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史实。
2.从史料史证的角度探究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4.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四大发明对中西历史产生的不同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1.了解中华文化吸纳外来文化的基本史实,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理解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
2.了解中华文化对外辐射和传播的基本史实;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世界意义。
难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预习新知】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1)过程。
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②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2)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3)《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4)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时期 表现
晚清 ①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 ②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③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④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⑤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民国 初年 ①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岀路 ③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情境在线】
《西学东渐记》是容闳先生英文自传的最早中译本,它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清末大变局中留学海归,献身祖国近代化事业的精彩人生,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经典文本。思考: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西学东渐经历了哪几步
提示: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1)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表现
文字 ①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②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儒学 ①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社会 制度 ①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②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③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④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⑤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传入欧洲 影响
造纸术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①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②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3)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情境在线】
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举出宋元时期“中学西传”的具体史实。
提示:12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13世纪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13世纪中期,火药传到阿拉伯,之后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巩固训练】
1.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规定,以后两国在与中国的交涉中,分别只使用英文和法文;如以后有关交涉文件中发生文词争议,均以外文为准。1862年英文同文馆设立,随后法文同文馆也设立。由此分析,同文馆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
A.开启教育的近代化 B.推动外交的近代化
C.废除《天津条约》 D.维护清朝统治利益
2.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大多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转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3.《几何原本》又称《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一部数学著作,其集中体现了古希腊的数学成就和哲学思想。最早与徐光启一起将其部分内容翻译成中文的外国传教士是( )
A.马戛尔尼 B.南怀仁 C.汤若望 D.利玛窦
4.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到了15世纪中期,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是一种参考借鉴汉字方体形态创制出来的方块拼音文字。由此可以看出( )
A.朝鲜文字由汉字派生而成 B.朝鲜文字的发展源远流长
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 D.朝鲜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5.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的“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立世的哲学,并让阳明学说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影响的广泛性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明治维新有了指导思想
6.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7.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华民国八年,写成世界公历是最容易记忆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这一年( )
A.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提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
8.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儒家思想在朝鲜成为了主流文化 B.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
C.朝鲜制度受到中国官僚制度的影响 D.殿试成为朝鲜选官制度的最高规制
9.伏尔泰把《赵氏孤儿》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亚当 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这说明( )
A.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普适性
C.启蒙思想的源头是孔子的思想 D.借用中国学术成近代西方风潮
10.明后期,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其创立的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等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这表明( )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 B.基督教主动融入中国社会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产生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英文同文馆和法文同文馆是清政府在列强侵略的情况下,为了适应中外交涉、培养翻译人才而设立的,其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利益,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大多被取代”,由此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促进欧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C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一起把《原本》的前6卷翻译成中文,并改名为《几何原本》。这次翻译奠定了中国现代数学基本术语的基础,部分译法沿用至今。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由“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15世纪中期……参考借鉴汉字方体形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朝鲜深受中华文化影响,D项正确。A项说法没有全面反映题干主旨且说法不严谨,排除;B项中的“源远流长”与题干中“到了15世纪中期,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5.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中国的阳明学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被部分日本志士吸纳、发扬,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影响的广泛性,A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的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A正确;B中“融为一体”表述错误,排除;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C错误;近代以后西方民主思想得到介绍并传播,排除D。
7.答案:B
解析:A.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应该是在抗日战争时期;B.从民国8年可以看出是1919年,这一年出现了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战争后;D.白话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的。故选:B。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及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诞生于中国,朝群实行的科举制是对中国的效仿,C项正确;材料末体现儒家思想在朝群王国的地位,A项排除;“完全一样”说法错误,B项排除;材料末涉及殿试,D项排除。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伏尔泰和。亚当·斯密二人均对中国文化进行借鉴,说明的是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A项正确;B项错在“普适性”,排除;儒家思想起源要比启蒙思想早,排除C项;D项错在成为风潮,排除。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古希腊数学家的《几何原本》,创立了一些中国传统科技中没有的新名词,并沿用至今,可见其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选A。传教士与徐光启共同译书并不意味着基督教主动融入中国社会,排除B;据所学,明朝后期的西学东渐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并未开启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排除C;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于近代欧洲,鸦片战争后逐渐传入中国,排除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