流离”。以轮船招商局为例,抗战时期由上海转移至香港,后又迁址重庆,战后迁回上海,1949年又随国民党迁往台湾。
——摘编自张诗雨《晚清以来我国海运事业的衰败与发展》
材料三 1981年,交通部将国营航运的全国营运由原先的计划拨款改为了银行贷款,年利率也优惠到了3.6%,还本付息时间为使用第一期进度款的10年内。通过金融杠杆的刺激,海运行业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以中远公司为例,从1978年到1988年的短短10年内,船舶从510艘发展到了610艘,吨位也从857.4万载重吨发展到1400万载重吨,年货运量从3600万吨翻了一倍多,达到了7600多万吨,航线到达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600多个港口。
——摘编自中国交通新闻网《畅通天下便利全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运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海运不同于古代之处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海运迅速发展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统一后,铺设有以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军队能迅速地派往长城,修筑了以咸阳为起点的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忽必烈即位后,两都之间的交通路线很快建立起来,大体可分为驿道、东道和西道三条线路。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出发,途经驿站十一处,抵达上都,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地区线路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东道和西道分别是专供皇帝从大都往返上都的路线。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辽宋夏金元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元朝驿道的功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道路交通开辟的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刘俊《晚清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及机理研究》
上图为近代长三角地区“城镇发展轴”演化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一个发展演化视角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具体论题,说明其演化概况及原因。(要求:视角贴近图示,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在近代中国的控制的铁路比例虽然不断减少,但到1949年时,仍然接近一半,说明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B项正确;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待铁路事业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中元朝设置陆站、水站等的数量和设置的范围可知,元朝形成了驿站水陆交通网络,交通工具多样,D项正确;“制度完善传递速度快”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A项;元朝驿站制度主要涉及国内交通,与对外贸易发展关系不大,排除B项;元朝时中国的经济并未发生转型,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据题意可知,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美国议员的话形象地描述了伊利运河落成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伊利运河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没有说明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和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排除AB项;伊利运河加强的是美国国内不同地区间的联系,而不是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旅游业的发展及异域畅游的直接原因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D项正确;殖民扩张的进行、思想解放的推动及国家政策的转变与近代旅游业的发展及异域畅游无直接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5.C
【详解】材料“需要7882个独立工序”主要是反映福特汽车的生产工序,而不是介绍福特的慈善事业,故A项错误;材料“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 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所需的残疾工人并不是由现代化机器生产导致的,故B项错误;据材料“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 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可知,流水线生产降低了对人力要求,故C项正确;据材料“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 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可知,工业生产依然离不开工人,机器生产不能完全取代人类,故D项错误。
6.C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美国)。19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革命在美洲大陆扩展,美国铁路建设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适应了当时机器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铁路建设是国内建设,并未引发美国的对外扩张,排除A项;世界市场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四大区域高速铁路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高铁密度大,西部地区经济相对发展慢,高铁密度小,说明高铁建设与各地经济水平相关,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高铁建设引领时代要求,排除A项;材料并未与其他国家对比,无法说明中国的路网规模引领全世界,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高铁的密度,并未涉及高铁对城市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8.D
【分析】
【详解】根据“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可知,中国工业发展未融入世界潮流,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85年已经改革开放了,B错误;90年代开发和开放浦东,时间不符合题意,C错误。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的西方。本题考查世界现代交通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交通信号灯及运载工具领域对自动控制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运用,集中反映了交通管理领域的智能化,B项正确;机械化、电气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C两项;只有最后一例史实可以体现法制化趋势,故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故D项正确;A项只是长城的作用,故排除;秦朝和隋唐时期没有诸侯割据,故排除B项;C项只是大运河的作用,故排除。
11.B
【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及材料提供的地点可以判断其评价的是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故选B。A项驰道是秦始皇修筑的;C项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通的;D项海上陶瓷之路兴盛是宋元时期,故排除A、C、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制瓷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水利交通事业的发展·驰道、大运河。
12.B
