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析其原因和影响。2.了解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茶叶、服装、钟表等)的发展脉络,理解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3.了解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原因和意义。【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本课重点: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概况。本课难点:理解商贸活动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预习新知】全球贸易网的形成1. 15 世纪之前: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2. 15 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1)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2)表现 : ① 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② 贸易的扩大促进了 股份公司 的出现和发展。(3)影响: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3.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1)原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2)表现: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4. 1870 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贸易: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 倍。5. 20 世纪上半期的世界贸易: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贸易: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1. 特点: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 文化 的传播。2. 茶(1)地位: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2)传播: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 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3. 服装(1)法国① 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 18 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② 20 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 20 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2)中山装: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4. 钟表(1)诞生并传入中国:诞生于欧洲,大约在 16 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2)概况① 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② 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③ 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④ 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5. 文化交流(1)原因: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2)表现: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 文化 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巩固训练】1.下表为1740—1800年间,英国的工业产值及出口额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 )时间 英国工业产值 出口额1740年 2420万英镑 630万英镑1770年 3690万英镑 1120万英镑1800年 6820万英镑 2350万英镑A.英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 D.英国工业水平居于世界一流2.下表是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新论》中列出的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胡椒 100万~200万磅 300万~400万磅丁香、靛蓝、肉桂 35万~65万磅 70万~100万磅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世界贸易中心开始转移到地中海地区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3.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生存,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一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4.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陆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这反映了( )A.开埠通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C.西方文明渗透进国民生活 D.人们生活习惯的彻底西化5.下图分别为1970-2008年若干年份的世界贸易额占GDP总量比重和国际直接投资净流入量(单位:亿美元)变化统计。图中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南北发展差距缩小 B.跨国公司加速发展C.冷战局面得以结束 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6.16世纪初,从中国运往葡属印度市场分销的中药材土茯苓价格奇高,几乎只有权贵才能消费。但到16世纪末,销往该地的土茯苓价格已普遍下降,普通民众亦可消费。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联系加强 B.中药产量提高C.等级观念淡化 D.价格革命完成7.下图为1880-1996年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以1900年为100)的变化情况。据此判断( )A.世界贸易的萎缩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B.欧美国家始终奉行自由贸易的传统政策C.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影响全球化进程D.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造成世界贸易停滞8.下表反映了1780—1870年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情况。据此可推知( )时间 世界工业年均增长率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1780-1830年 2.6 1.41830-1840年 2.9 2.81840-1860年 3.5 4.81860-1870年 2.9 5.5A.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B.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C.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向世界扩展 D.机械化大生产在世界各国得到普及9.18世纪末以来,饮茶之风深入俄国社会。与中国饮茶时的儒雅重礼之风有所不同,俄国人往往通过饮茶补充热量,比如放糖、蜂蜜等甜料,有的人干脆将饮茶作为三餐中的一餐。这反映出( )A.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B.茶文化重塑俄罗斯社会C.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趋势 D.文化传播具有时代特色10.20世纪初期,法国设计师波烈推出了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它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并被命名为“孔子”。波烈说:这时我对传统的束身衣已有成熟的看法,那就是从颈到膝都被束缚的女性躯体,必须要求解脱。这一设计( )A.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 B.借助儒学宣传政治革命C.以东方元素为主 D.具有明显的反专制色彩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从表格中不难看出,1740-1800年间,英国的工业产值及出口额都呈现增长的趋势,联系所学可知,该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产值的增长体现了经济的发展,出口额的增长,体现了英国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A正确;BD是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C只是体现了出口额的增长,排除。故选:A。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选择D: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17世纪部分商品“经好望角”航路的数量少于“经地中海”航路的数量,这说明以“经地中海”为代表的传统航路在世界贸易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排除A:材料对比的是经两条商路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数量,没有提及商品来源。排除B: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开始逐渐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C:材料未体现贸易内容的改变。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选择C:材料主旨是美洲和亚洲的交流加深,美洲作物传播到亚洲,打破了亚洲传统的粮食结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各地商品种类更加丰富。排除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而非明末。排除B:明末是在17世纪,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排除D:亚洲人口的膨胀不是“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选择C:天津通商之后,部分人的打扮逐渐脱离了中国传统打扮模式,趋向西化,而甲午战争前,内陆甚至某些乡村中,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进一步说明西方文明渗透国民生活。排除A:A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题干主要反映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未提及中国传统文明与其激烈碰撞。排除D:D项中的“彻底”表述绝对。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跨国公司的影响。选择B:据图片可知,世界贸易额占GDP总量比重不断增加,国际直接投资不断上涨,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跨国公司的全球流动有关,是跨国公司加速发展带来的结果。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全球化过程中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该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C:题干中的时间是1970-2008年,冷战局面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结束。排除D:世界贸易组织是1995年成立,与题干中时间不符。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选择A:依据材料,16世纪初,中国运往葡属印度市场的中药材土茯苓价格奇高,但到16世纪末,销往该地的土茯苓价格普遍下降,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联系加强,商品流通更加频繁,交易规模更大,土茯苓更易得到。排除B:中药产量提高不是土茯苓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C:中药材土茯苓由几乎只有权贵才能消费到普通民众亦可以消费的原因是商品交易规模扩大,供应数量增加导致价格下降,而非等级观念淡化。排除D:价格革命的表现是物价上涨。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化的影响因素。选择C:根据材料图片可以看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1929年爆发经济大危机,一战、二战的爆发等),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以及移民情况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这说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影响全球化进程。排除A:经济危机导致世界贸易萎缩,A项因果颠倒。排除B:欧美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放弃自由贸易的传统,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D项表述夸大。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选择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780—1870年,世界工业、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世界市场)的促进作用。排除A、C:“经济竞争”“工业革命向世界扩展”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D:当时,亚非拉国家大都尚未开展工业革命,机械化大生产并未在世界各国得到普及。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在传播中的本土化趋势。选择C:根据材料可知,俄国的饮茶之风和中国的儒雅重礼之风有所不同,在茶中添加各种辅料,甚至以茶代餐,更加符合俄国人的饮食风俗,说明文化传播中具有本土化的趋势。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向俄国学习,不能体现“交流互鉴”。排除B:材料重点说明茶文化传入俄国后产生的变化,而非茶文化对俄国的影响,且“重塑”说法绝对。排除D:通过材料中饮茶风俗在俄国的变化无法看出当时俄国发展的时代特征。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时代精神。选择A:20世纪初期,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法国设计师波烈设计的衣服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的方法,“传统的束身衣……要求解脱”体现了当时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时代精神。“孔子”的设计突破了欧洲传统的束身衣,体现了当时妇女追求自由、解脱的时代精神倾向。排除B:材料中的“孔子”的设计不等同于儒学,材料也未体现宣传政治革命。排除C:C项所述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20世纪初法国已经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反专制”与时间不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