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知道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重构的主要表现,理解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重构的关系。
3.了解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主要表现,理解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特点和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文化重构
难点: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预习新知】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
①背景: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特征:多元化。
③表现:他们使用的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美利坚人”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2)独立战争后
①背景:1787年的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了第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
②表现: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
2.拉丁美洲文化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前
①背景: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②特征: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③表现: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后
①背景:除法属殖民地海地的独立是由黑人领导之外,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建立了15个共和国;葡属巴西独立后建立了帝国,1889年成立巴西合众国。
②表现: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成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背景
(1)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2)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3)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2.文化重构
(1)概况: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2)具体表现
①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于1825年12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被称为“十二月党人”。起义尽管很快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②波兰: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③德意志: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影响
(1)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殖民国家往往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
(3)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2.表现
(1)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2)英国把英语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埃及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巩固训练】
1.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中国近代史进行判断,下列不属于 文化侵略的有( )
A.西方传教士强占土地修建教堂,禁止信徒拜祭祖先
B.法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教会学校强迫学生背诵教义
C.五四期间教会学校要求学生“断绝一切国家的观念”
D.美国传教士傅兰雅创办《格致汇编》,宣传科学知识
3.外国人在华设立教育机构始于1842年香港英华书院,创办初期“欲以学校为一种补助之物,助其宣传福音事业”:到1890年以后,则认为“不论在哪一个社会,受高等教育的人们,都是有势力的人们,他们控制社会的情感和意见”。其办学理念的变化说明西方( )
A.力图通过教育影响中国社会 B.重视提高国人思想文化素质
C.对华经济侵略进入新的阶段 D.放弃传教转向培养实用人才
4.下表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 )
1825年 俄国 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
1830年 波兰 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1848年 奥地利和普鲁士 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A.农奴制被推翻是俄国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B.拿破仑战争使欧洲一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各国斗争的内容不同,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D.东欧各国在对法国战争失败之后开始自我觉醒
5.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推动了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B.使民族自决原则被广泛接受
C.促进了亚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D.导致反战和平运动普遍兴起
6.如表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如表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有欧洲和西亚文化元素。
A.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B.民族文化发展面临巨大威胁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D.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
7.美国的政治制度、政治行为都是其政治文化的反映,而政治文化则根植于其民族的血液之中。只有了解了美国的政治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政治制度与政治行为。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是( )
A.强调个体和个人主义 B.勤劳节俭与自由平等
C.天赋人权与权力制衡 D.开拓竞争和理性实用
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判断,下列对战争影响的理解准确的是( )
A.战争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胜劣汰
B.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减少与生产的破坏
C.战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
D.战争促进了文明的碰撞、交流与重构
9.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大党领袖提拉克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以及“战斗,不要乞求”和“自由是我与生俱来的权利,我将得到它”等主张,要求英国人离开印度,并在全国赢得众多追随者。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一战后英国加紧对印度的控制
B.印度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展开
D.印度民族独立斗争受十月革命影响
10.如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墨西哥盛行的各类主义及其核心思想。这些主义的共同点是( )
主义 核心思想
爱丽儿主义 追求人类高级精神生活,尤其对其信仰的拉美文化感到自豪
土著主义 未来的种族将是融合各种血液、集世界所有优秀素质之大成的“字宙种族”,而拉美混血民族拥有其所必备的素质
桑地诺主义 建立政治独立、经济自立和外交独立的“自由祖国”
共产主义 调动农民和民众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民众主义 走介乎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即“民族资本主义”的道路
A.丰富了墨西哥民族文化的内涵 B.代表了资本主义的阶级立场
C.有利于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 D.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可知体现的是近代前期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托古改制”的思想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弱小的表现,排除D。
2.答案:D
解析:西方传教士禁止中国信徒“拜祭祖先”,强迫学生“背诵教义”“断 绝一切国家的观念”,意在消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属于文 化侵略;创办科学刊物,宣传科学知识,推动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发 展,不属于文化侵略。故D项符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外国人在华设立教育机构始于1842年香港英华书院,……受高等教育的人们,都是有势力的人们,他们控制社会的情感和意见”可以看出外国人希望在中国办教育,影响中国社会,A符合题干的意思;BCD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故选:A。
4.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等信息可以看出拿破仑战争使欧洲一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故B正确;材料中只是体现宣布要废除农奴制度,并没有体现农奴制被推翻,故A错误;C说法太绝对,排除;表格只是东欧部分国家,因此“各国”的说法太绝对,故D错误。故选:B。
5.答案:A
解析:选择A:根据材料“1926年”“这场把欧洲……战争”“唤醒了……独立意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亚洲”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观点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唤醒了”亚洲人民的独立意识,改变了亚洲和亚洲人的思想,说明一战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排除B:“广泛接受”说法错误。排除C:一战促进了亚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反战和平运动普遍兴起”与材料内容无关。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印度、新加坡文化,还是埃及文化,都有欧洲文化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而未强调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文化面临威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而是体现了文化的多元特点,排除D项。故选:C。
7.答案:C
解析:美国的政治文化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启蒙思想。启蒙思想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制、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等思想,成为《独立宣言》的理论指导。1787年宪法以启蒙思想为理论基础,确立了民主共和、权力制衡和联邦制原则,使美国成为不同于传统大陆国家的新型民主国家,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属于政治文化,故排除。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并运用唯物史观,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知,“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的观点是在强调战争使不同文明相互碰撞、交流,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与重构,D项正确;战争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优胜劣汰的观点错误,A项排除;B、C两项未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排除。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印度人的印度”“要求英国人离开印度,并在全国赢得众多追随者。”可知,印度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英国加紧对印度的经济侵略,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的成效,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与印度民族独立斗争的关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对其信仰的拉美文化感到自豪”、“建立政治独立、经济自立和外交独立的‘自由祖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墨西哥盛行有民族主义思想、启蒙运动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等思想,这些思想有利于墨西哥人追求民族独立,C项正确;这些思想的共同点是推动民族独立,有些思想并不客观科学,并不能丰富文化内涵,排除A项;共产主义并不代表资产阶级的立场,排除B项;有些思想并不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如爱丽儿主义,排除D项。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