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滑轮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内容总览课标要求01学习目标02探究新知03课堂检测04课堂总结05课后作业06目录2022新课标要求认识并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掌握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组装滑轮组的方法2学会组装和调试滑轮组,通过实际操作提升物理实验能力3认识到滑轮等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4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识别并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工作原理。2.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在改变力的方向和省力方面的作用。3.学会使用滑轮组,理解滑轮组在提升重物时的优势。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并总结规律。认识滑轮作为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新知导入滑轮的广泛应用新知导入想想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 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胖子利用滑轮将重物吊到二楼,请瘦子来帮忙,瘦子却把自己吊了上去。探索新知滑轮的结构是一种周边有槽,可以绕着装在框子里的轴转动的轮子。探索新知定滑轮和动滑轮定滑轮的使用使用时,定滑轮的轴固定不动。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旗杆顶端的滑轮使用滑轮提升物体探索新知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动滑轮与被提升的物体一起运动,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的使用工人用动滑轮提升物体带有电动机的动滑轮探索新知探究定滑轮的特点1.比较甲乙丙三次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知,使用定滑轮不省力。hs=h2.物体上升的高度和绳端移动的距离可知,使用定滑轮不省距离。3.向下拉绳子物体上升,可知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探索新知探究定滑轮的特点4.沿不同的方向拉绳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结论探索新知定滑轮的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如果忽略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当滑轮匀速转动时,F1=F2=F3=G物。探索新知探究动滑轮的特点hs=2h1.比较甲乙丙三次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知,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2.物体上升的高度为h时,绳端移动的距离s=2h,可知使用动滑轮费距离。3.向上拉绳子物体上升,可知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探索新知探究动滑轮的特点4.使用动滑轮时,要保持竖直向上拉动绳子。 √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要费1倍的距离,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结论探索新知动滑轮的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如果忽略动滑轮重、绳重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当滑轮匀速转动时,F1= F2= G物。探索新知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组合使用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探索新知滑轮组动滑轮上有三段绳子承担物重,绳端拉力F= G物(忽略动滑轮的重力、绳重和摩擦)。动滑轮上有两段绳子承担物重,绳端拉力F= G物(忽略动滑轮的重力、绳重和摩擦)。探索新知轮轴 轮半径R轴半径r力施加在轮上力施加在轴上省力省距离实质是杠杆:R是r的几倍,作用在轮上的力就是轴上的力的几分之一。分析探索新知生活中的轮轴探索新知斜面hs斜面的长(S)是高(h)的几倍,施加在物体上的推力就是物体重力的几分之一。分析无障碍通道盘山公路课堂总结定滑轮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特点:不省力,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等臂杠杆定义:轴随重物一起上升特点:省力,不能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动滑轮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特点:动滑轮上有几段绳子承担重力,绳端的拉力就是物体重力的几分之一。滑轮组轮轴:实质是杠杆,轮半径是轴半径的几倍,轴上的力就是轮上力的几倍。斜面:长是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轮轴和斜面板书设计12.2 滑轮一、定滑轮和动滑轮1.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是等臂杠杆。2.动滑轮能省力、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二、滑轮组1.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2.动滑轮上有几段绳子承重,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三、轮轴和斜面1.轮轴的轮半径是轴半径的几倍,轴上的力就是轮上力的几倍。2.斜面的长是高的几倍,物重就是拉力的几倍。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使用定滑轮匀速提升物体所用的拉力分别是F1、F2、F3,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F1最小B. F2最小C. F3最小D. 三个力一样大D课堂练习2.分别使用图中四种装置匀速提升同一重物,不计滑轮重、绳重和摩擦,最省力的是( )A课堂练习3.小柯用图中装置提升重为牛的物体,不计摩擦和滑轮自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个滑轮均为定滑轮B. 人将绳子拉过米,物体也上升米C. 物体匀速上升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牛D. 使用该装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C课堂练习4.下图是使用简单机械匀速提升同一物体的四种方式不计机械重和摩擦,其中所需动力最小的是( )D课堂练习5.