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中考科学考前每日一练(14)姓名:_____________1、如图表示人体血液流经血管a、b、c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与血压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中的血液来自心脏的右心室B.与a相比,c管壁厚,弹性大C.b是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D.a中的血液是动脉血,c中的血液是静脉血2、如图所示,主光轴上有一点光源,在透镜的另一侧有一光屏。光屏、点光源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现让光屏稍微靠近凸透镜,光斑的面积会减小,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由此可判断( )A.d一定小于fB.d一定大于2fC.d一定大于f,小于2fD.d可能大于2f,也可能小于f3、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进行的操作,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A 测定碳酸钠溶液的pH值的大小 用镊子夹取pH试纸,蘸取待测液,待显色后与比色卡比较B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C 比较锌和铝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将两种金属与等质量且同浓度的硫酸反应,观察是否产生气泡D 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 取样后滴加稀硫酸溶液,观察是否变浑浊4、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错误的是( )A.影响该植物呼吸作用变化的因素之一是温度B.a﹣c段,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增多C.b﹣c段,植物的光合作用一直在减弱,合成的有机物一直在减少D.C点以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减少5、如图甲是某同学“探究定值电阻品的发热功率P0、滑动变阻器R消耗的电功率PR和电源总功率P总随电流I变化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用描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a、b、c三条图线(如图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线a为定值电阻R0的发热功率曲线B.电源电压为4.5VC.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最大阻值为6ΩD.滑动变阻器消耗的最大功率为2.25W6、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分别含有Ba2+、Mg2+、Na+、H+、Cl﹣、OH﹣、CO32﹣、SO42﹣中的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为确定四种溶液中分别含有哪种阳离子或阴离子,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溶液混合,都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②将乙、丁溶液混合,有气泡产生③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可明显观察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消失分析实验得到的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A.甲溶液中一定含有Ba2+B.乙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C.丙溶液中一定含有Cl﹣D.丁溶液中一定含有Na+7、我国新疆盛产棉花,纤维素是棉花的主要成分,其化学式为(C6H10O5)n(n约为103~104)。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2)纤维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多少?8、某科学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培养皿,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实验过程:①取培养皿6只,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平铺在培养皿内。②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放到6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记录如下表,请分析回答:(1)本次探究活动中,科学小组提出的假设是 ;(2)小组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后,认为“25℃就是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你是否赞成他们的观点 (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 。组别 A B C D E F温度(℃) 10 15 20 25 30 35发芽中(%) 48 74 82 94 86 75(3)为了进一步研究光照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按照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步骤: 。9、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大理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到20 g大理石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把产生的CO2气体用足量的烧碱溶液吸收,同时测量C瓶烧碱溶液增加的质量,结果如下表所示: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C增加质量/g 0 3.0 5.0 6.0 6.6 x 6.6(1)上表中,第10分钟时,x= 。