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对原有殖民地文化造成的破坏。(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体系的影响,理解战争对不同文化造成的客观影响,认识保存民族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性。(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学习重难点】重点:梳理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和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实难点:认识现代战争对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与交流的影响【预习新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2)战争后期,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欧洲殖民帝国: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2)亚洲①在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从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②在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③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3)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4.影响: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历程(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①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②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③英国首相丘吉尔尽管极力维护英帝国,但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④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2.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1.背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2.表现(1)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①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②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③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④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2)新加坡、韩国:20世纪60—80年代东亚的新兴工业国。①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②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3)埃及: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①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②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③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巩固训练】1.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据此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A.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B.现代工业的新发展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C.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D.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2.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彻到史学研究中,把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分为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创造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构建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得到传播 B.历史研究成为民国时期的显学C.各行各业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端 D.学术研究与国际前沿紧密结合3.民族自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进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人口不说波兰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67%,其余的人由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组成。这一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 )A.民族自决完全是一个幌子 B.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C.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划分 D.殖民统治的实质没有根本改变4.五四运动爆发后,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对此日本代表牧野伸显认为:“世人不察,以为在巴黎之中国委员,为血气所驱使,为功名所激发,致有此等行动……余深信此种感情早已浸润于中国一般国民,酝酿已数年之久。”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A.实现了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 B.标志着工人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C.是民族意识日益觉醒的产物 D.提高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 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发展。下列图片符合这一趋势的是( )A. B.C. D.6.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判断,下列对战争影响的理解准确的是( )A.战争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胜劣汰B.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减少与生产的破坏C.战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D.战争促进了文明的碰撞、交流与重构7.古埃及文化璀璨,现代埃及致力于复兴民族文化。下列有关埃及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那尔迈调色板是埃及楔形文字文物的代表B.英语中的“埃及”一词从波斯语演变而来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建立了君主立宪制D.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8.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世纪初亚洲革命虽遭失败,但它所体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里“亚洲觉醒”主要是指(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B.无产阶级开始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C.亚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亚洲国家意识到联合斗争的重要性9.1904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大陆游记》充斥着对中国固有传统的批判精神,渴望“向西方求真理”,1920年,梁启超撰写的《欧游心影录》则是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有所洞察后,发现中国智慧具有治疗现代病的启示价值。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变化缘于(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B.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警示10.以下材料中能够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正在( )埃及宣布从英国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美国向巴拿马交接巴拿马运河主权 澳门回归祖国A.维护国家主权 B.注重团结协作 C.加强经济合作 D.反对霸权主义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发展更多的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这是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之一,故B项正确。民族自决原则在一战后就已经明确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和两大阵营的对峙尽管也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C、D三项错误。故选:B。2.答案:A解析:A.材料中郭沫若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历史,创造了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得到传播;B.材料反映的是郭沫若个人的历史学研究成果,看不出研究历史学成为民国时期的显学;C.材料没有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D.材料看不出与国际前沿的紧密结合。故选:A。3.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波兰独立后,波兰国内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存在很多其他民族的人,这主要是大国按照自身意志对波兰进行领土划分所致,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波兰的独立正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故B项错误;波兰独立已经成为了独立主权国家,故D项错误。4.答案:C解析:由“余深信此种感情早已浸润于中国一般国民,酝酿已数年之久”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日益觉醒的产物,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各阶层人民大团结的信息,A项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5.答案:A解析: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宣传海报是以韩国传统舞蹈扇子舞为基础设计的,五个扇子象征奥运的五环,圆形象征世界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这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故宫博物院、泰姬陵、圆明园均修建于二战前,故B、C、D三项错误。6.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并运用唯物史观,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知,“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的观点是在强调战争使不同文明相互碰撞、交流,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与重构,D项正确;战争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优胜劣汰的观点错误,A项排除;B、C两项未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排除。7.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的现代埃及文化既吸收了西方文明,也保留了埃及传统文明,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故D正确;楔形文字属于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古埃及文字是象形文字,故A错误;英语中的“埃及”一词从希腊语演变而来,故B错误;一战后埃及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二战后埃及建立了共和制,故C错误。故选:D。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进一步激发了亚洲各国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故选C项。此时列强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尚未开始瓦解,排除A项;此时亚洲革命的领导者大多是民族资产阶级,B项排除;此时亚洲各国并未相互配合联合斗争,D项排除。9.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后,梁启超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向西方求真理”,转变为揭露西方现代文明弊端,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缘于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D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是1904年梁启超观点产生的原因,排除A项;梁启超并非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并非其理性认识中西文化的根源,排除B项;梁启超思想认识的变化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A解析:图片中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澳门回归祖国都维护了国家的主权,故A正确;BCD三项都不能全面概括三幅图片,故BCD错误。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