要利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的物体,而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不计滑轮自身重和摩擦,则所用滑轮中至少使用( )A. 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 B. 一个定滑轮、两个动滑轮C. 两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 D. 两个定滑轮、两个动滑轮B课堂练习6.利用两个滑轮提升同一个重物,滑轮重、绳重、摩擦力均不计,下图中的几种组合中,最省力的组合是( )C课堂练习7.如图所示,物体重,在的拉力作用下向左匀速运动,若不计细绳与滑轮的摩擦,则物体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大小为 ,方向向 。10右课堂练习8.画出滑轮组的绕线方式。作业布置作业:完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分层作业基础部分升旗用的旗杆顶上安装一个 滑轮,此滑轮相当于 杠杆,好处是可以 。如图,用的装置是 滑轮,它 (选填“能”或“不能”)改变拉力的方向,它的实质是 的杠杆。图中,最省力的是______。(选填"F "或“F ”)滑轮组:如果既要 ,又要 ,我们可以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组成滑轮组。使用滑轮组吊起重物时,若动滑轮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被n股绳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 ,即F= G。轮轴:由 和 组成的能绕共同轴心转动的简单机械就是轮轴。轮轴可以看成不等臂 ,若动力作用在轮上,阻力作用在轴上,就 ;若动力作用在轴上,阻力作用在轮上,就 。如图所示,工人师傅利用斜面把重物匀速推到车上,此过程中工人利用斜面可以省 ,但要费距离,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 。用如图所示的四种方式匀速提升同一物体(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其中最省力的是( )A B C D分别使用图中四种装置匀速提升同一重物,不计滑轮重、绳重和摩擦,最省力的是( )下列关于滑轮和滑轮组的几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B.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C.使用动滑轮省力但费距离 D.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省距离巩固提升如图(绳子和滑轮重不计)重为60N的木块,在10N的拉力F作用下,物体在水平路面上以1m/s的速度匀速运动了6s,则( )A.木块与水平路面间的摩擦力为120NB.木块与水平路面间的摩擦力为20NC.在6s内绳子自由端移动了6mD.在6s内绳子自由端移动了18m如图所示,是某工地施工时用于提升重物的滑轮组,工人用大小为160N的拉力,在10s内将重为400N的重物在竖直方向上匀速提升2m。若不计绳重及摩擦,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6m B.动滑轮的重力为80NC.该滑轮组没有改变拉力的方向 D.物体上升的速度为0.6m/s如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速移动5m,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5N,不计滑轮、绳子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拉力F做的功为( )A.50J B.25J C.100J D.200J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分别沿BA和CA两个光滑斜面从底端匀速拉到顶端,如图所示。如果所用的时间相同,则拉力( )A.F甲做的功较多,功率较大 B.F甲做的功较多,功率较小C.F甲和F乙做的功相同,功率不同 D.F甲和F乙做的功和功率均相同(计算)如图所示,工人师傅用一个滑轮组在40s内将重600N的木箱从地面匀速吊上4m高的阳台,所用拉力为220N,不计绳重和摩擦.求:(1)木箱匀速上升的速度。(2)工人师傅所做的功。(3)动滑轮的重力。(作图)如图,工人利用滑轮组将重物提起,画出最省力的绕绳方法。(探究)小方同学在”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中,装置图如图所示,(1)小方在测量钩码重力前,除了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外,还应将测力计在 方向调零。测量钩码重力时,应将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如图甲所示,并让它处于 状态,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就等于钩码的重力大小。(2)在探究定滑轮特点时,小方按照如图乙所示操作,觉得读数不太方便,于是把弹簧测力计倒过来即弹簧测力计吊环系在拉绳上,用手拉挂钩,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其理由是 。(3)在探究动滑轮特点时,小方按照如图丙所示操作,记录数据如表所示。实验次数 物重G/N 测力计的示数F/N1 1.00 0.652 1.50 0.903 2.00 1.15分析数据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大于钩码重G的一半,其主要原因是 。请给出减小此差异的建议 。小方最终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使用动滑轮可以 但不能改变 ,而且费 。难点突破如图所示,重20N的物体A放在水平桌面上,(不计绳重及绳子与轮的摩擦)动滑轮重6N,滑轮下面悬挂一个物体B,当物体B重8N时,恰能匀速下落,若用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A作用在物体A,使物体A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此拉力FA的大小为( )A.FA=8N B.FA=20N C.FA=14N D.FA=7N参考答案定、等臂、改变力的方向动、不能、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F1省力、改变力的方向、、轮、轴、杠杆、省力、费力力、功CADBDBD(1)木箱上升的速度为0.1m/s。(2)工人师傅所做的功为2640J。(3)动滑轮的重力为60N。(1)竖直、静止(2)变小、测力计本身受重力的作用(3)动滑轮本身有重力、将动滑轮的重力计算在提升的物体的重力里、省力、力的方向、距离C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学设计课题 12.2 滑轮 单元 第十二章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概述《滑轮》这一节主要围绕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基本滑轮类型展开,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教材首先介绍了滑轮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然后分别详细讲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实质以及使用方法。