(2)计算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要写计算过程)(3)请在如图的坐标纸上,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产生CO2气体的质量为纵坐标,画出能够表明产生气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关系曲线。(4)B中所装药品为碳酸氢钠溶液,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HCl气体,该装置使测量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10、实验室中有一个热敏电阻R,其电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如图1所示。现有下列实验器材:一节旧干电池,两个开关S1、S2、导线若干。另外,还有再可供选择的以下器材:A.电流表A(量程:0~0.6A,0~3A)B.电压表V(量程:0~3V,0~15V)C.定值电阻R1(阻值:5Ω)D.定值电阻R2(阻值:150Ω)请你从A、B、C、D四种实验器材中选择2种器材较准确地测量出当温度在27℃时热敏电阻R的阻值。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选择的2种器材是 (填写器材前面字母序号);(2)在图2现有电路的基础上画出实验电路图(实验测量过程中不拆接电路);(3)按照电路图2连接电路,写出实验步骤并用字母表示出测量的物理量 。(4)热敏电阻R= 。(用测量出来的物理量和已知量表示)1、【解答】解: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A、a体动脉的血液来自心脏的左心室。A选项叙述错误;B、与a体动脉相比,c体静脉管壁薄,弹性小。故B选项叙述错误;C、b段是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故C选项叙述错误;D、a体动脉中的血液是动脉血,c体静脉中的血液是静脉血。故D选项叙述正确。故选:D。2、【解答】解:如图一,点光源在焦点上,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黑色的光线)当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之后也会聚一些,但是不会到达平行光线的位置,如红色光线会聚在光屏上,形成比较大的光斑,光屏向凸透镜靠近时,光斑会减小。如图二,点光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增大。如图三,点光源在二倍焦距以外,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到达实像位置后,光线继续向外传播,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减小。所以光屏和点光源与凸透镜等距离时,当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和二倍焦距以外,光屏上形成光斑,光屏靠近凸透镜时,光斑减小。故选:D。3、【解答】解:A、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用镊子夹取pH试纸蘸取待测液,故选项依据实验目的所进行的操作错误。B、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无需用带火星的木条,且不能伸入集气瓶中,待气泡从瓶口逸出时,说明已集满,故选项依据实验目的所进行的操作错误。C、将两种金属与等质量且同浓度的硫酸反应,均产生气泡,不能应是否产生气泡的方法比较锌和铝的化学活动性顺序,故选项依据实验目的所进行的操作错误。D、取样后滴加稀硫酸溶液,变浑浊的是氢氧化钡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故选项依据实验目的所进行的操作正确。故选:D。4、【解答】解:A、温度、氧气和植物细胞含水量都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A正确;B、据图可见:a、c点表示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a﹣c段,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增多,B正确;C、b﹣c段,光合作用强度也有所下降,但制造的有机物始终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因此有机物一直在积累,C错误;D、C点以后,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减少,D正确。故选:C。5、【解答】解:A、由P=I2R可知,定值电阻R0的发热功率P0与电流I是二次函数关系,则由图像可知,定值电阻R0的发热功率P0随电流I变化的关系图线是b,且定值电阻R0的最大功率P0=9W,此时电路中的电流I=3A,由P=I2R可得,电阻R0的阻值:R01Ω,故A错误;B、电源电压U不变,由P=UI可知,电源总功率P总与电流I成正比,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由图像可知,电源总功率P总随电流I变化的关系图线是a;由图像可知,电源总功率P总=9W时,电流I=3A,由P=UI可得,电源电压:U3V;故B错误;C、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图像c为滑动变阻器R消耗的电功率PR和电流I的变化曲线,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时,电路电流最小,由图像可知,电路最小电流:I小=0.5A,由I可知,此时电路的总电阻:R总6Ω,因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最大阻值:R滑大=R总﹣R0=6Ω﹣1Ω=5Ω,故C错误;D、图线a表示P总﹣I图像,图线b表示P0﹣I图像,则图线c表示PR﹣I图像,设变阻器R消耗的电功率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为I,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由I可得,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R=U﹣IR0=3V﹣I×1Ω,则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PR=URI=(3V﹣I×1Ω)I=3V×I﹣1Ω×I2=﹣1Ω×I2+3V×I=﹣1Ω×I2+3V×I﹣()2W+()2W=﹣(IA)2×1Ω+2.25W=2.25W﹣(IA)2×1Ω,所以,当IA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最大,最大功率为2.25W,故D正确。故选:D。