【详解】由两个图对比可知,元朝大运河不再以“洛阳”为中心,而是由“大都”直接到达“杭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政治中心已不是关中的长安,不需要再转经洛阳,河道的主要变化是由于政治中心北移所致,B项正确;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而且图示对比发现,最南端都是到达杭州,排除A项;水运更加发达、进行截弯取直均是河道变化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C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4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2014年伊安铁路二期顺利通车,C项正确;日本新干线建成于1964年,排除A项;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但世界第一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日本是第一个商业运营高铁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材料可得出结论:明清时期,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形成一个联系密切的区域经济带,表明运河运输密切了区域经济联系,D项正确;材料除了提及供应都城的漕粮运输外,还提及南北物资交流和运河经济带,A项内容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A项;运河是漕粮运输的重要通道,仍然受封建国家的控制,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黄帝内经》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张仲景在实践中发扬了这一理论,为中医药食同源养生保健理论奠定基础,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药物和食品相互渗透被广泛推崇,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医药食同源养生保健理论,排除C项;汉代的医学水平达不到中医药食同源的标准化体系的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汽车工业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①正确,改革开放前,我国造船业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③正确,C项正确;中国自20世纪末开始建设高铁,②错误,排除AB项;我国第一条地铁在北京建成,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状况:交通闭塞,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以长江水路为主;峡路是最主要的交通路线。
地位:四川峡路交通是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
积极作用:积极改善了四川的交通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四川的有效治理;保障了物资的漕运畅通;保障了军事的供应。
消极作用:转输成本高,加重了百姓负担;事故多发。
(2)意义:实现了西南人民对铁路发展的多年愿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势;有力地支持了建国初期巩固争取恢复经济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是中国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证明;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代中国。
第一小问,关于四川古代交通状况,根据材料一中“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闭塞,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根据“(两宋时期)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可知,以长江水路为主,峡路是最主要的交通路线。
第二小问,关于四川峡路交通在宋代的地位,根据材料一中“(峡路)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可知,四川峡路交通是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
关于四川峡路交通在宋代的作用,依据材料“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纲马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并结合所学从积极改善了四川的交通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四川的有效治理,保障了物资的漕运畅通,保障了军事的供应等方面分析积极作用;依据材料“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并结合所学从转输成本高,加重了百姓负担,事故多发等角度分析消极影响。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
关于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三中“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可知,实现了西南人民对铁路发展的多年愿望;根据“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联系材料一、二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到现实,从政治、经济到交通、文化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分析可知,成渝铁路的建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势,有力支持了建国初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等活动,是中国自力更生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证明,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18.(1)特点:历史悠久;航海及造船技术先进;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政府重视海运;规模宏大、航海范围广;逐渐落后于世界航运业。
影响:推动了造船技术和海运技术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不同: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航运市场;先进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航运技术;清政府主导兴起了近代海运;中国在海运的市场比重较小;近代海运发展历程艰难曲折。
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近代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3)
意义:适应了改革开放的要求;促进了远洋航海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结合所学可得出为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详解】(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夏商周时期,木板船与风帆的出现让远距离海运得以实现。”可得出历史悠久;由材料“秦汉两代造船技术和海运技术蓬勃发展,控制航向的‘尾舵’、折戗驶风技术及对季风规律的认识让古人‘见风使舵’成为可能。”可得出航海及造船技术先进;由材料“隋唐航海事业日臻繁荣,继续领先世界。”可得出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由材料“唐代设立了专门管理海运的官吏‘市舶使’和六大港口,开拓出超过一万海里的世界性远洋海运线。”可得出政府重视海运;由材料“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两次自发出海,到达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印度洋及地中海等地区。”“明初,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维绡(木桅)挂席,际天而行’,随行船只200余艘,将世界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可得出规模宏大、航海范围广;由材料“清代前期政府推行闭关政策,传统海运逐渐衰落。”可得出逐渐落后于世界航运业。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生铁生产技术和铁制工具让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木板船结构日趋复杂。秦汉两代造船技术和海运技术蓬勃发展”可得出推动了造船技术和海运技术的蓬勃发展;由材料“隋唐航海事业日臻繁荣,继续领先世界。”可得出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由材料“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两次自发出海,到达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印度洋及地中海等地区。”可得出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材料“明初,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维绡(木桅)挂席,际天而行’,随行船只200余艘,将世界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及所学可得出为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鸦片战争后,外国货轮开始进入中国的领海及内陆,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可得出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航运市场;由材料“一些中国商人开始提出借鉴西方的科学知识,自主开创新式海运,并得到李鸿章等一批在朝官员和爱国商人的支持。”