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亚历山大远征的概况,理解其影响。
2.知道“希腊化时代”的内容,分析其对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3.了解蒙古西征的概况,理解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4.了解蒙古西征对中国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难点: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预习新知】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亚历山大远征
(1)远征过程/概念: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2)统治策略: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① 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
② 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他穿波斯服装,推广波斯礼仪。他还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3)影响:① 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② 客观上推动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交流。
2.希腊化世界
(1)背景/概念: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2)表现:①a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b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c作为殖民者,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②a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b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3.希腊化时代
(1)过程/概念: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2)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
① 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例如:托勒密占据埃及后,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都城。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② 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文学 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
科学 a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 b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 c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 d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③ 西亚、北非文化仍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蒙古帝国
(1)历史进程
① 兴起: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
② 蒙古西征
第一次 1218年,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第二次 灭亡金朝之后,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次 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③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2)蒙古西征的影响
① 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② 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2.东西方交流
(1)条件:蒙古的三次西征;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有利于旅行和商贸。
(2)表现
① 客观上推动东西方交流
方向 活动 影响
由西 向东 两位欧洲传教士先后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 对以后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留居17年,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
由东 向西 住在大都的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② 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方向 概况 影响
由东向西 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a移民中的一部分成为中国回族人的祖先,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 b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由西向东 主要是大批移民,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
*(学习拓展)③ 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变化。
④ 有利于商贸发展和旅行。
【巩固训练】
1.伴随农耕文明的发展,古代世界崛起了一系列帝国。下图中描述的帝国是( )
◎经历10年征战,灭亡波斯帝国 ◎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宣布君权神投,地方实行行省制 ◎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官职,推广希腊文化
A.亚述帝国 B.波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2.蒙古西征时,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他们将中国的医术传到西方。不少高明的色目人医师,也随蒙古汗、王公东来,通过这些色目人医生,阿拉伯地区各种医学要籍流传到东亚。由此可见,蒙古西征( )
A.引发了大规模民族迁徙 B.推动了中外医学交流
C.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D.增进了中欧友好关系
3.近代以来,人们陆续在伊朗、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许多古希腊风格及其与东方艺术相互交融的雕像、建筑物遗迹、角状酒杯、银制品和石制品,甚至发现了古希腊的硬币。据此可以推知( )
A.丝绸之路带来东西方文化深入交流
B.古代战争对地域文化带来深刻影响
C.游牧民族大迁徙导致区域文化破坏
D.古希腊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4.“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民族迁徙改变了农耕世界政治格局
B.民族迁徙打破了相对封闭并促进了发展
C.民族迁徙破坏了农耕地区经济发展
D.民族迁徙激化了游牧和农耕世界的矛盾
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6.13世纪,蒙古进行了三次西征。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来到中国,留居17年,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这反映出蒙古西征( )
A.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B.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D.促进了被征服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联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布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这表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 )
A.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 B.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
C.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 D.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8.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高一某学生制作的某帝国的知识卡片,据此推断该帝国是( )
●帝国建立于公元前 ●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广泛推广希腊文化
A.拜占庭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波斯帝国
9.“当蒙古部落之间的征战结束后,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便开始了。草原游牧生活是经济活动中最专业化和单一化的形式之一。(他们)很少能自给自足—游牧民与定居者的跨越军事边界的商业交往经常受到南面农业帝国的限制—而唯利是图的商人与游牧者有着共同的利益,因为这种共同利益,在对外征服中他们将协调行动,给定居文明以致命的打击。”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
A.游牧民族逐步转向了定居的农耕经济
B.蒙古贵族采取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C.蒙古帝国发动对保守农业帝国的征服
D.蒙古的对外征服阻碍科技文化交流
10.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了几十座新城,这些城市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些城市的兴建和发展( )
A.给东方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B.借鉴了东方各国的政治体制
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D.导致希腊文化逐渐衰落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军队的抵抗,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灭亡了波斯帝国,并进一步向东扩张,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继波斯之后再次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C项正确,排除B项;亚述帝国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是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排除D项。故选:C。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蒙古西征期间,中国的医术传到西方,同时阿拉伯地区各种医学要籍也传到东亚,这说明蒙古西征推动了中外医学交流,B项正确;医生跨地区进行医学交流,不能视为大规模民族迁徒,排除A项;材料与思想解放无关,排除C项;蒙古西征不利于增进中欧友好关系,排除D项。故选:B。
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希腊文化向东影响到了西亚、中亚和南亚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均是亚历山大远征到过的地区,所以,这体现了古代战争对地域文化带来深刻影响,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希腊化时代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而不是丝绸之路和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故排除AC;材料无法体现“在世界范围内”,故排除D。故选:B。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可知,材料强调了游牧民族和农耕世界之间的交流,民族迁徙打破了相对封闭并促进了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技术的变化而非政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往的进步性而非局限性,排除C、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丝绸之路和佛教传入中国等素材与东西方文化的和平交流有关,而亚历山大远征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暴力冲突方式,题干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交流有战争冲突与和平交往,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仅仅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不全面,排除;C、D两项都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题,故排除。
6.答案:B
解析:蒙古西征后,欧洲传教士逐渐东行,马可·波罗的口述记录描绘了中国的富庶,这说明西征活动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B正确;西征是军事活动,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A;通过题干无法得出民族迁徙的结论,排除C;蒙古西征活动中,被征服地区人口锐减,经济发展迟缓,排除D。
7.答案:D
解析:选择D: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方式既有战争,又有和平交往。世界古代各民族、国家的文明传播与交流主要通过暴力冲突、和平交往两种方式进行。排除A:A项是和平交流的表现。排除B、C:B、C两项是与文明交融相关的人物,而不是方式。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率领希腊联军东征,以武力征服的方式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为了巩固统治亚历山大帝国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B项正确;拜占庭帝国建立于395年,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排除C项;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没有广泛推广希腊文化,排除D项。故选:B。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蒙古以草原畜牧业为经济基础,不能自给自足,又加之需要长期维持强大军事实力应对其他部族侵略,需要对农耕地区进行掠夺,以获得必需物资,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游牧民族逐步转向了定居的农耕经济”,故A错误;草原游牧生活的专业化和单一化特点,使生产生活资料无法自给自足,因此蒙古鼓励商业发展并对科技文化交流持包容态度,故BD错误。
1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帝国境内的几十座新城加强了东西方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故C正确。A、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均排除。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