其中,定滑轮的特点是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而动滑轮则能省力一半但不改变力的方向。此外,教材还通过实例和图表等形式,展示了滑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二、教材特点1. 知识连贯性强:教材在介绍滑轮之前,已经让学生学习了杠杆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滑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滑轮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机械效率等内容做好了铺垫,使得整个物理知识体系更加连贯和完整。2. 实验探究丰富:教材注重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加深对滑轮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 实例应用广泛:教材通过列举大量实例,展示了滑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这些实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滑轮知识。三、教学建议与策略1. 注重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 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滑轮知识,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3. 强化练习巩固:通过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和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综上所述,《滑轮》这节课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特点鲜明,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滑轮知识,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22新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要求学生应能够认识并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学生应了解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及作用,包括它们如何改变力的方向或大小。 学生应掌握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组装滑轮组的方法,并能解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应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并能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和总结两者的异同。 学生应学会如何组装和调试滑轮组,通过实际操作提升物理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滑轮等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4.实验与活动要求: 学生应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利用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历史和发展,以及这些机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识别并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工作原理。 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在改变力的方向和省力方面的作用。 学会使用滑轮组,理解滑轮组在提升重物时的优势。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并总结规律。 学习运用观察、对比和分析的方法,研究滑轮在简单机械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滑轮作为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探索物理世界的热情。核心素养:1.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鼓励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物理规律,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2. 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使他们能够独立完成滑轮相关的实验,并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3.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在理解和掌握滑轮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滑轮装置,解决实际问题。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在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牛顿运动定律、重力、摩擦力等基本概念,对于力的合成与分解、杠杆原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知识点是理解滑轮工作原理和应用的基础。二、学生对滑轮的认知程度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滑轮,如升旗的旗杆、工地上的起重机等,但对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可能并不清楚。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出发,逐渐深入到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三、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难点1. 滑轮组的工作原理:滑轮组由多个滑轮组成,其工作原理相对复杂,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2. 滑轮组的受力分析:在滑轮组中,绳子绕过滑轮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受力情况的变化。学生需要能够准确分析滑轮组的受力情况,才能理解其工作原理。3. 滑轮组的效率问题:滑轮组的效率与摩擦力、滑轮的重力等因素有关,学生需要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滑轮组的效率。四、教学策略建议1.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展示滑轮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2. 