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力全球流动的阶段及路线、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精选史料,分析现代社会移民的特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掌握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国际社会为解决难民问题作出的努力。(时空观念)
4.掌握美国的移民文化和新加坡的移民社会特征的形成及各自的影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现代移民社会的形成及多元文化特征
难点:移民社会的不同多元文化及文化认同困境
【预习新知】
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背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2.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4)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3.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1)劳工迁移
①时间:20世纪50—70年代。
②概况: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2)精英迁移
①时间: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②原因: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特点:在跨国公司中表现尤为明显,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 难民产生的原因:因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2. 产生的主要地区:二战前主要是 欧洲 ;二战后主要是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3. 难民的地位: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
4. 联合国解决难民问题的措施
(1)1950 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2)1951 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3)1966 年,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 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4)2000 年,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 年起,每年的6 月20 日为“ 世界难民日
”。
5. 发展趋势:逐年增加。
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背景:
(1)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出现了移民社会。
(2)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不同文化交汇、借鉴与认同。
2.代表国家与地区:
(1)美国:移民文化。
①形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国,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吸收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②影响: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2)新加坡:移民社会。
形成原因 ①新加坡是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②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主要是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印度裔移民
表现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情境在线】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海派文化”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提示:特点:兼容并包。实质:对欧美文化的借鉴。
【巩固训练】
1.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如迈阿密州的居民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由此可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 )
A.导致美国调整官方语言 B.激化了美国的种族矛盾
C.迫使政府改革选举制度 D.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2.下表是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据下表可推知( )
时间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比例 11% 33% 39%
A.移民增加加强了美国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质
B.增加的移民以欧洲人为主
C.移民的增加严重干扰了美国人的正常生活
D.移民使美国财政出现赤字
3.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B.提升了移民的参政意识
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 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水平
4.下面漫画反映出当今劳动力全球流动的特征是( )
A.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 B.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展而流动
C.移民阶层“知识精英”化凸显 D.新兴产业从业人数增长明显
5.下面这张照片上的人是非洲的难民,这一群体备受国际关注。难民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
A.战争和地区冲突 B.宗教或部族矛盾 C.自然灾害的发生 D.国际人才的交流
6.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效祖国。1992年,中国将强调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扩展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 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7.196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成员国签订的《关于非洲难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
A.首次以公约的形式定义了难民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8.美国的塞缪尔·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
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必然影响
9.1988年,斯坦福大学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决定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改成包括黑人、拉丁美洲、亚洲内容在内的一种世界文明概述。1990年,英国的一些历史学家进行了类似的争论。这表明在20世纪末期欧美( )
A.社会精神危机影响文明史研究 B.开始重视亚非拉文明的研究
C.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强 D.历史学率先突破西方中心论
10.新加坡官方语言为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对应了新加坡的主要四大移民族群:欧亚裔、华裔、马来裔、印度裔。这说明新加坡( )
A.实现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是最具有移民特征的国家
C.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D.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从材料“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如迈阿密州的居民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和美国前总统认可西班牙语等,反映出大量移民涌入美国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美国自建国以来,官方语言一直是美式英语,排除A项;移民涌入激化了种族矛盾与克林顿希望自己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改革选举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会使美国多元文化的特征更加突出,故A项正确;根据表格中的比例无法说明移民以欧洲人为主和使美国出现财政赤字,排除B、D两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答案:C
解析:材料“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多元对话”等措施都是对移民有利的,有利于缓和德国人与移民之间的矛盾,从而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C项正确;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缓和德国人与移民的矛盾,而不是提高移民的参政意识和文化水平,B、D两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由漫画中移民的“书籍脑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出当今劳动力全球流动的特征是移民阶层“知识精英”化,故C正确; A、B、D三项虽符合事实,但均与漫画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
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非洲的难民”,结合所学可知,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的发生均是难民产生的原因,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人才的交流不会产生难民问题,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6.答案:C
解析:“‘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效祖国”说明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C项: 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7.答案:B
解析:《关于非洲难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属于区域性公约,它是在联合国有关公约的基础上,对难民问题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化,B项正确,D项错误;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中就明确了难民的定义,A项排除;“世界难民日”是在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的决议中确定的,C项排除。
8.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美国人对移民的态度。选择C:根据材料“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可知,从1965年到20世纪90年代,希望减少美国移民人数的美国人比例总体提高,这说明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移民持排斥态度。排除A:材料未涉及人口增加同政府财政负担之间的关系。排除B:材料未涉及人口增加同社会两极分化之间的关系。排除D:D项与材料中美国人对移民的态度变化不构成“必然”关系。
9.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斯坦福大学把西方文明这门课改成包括黑人、拉丁美洲、亚洲内容在内的一种世界文明概述,表明欧美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强,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精神危机对文明史研究的影响,排除A项。“开始”的说法不合适,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历史学率先,突破西方中心论,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加坡社会文化的多元特点。选择A:新加坡不同移民族群分别使用自己的传统语言,政府将四大语言均定为官方语言,说明新加坡尊重各族群的传统文化,实现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排除B:材料没有将新加坡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不能得出新加坡是“最”具有移民特征的国家。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新加坡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排除D:材料未提及宗教信仰,无法体现新加坡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