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必修3:政治与法治自主预习1.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2.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具体要求3.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通过预习,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理解(1)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2)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总议题:如何从法治角度维护校园安全议题一:识凌之势——认识校园霸凌议题二:治凌之路——如何推进依法治凌议题一识凌之势——认识校园霸凌分享:谈谈你眼中的校园霸凌?1.为什么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②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单元引言)③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997年 党的十五大 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 九届全国人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部署思考:“法制”与“法治”有何区别 改变体现了什么?又要达到什么目标?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探究与分享最近14岁湖南长沙女生遭同学多次殴打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关注。2024年4月23号深夜,长沙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称已将嫌疑人及在场人员传唤到案。在这起案件当中,社会关注的焦点是犯罪嫌疑人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经警方调查核实,曾先后殴打刘某的闫某等三名女孩都出生于2009年,未满16周岁。其中的闫某已经满15周岁,而黄某及黄某某都是14周岁。根据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5条的规定,对于因不满刑事责任年龄而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同意,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可以决定对其进行专门的矫治教育。刘某在此次事件中伤情鉴定为轻伤,根据伤情鉴定以及施暴者对应的刑法条例、预防未成年保护法三者结合给出的处理结果:闫某、黄某及黄某某接受专门矫治教育一年。近年曝光的校园霸凌事件是越来越多,实施霸凌的手段也是越来越极端,已经到了非重拳整治不可的地步。议学任务:小组讨论如何构建依法治凌庞大而系统的“安全网”?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有法可依)、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全体参与)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政府)坚持法治国家(目标)、法治政府(主体)、法治社会(基础)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个基石5个体系1个目标3个法治3个依法总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保障)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议题二治凌之路——如何推进依法治凌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根据国内外环境和形势任务进行调整。立法首次以“爱国”冠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是国家构建和国家治理中极其重要的基础性问题。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了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并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出台过程体现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对校园霸凌相关法律建设有何启示?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2)要求(1)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1)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2)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力量源泉)(2)要求(1)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不是中国共产党或者其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1)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2)要求(1)原因(1)尊重法律权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守法平等)(2)维护法的权威,保证法的实施,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司法平等)注意:平等≠均等、同样、一样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精神支撑)2.要求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1)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法律道德(规范作用)(教化作用)促进支撑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1)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2)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为什么)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是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要求 (怎么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知识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