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物质科学领域教学指导1.主要概念:(1)新物质的定义:对于现有物质来说,制备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这些物质就是新物质。对于一个化学反应,生成物虽然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已经存在,产物也可以叫做新物质。新物质的发现可以推进技术进步。科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新物质”是指结构和组成与反应物有所不同的物质。(2)(物质变化的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变,化变)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查找浏览了相关资料我们还知道: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也不变。这类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聚集状态(间隔距离、运动速度等)发生了改变,导致物质的外形或状态随之改变。物理变化表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变化跟化学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定义为当一个分子接触另一个分子合成大分子;或者分子经断裂分开形成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小分子;又或者是分子内部的原子重组。为了形成变化,化学反应通常和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有关。2.实验说明《蜡烛燃烧》实验说明实验名称: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实验地点:科学实验室实验类型:观察实验实验目的:验证蜡烛燃烧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实验器材:蜡烛、小瓷盘、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毛巾。实验步骤:1.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2.经过一段时间,翻转烧杯,迅速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并振荡。3.观察烧杯中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实验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注意事项】手持烧杯时,主要拿烧杯下半部分,收集气体时间不宜过长。3.考点说明1.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等新物质。2.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一般伴随着发光、发热或改变颜色等现象。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存在物质变化,物质变化具有多样性。4.生活中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二、教学设计“蜡烛燃烧”课堂教学设计课题 蜡烛燃烧版本信息 五四制青岛版小学科学 年级 四年级下册课型 模拟实验对比实验概念课科学史 设计者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1.知道有些物质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2.能基于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 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探究蜡烛燃烧发生的变化,乐于合作与交流,对探索物质变化充满兴趣。 4.了解科学技术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接下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认识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新物质,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情分析 学生对燃烧是非常熟悉的,蜡烛燃烧也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但是,蜡烛燃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时间内蜡烛燃烧所发生的变化是很小的,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学生对新物质的产生还是比较陌生的,没有进行进一步地观察、质疑、思考。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猜想、探究实验的能力及比较、分类、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学习 目标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蜡烛燃烧实验时,能准确说出蜡烛燃烧时,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等新物质,一般伴随着发光、发热或改变颜色等现象。 2.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举例说出生活中有哪些生成新物质的现象:纸燃烧变成灰烬,切开的梨变色,鸡蛋壳浸入醋中冒泡。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认识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新物质。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完整的蜡烛、燃烧变短的蜡烛、小瓷盘。 教师准备:烧杯、玻璃片、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课件。信息技术 应用 技术支持:问卷星影音剪辑课件拼合影音录制其他( ) 认知工具:环境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知识建构协同情感体验激励其他( ) 功能支持:信息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评价逻辑思维训练辩证思维训练辩论 情境建构其他( )教学过程课前预学:无课中展学 无活动一、 蜡烛燃烧时会发生哪些变化?1.观察蜡烛燃烧时出现了什么现象? 2.用铁片在蜡烛火焰上掠过,铁片上留下了黑色的物质;把干燥的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发现烧杯内壁上出现了水雾。 3.观察蜡烛燃烧变短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设计实验图片,学生尝试设计实验验证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4.实验操作图片,教师进行实验方法指导和注意事项。 ①取一个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 ②翻转烧杯,迅速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并震荡。 ③观察烧杯中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注意事项:不要将石灰水弄到手上,以免手被腐蚀。 评价任务是否敢于大胆猜测,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描述自己的想法。 2.是否能设计出较合理的实验方案。 3.是否能相互分工合作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并能用准确语言写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4.是否能通过观察,准确说出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活动二、 生活中有哪些生成新物质的现象?1.观看纸燃烧变成灰烬、切开的梨变色、鸡蛋壳浸入醋中冒泡的图片。 2.引领学生对生活中产生新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补充。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以及生活经验,思考:在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中,产生了哪些现象? 3.学生交流讨论。 4.总结:在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改变颜色等现象。 评价任务是否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动实际,说出生活中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中,产生了哪些现象。活动三、 找一找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植物光合作用、烟花燃放的图片。学生感受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有的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帮助的作用。 苹果腐烂变质、水龙头把手生锈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对人们的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评价任务是否能用准确的语言说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课后延学观察生活中产生新物质的现象。知识图示或思维导图 初步了解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实验探究生成的新物质→研究生活中有哪些生成新物质的现象→研究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反思 目标——问题——归因——改进:1.选择题(l)下列变化生成新物质的是()。A.粉笔折断 B.盐酸挥发 C.粮食酿酒(2)下列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是()。A.蜡烛受热熔化 B.钢铁生锈 C.蜡烛的燃烧(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生成新物质的是()。A.用水制冰 B.用汽油作燃料 C.用铜丝制导线(4)将蘸有澄清的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A.石灰水被烤干了,没有留下痕迹 B.石灰水变浑浊 C.石灰水没有发生变化(5)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A.水 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6)下列变化中与其他变化不同的是()。A.木柴燃烧 B.水变成冰 C.西瓜榨成西瓜汁(7)下列技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是()。A.古代湿法冶金技术﹑ B.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C.用铁矿石冶炼钢铁2.判断题(1)像易拉罐压扁﹑木头碎裂,玻璃碎裂﹑折纸这样的变化,都是形态发生了改变但没有产生新的物质。(√)(2)蜡烛在熔化和点燃的状态下,发生的变化都是一样的。(×)(3)物质发生变化时,都会生成新物质。(×)(4)在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改变颜色等现象。(√)(5)切开的梨放置一段时间后只是颜色变了,并没有新物质产生。(×)(6)鸡蛋壳浸入醋中会有新物质产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