可得出先进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航运技术;由材料“1872年11月,由李鸿章、徐润、唐廷枢筹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近代海运由此起步。”可得出清政府主导兴起了近代海运;由材料“到1927年,中外海运的市场比重依然是外国商船占70%-80%、我国商船占20%-30%的格局。”可得出中国在海运的市场比重较小;由材料“抗战时期的日本统治区,日本控制了中国的各行各业,中国海运业也‘颠沛流离’。”可得出近代海运发展历程艰难曲折。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鸦片战争后,外国货轮开始进入中国的领海及内陆,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可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材料“1872年11月,由李鸿章、徐润、唐廷枢筹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近代海运由此起步。”及所学可得出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近代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由材料“1981年,交通部将国营航运的全国营运由原先的计划拨款改为了银行贷款,年利率也优惠到了3.6%,还本付息时间为使用第一期进度款的10年内。”及所学可得出适应了改革开放的要求;由材料“通过金融杠杆的刺激,海运行业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以中远公司为例,从1978年到1988年的短短10年内,船舶从510艘发展到了610艘,吨位也从857.4万载重吨发展到1400万载重吨,年货运量从3600万吨翻了一倍多,达到了7600多万吨,航线到达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600多个港口。”可得出促进了远洋航海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结合所学可得出为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19.(1)举措: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车轨。
背景:秦统一;北击匈奴;征服南方越族地区,治理西南夷。
(2)功能:便利日常出行;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物资调配。
意义:加强边疆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铺设有以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和“为了与匈奴作战时军队能迅速地派往长城,修筑了以咸阳为起点的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可知,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据材料一“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可知,统一车轨。第二小问背景,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全国道路网的修建的背景可以从秦朝统一奠定基础,巩固边疆地区的需要,如针对北方匈奴和南方越族地区、西南夷。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功能,据材料二“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出发,途经驿站十一处,抵达上都,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地区线路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可知,元朝驿道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日常出行和物资调配。第二小问意义,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构建的遍布全国的驿道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且有利于物资调配等,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20.示例1:
清代,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轴由南北走向(运河沿线)转为向东(沿海、沿江)拓展。
说明:京杭大运河开通以来,长期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密切了南北经济联系,运河沿线成为物资、人员的集散地,形成了运河经济带,从而产生了扬州、苏州、宁波等为代表的中心城市。清代前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活跃,工商业市镇发展,运河沿线的这些城市地位日益突出,从而强化了南北走向(沿运河)的“之”字型城市布局。鸦片战争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相继被迫开放。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加剧,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工商业在通商口岸以及长江沿线的南通等地创办,加之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转向东方(沿海、沿江)拓展,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型城市布局。
可见,清代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与经济格局的重新组合导致了城镇布局的变迁。
示例2:
近代交通变革影响着城镇发展轴的走向。
说明:甲午战后,列强纷纷向华输出资本,修筑铁路,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开辟大量通商口岸,到辛亥革命前夕,近代中国铁路网基本形成。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鼓励民间投资建厂,为了发展民族工业,铁路运输业发展迅猛,这促使明清以来以扬州-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为顶点的“之”字型城镇发展轴线(运河交通带),最终被沿江-沪宁-沪杭-杭甬为轴线(铁路、长江交通带)的“∑”型空间结构取代,形成了从通商口岸到内地和农村的商业网。
据此可知,近代新型交通方式的应用,促使长三角地区传统的商品流通渠道逐步改变,并深刻影响着城镇发展趋势。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晚清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据题干图片可知,清代前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以扬州-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为顶点的“之”字型城镇发展轴线,大致呈南北走向。结合所学,这是因为京杭运河促进了沿线商贸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和商业城镇的兴起。清代后期,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型城市布局,呈现向东拓展的趋势。结合所学,这是因为通商口岸的开辟、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铁路和轮船等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对比清代前期和清代后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结构变化,可得出示例1:清代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轴由南北走向转为向东拓展。论述时首先说明清代前期南北走向城镇发展轴的概况和形成原因,重点说明京杭大运河对南北走向城市布局形成的影响,接着论述清代后期向东拓展的城镇发展轴的概况和形成原因,重点说明通商口岸的开辟、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铁路和轮船等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兴起对城市化的影响,最后作总结: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与经济格局的重新组合导致了城镇布局的变迁。分析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原因,可得出示例2:近代交通变革影响着城镇发展轴的走向。论述时重点说明铁路运输业和长江轮船航运的发展影响了长三角地区城镇发展趋势,促使以扬州-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为顶点的“之”字型城镇发展轴线,最终被沿江-沪宁-沪杭-杭甬为轴线的“∑”型空间结构取代,形成了从通商口岸到内地和农村的商业网,最后作总结:近代新型交通方式的应用影响了城镇发展趋势。
从其他角度(清代后期上海城市地位崛起;清代后期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化特征;清代后期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镇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等)论述,言之有理也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