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
【学习目标】
1.精选史料,掌握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自身独特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具有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了解其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的有益启迪和为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的有益启发。(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系统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涵。
学习难点: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认识其价值。
【预习新知】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远古时期——起源时期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汉朝: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1)表现:汉武帝尊崇儒术,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至唐朝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原因
①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②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
(2)影响: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5.宋元时期——高度繁荣
(1)形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2)影响: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6.明清时期——受到禁锢
(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近代时期——传统文化受冲击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社会关系上,重视以人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3)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政治伦理上,主张民本思想
(1)表现
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③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④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2)影响
①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
②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表现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
②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③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影响
①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3)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都有体现家国情怀的警语。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表现
①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②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④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⑤《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影响
①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
②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2.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情境在线】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中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什么
提示: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巩固训练】
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2.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焚烧诗书、严刑酷法
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D.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
3.南宋中期,陆续出现专心于理学而放弃科考的士人。如徐子仪,将理学要义用之于现实,不以“穷达易其志”,能够“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迎合了普通百姓的需要。徐子仪的理学要义( )
A.促进了儒学的复兴 B.巩固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推动了理学世俗化 D.开创了儒学的朴实学风
4.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说明“百家争鸣”( )
A.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B.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导致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殊途同归 D.促进了学术文化交流
5.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此看来,龙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 )
A.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文化精神 B.现实和浪漫相结合的文化特征
C.刚劲、豪爽、质朴的多民族色彩 D.变幻无穷、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6.顾炎武认为:“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那么县令治理本县就像对待自家事业一样,必然尽心尽力。材料体现了顾炎武( )
A.赞赏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及方法 B.挑战传统和提倡效用的思想主张
C.推崇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 D.强调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
7.《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墨子·非命》:“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些言论体现了中华文化( )
A.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C.主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D.自强不息,崇尚积极进取
8.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
A.对专制体制的不满 B.对社会正义的诉求
C.过于理想化的追求 D.不符合统治者需求
9.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下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语录》)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A.关注“人伦物理” B.倡导心外无物
C.主张“格物致知” D.强调社会责任
10.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中孟子的“无礼义,则上下乱”和韩非子的“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的共性可知,两者都强调用“义”来约束上下、君臣之间的等级秩序,故D项正确。A项与韩非子的思想主张相符,B项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A、B两项不属于二者的共性,排除;材料不仅反映了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也体现了社会的等级秩序,C项说法片面,排除。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选择A: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巩固统治推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措施,强化了民众对秦的认同,这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认同。排除B:焚烧诗书、严刑酷法加强了秦王朝的统治,但并未推动文化认同。排除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强化了秦朝的统治,与文化认同关系不大。排除D:户籍制度是为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而非推动文化认同。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徐子仪的理学要义适应了现实需要,让理学深入民间,迎合了下层百姓的需求,推动了理学世俗化,故选C项。北宋时期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士大夫群体壮大,推动了儒学复兴,A项错误。宋理宗时期下令将二程、朱熹等人从祀孔庙,确立了理学的正统地位,B项错误。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强调做学问要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开创了儒学的朴实学风,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塑造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哲学基础和变革精神,因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故选A项。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百家争鸣”并未导致诸子百家的思想殊途同归,C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可知,龙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符号,龙的形象构成体现了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华文化精神,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存有私心,追求个人利益是合理的,若一县土地归县令所有,则县令必将像对待自家事业一样尽心尽力,这显然与传统的天下为公的理论不同,体现了挑战传统和提倡治理实效性的理念,故选B项。“和而不同”指和睦地相处,但不盲目苟同,与材料体现的人皆有私不吻合,A项错误。“天下为公”是指天下是众人公有的,与材料主旨相悖,C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治理世事,切合实用,D项仅符合顾炎武言论中“提倡效用”这一部分,没有体现“挑战传统”,排除。
7.答案:D
解析:“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要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调国家要自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比喻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自强不息,崇尚积极进取的精神,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孔子注意到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孟子严厉批判了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专制体制的不满,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合理诉求,并没有过于理想化,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张载的“横渠四句”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儒家学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选D项。材料主旨与“人伦物理”“格物致知”无关,A、C两项错误。心外无物是心学思想,而张载是理学家的代表之一,B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知,汉字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聚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汉字的作用,而非特点,A、C两项错误。B项中“完全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