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必修三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做主0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0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阅读书本P80探究思考:请说说“法制”和“法治”有什么区别 法制是法律制度;法治是法律治理,区别于人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形势严峻,犯罪分子利用新型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钻管理上的漏洞,利用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网络黑灰产业交易等实施精准诈骗,组织化、链条化运作,境外窝点作案已占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80%以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当前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响最强烈的突出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2年9月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结合视频以及材料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的重要性?)(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②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③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p73第三单元导读)④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p74第7课导读)(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三大基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最根本保证) (根本制度基础) (根本遵循好和行动指南)(2)总抓手: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3)施工方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实现效果: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考:以下漫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哪个方面?思考:《民法典》是如何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党的领导——政治保证(1)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地位)(2)做法① 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② 坚持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相统一③ 党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情境】民法典的诞生记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立法任务求,2015年编纂工作启动,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正式亮相。(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力量之源(2)做法①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② 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③ 推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1)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国体、法律的本质等角度也可)【情境】维护公民的民事权利是民法典的责任民法典在编撰的过程中,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人格权、居住权、高空抛物、个人信息、结婚和买房等各方面都有了详细的规定,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保障人民的权利。(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价值追求(2)做法①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② 维护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③ 以言代法( )以权压法( )徇私枉法(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情境】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实施。依法推进编纂,充分体现依法立法,遵循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给予特殊优待和保护的法律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否相违背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特殊的保护”【情境】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实施。民法典草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条文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遗弃老人的不孝子将受到惩罚、做好人好事得到法律的保障。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2)要求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发挥作用不同联系知识拓展——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5.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践基础要求(1)原因①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② 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2)做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情境】时代在进步,民法典也在成长民法典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绿色原则写入民法典、数据和虚拟财产得到保护。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体现了对我国实际问题和时代需求的有效回应。2.我国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表明( )①法律与道德没有冲突②法治精神体现道德理念③法律与道德是一回事④法律对道德建设有促进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D3.《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就是法治精神的真谛。这启示我们要(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B.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C4.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7月25日首次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此次刑法修改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适应反腐败斗争新形势的需要,对一些严重行贿情形加大刑事追责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平等保护。刑法修改( )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建设了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③坚持从中国新的实际出发 ④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历史沿革)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总体要求)(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古)(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依据)(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今)(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1.法律的概况:产生、本质、作用2.法律的阶段性特点:古代;近代3.我国的法律发展历史1.法的产生、本质、决定因素及类型2.法的基本特征3.法的职能:政治职能/社会职能4.我国的当代法核心概念1.原因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1.坚持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提高3.人权法治保障 4.法治事业蓬勃发展法治和法制的区别“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强调法律的制定(立法);“法治”强调法律的实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