6、【解答】解: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分别含有Ba2+、Mg2+、Na+、H+、Cl﹣、CO32﹣、SO42﹣、OH﹣中的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可以组成的物质有BaCl2、Ba(OH)2、MgCl2、MgSO4、HCl、H2SO4、NaCl、NaOH、Na2CO3、Na2SO4;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溶液混合,都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能形成沉淀的离子组合是CO32﹣和Ba2+、Ba2+和SO42﹣、Mg2+和OH﹣;故甲可以是氢氧化钡;②将乙、丁溶液混合,有气泡产生,则乙、丁溶液中分别含有H+和CO32﹣中的一种;乙、丁可以分别是硫酸和碳酸钠中的一种,无法具体判断分别是谁;③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可明显观察到白色,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消失,则丙溶液中含有Cl﹣,丙可以是氯化镁;代入题干,推断合理;A、甲溶液中一定含有Ba2+,说法正确;B、乙溶液可能是硫酸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溶液,因此可能含有SO42﹣,说法正确;C、丙溶液是氯化镁溶液,一定含有Cl﹣,说法正确;D、丁溶液可能是硫酸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溶液,因此可能含有Na+,说法错误;故选:D。7、【解答】解:(1)纤维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6n):(1×10n):(16×5n)=36:5:40;(2)纤维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9.4%。答:纤维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9.4%。故答案为:(1)36:5:40;(2)49.4%。8、【解答】解:(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图中的变量是温度,是为了观察不同温度种子的萌发情况,而且在25℃时,种子的发芽率最高。因此本次探究活动中,科学小组提出的假设可以是:种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是25℃。(2)该实验的设计中,测试的不同温度之间差距较大,不能更准确地测定促发芽温度,因此需要进行设计修改。在20~30℃之间分别设置5组不同温度即21℃、23℃、25℃、27℃、29℃,重新进行以上实验并测得各组发芽率。(3)该学习小组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其唯一变量是光照,其他条件都应该适宜种子萌发。设置为:①取培养皿2只,编号为A、B,将脱脂棉平铺在培养皿内。②挑选2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两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两只培养皿内,一个遮光,一个见光,放在25℃的环境中,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③6天后,统计A、B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故答案为:(1)种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是25℃。(2)否;该实验的设计中,测试的不同温度之间差距较大,不能更准确地测定促发芽温度,因此需要进行设计修改。在20~30℃之间分别设置5组不同温度即21℃、23℃、25℃、27℃、29℃,重新进行以上实验并测得各组发芽率。(3)①取培养皿2只,编号为A、B,将脱脂棉平铺在培养皿内。②挑选2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两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两只培养皿内,一个遮光,一个见光,放在25℃的环境中,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③6天后,统计A、B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9、【解答】解:(1)由表可以看出生成二氧化碳的最大量为6.6g,在第8分钟和第12分钟时均为6.6g,则第10分钟也为6.6。(2)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x 6.6g解得:x=15g所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75%。(3)根据表中给出的时间和气体的质量绘制图如下:(4)由于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导致烧碱吸收的二氧化碳大于碳酸钙和盐酸反应所生成的二氧化碳,进而导致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偏大。故答案为:(1)6.6;(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3)见上图;(4)偏大10、【解答】解:(1)因要准确测量出当温度在27℃时热敏电阻R的阻值,由R﹣T图象可知,待测电阻大小在100Ω~200Ω之间;当选取R2时,因其阻值与待测电阻大小接近,当两电阻串联时,根据分压原理可知,两电阻分得的电压接近,因电源电压为2V左右,所以两电阻电压各约为1V左右,故使用电压表的小量程,测量电压准确度较高。所以,选择的两种器材是B、D,选择电表的量程为0~3V;(2)因只有一只电压表,故可采用开关闭合使电阻R短路的方法,在不拆接的前提下,可测出两个不同的电压值,实验电路如图所示:(3)实验步骤为:A、闭合开关S1,断开开关S2,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为U1;B、闭合开关S1、S2,读出电压表示数为U2;(4)由操作B知,电源电压为U2;由操作A知,U1为两电阻串联时R2的电压,通过R2的电流I;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可知,此时待测电阻R的电压为U2﹣U1,由分压原理:,待测电阻:RR2150Ω。故答案为:(1)B、D;(2)如上所示;(2)电路图如上图所示;(3)A、闭合开关S1,断开开关S2,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为U1;B、闭合开关S1、S2读出电压表示数为U2;(4)150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