实验教学:利用滑轮实验装置,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滑轮工作原理的理解。3. 逐步深入:从单个滑轮开始讲解,逐步引入滑轮组的概念和工作原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学习滑轮这一章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还能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重点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基本特点、实质。滑轮组的使用和组装。难点 使用和组装滑轮组、理解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及省力效果材料准备 滑轮、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铁架台、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PPT演示图片:健身器材、铁路电线杆拉线配重图、起重机吊起集装箱。教师: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一种装置,它也是一种简单机械,这就是滑轮。PPT演示漫画:请大家观察这幅漫画,它在引起我们发笑的同时,其实也揭示了一个简单的科学道理,这个道理就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滑轮有关。学过了滑轮的知识,你就可以根据滑轮的工作特点来解释这幅漫画中蕴含的物理原理了。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开始我们的新课程吧。 观察图片。聆听讲解。 利用漫画引入新课,引发学生兴趣。讲授新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师:首先,大家观察一下你手中的滑轮,可以看它的结构。PPT演示图片:讲解:滑轮就是一种周边有槽,可以绕着装在框子里的轴转动的轮子。滑轮的槽里可以穿上绳子。请同学两个人合作,将绳子穿进槽里,然后,一个人拿着滑轮,另一个人来回拉动绳子,体会滑轮的工作状态。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PPT演示图片: 教师:第一幅图是在建筑工地航经常遇到的情景,工人师傅使用滑轮将建筑材料提高。第二幅图我们就更熟悉了,旗杆的顶端都会装有一个滑轮。演示使用定滑轮的动画。提问:在提升重物时,你看到的滑轮有没有运动?那么,结合教材,请回答:什么是定滑轮?好,接下大家观看下面的图片:第一幅图,也是工人师傅使用滑轮提升重物的方法,第二幅图是带有电动机的滑轮,看一看它们工作时的特点。演示动画:提问:这次与上一次比较,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对,像这样使用的滑轮就叫动滑轮。探究动滑轮的特点教师:下面我们先来通过实验探究定滑轮的工作特点,主要从是否能省力,是否能改变力的方向,是否能省距离几个方面进行探究。提问:根据探究的要求,你觉得需要测量的量有哪些? 讲解:很好 ,测量物体的重力和绳端的拉力可以比较是否省力。测量物体上升的高度和绳端移动的距离可以比较是否绳距离。那么,我们每个小组四名同学,大家一起来组装定滑轮,实验时,一名同学负责操作;一名同学测量负责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一名同学负责测量物体上升的高度和绳端移动的距离;一名同学负责记录数据。最后大家合作分析数据,然后宣布你们小组的实验结论。知道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动滑轮的工作特点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定滑轮的工作特点,同学们完成的非常好,接下来,大家继续探究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操作不当的地方,并分析这样做对实验的影响。滑轮组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根据探究结论,大家思考:使用动滑轮能省力,能不能省距离? 对,就像使用杠杆一样,省了力就要费距离,由于功等于力和距离的乘积。那么使用机械能不能省功?定滑轮可以改变方向,但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能省力却无法改变力的方向,如果我们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该怎样做?教师:对,动滑轮和定滑轮结合起来就组成滑轮组。接下来,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器材组装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并用它来提升重物。分析你的滑轮组重物是有几段绳子承担的?通过实验分析你的滑轮组绳端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分析你的滑轮组绳端移动的距离与物体上升的高度之间的关系。教师:根据我们各组的实验,如果组成滑轮组的动滑轮的个数是1,那么,承担重物的绳子的段数是2或3。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如果动画轮的个数为2、3……找出绳子段数与动滑轮个数之间的关系。(设动滑轮的个数为N,绳子的段数为n)教师:根据我们的实验和大家作图,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对,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用“奇动偶定”来加以记忆。其它简单机械教师:同学们,简单机械有很多种,根据其工作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杠杆类简单机械,像我们学过的杠杆、滑轮等;另一类是斜面类简单机械比如斜面、螺旋、劈等。接下来请大家阅读教材83和84页内容,分析书上列举的生活中实例,它们是怎样省力的?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阅读。对轮轴和斜面进行简单讲解。 观察滑轮,分析其结构。按老师要求完成活动。回答:没有。回答:工作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回答:滑轮和重物一起上升。回答:需要测量物体的重力和绳端的拉力;物体上升的距离和绳端移动的距离。进行实验。宣布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进行实验。宣布结论: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是要费一倍距离,且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回答:不能。回答:使用机械不能省功。回答:可以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结合起来使用。进行实验。回答:重物由2(或3)段绳子承担;拉力是重力的(或);绳端移动的距离是物体上升高度的2倍(或3倍)。练习并找规律。回答:n = 2N+1回答:如果绳子接在动滑轮上n为奇数,如果接定滑轮,则n为偶数。阅读教材。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听教师讲解。 让学生接触实物,亲身体验滑轮工作时的特点。增强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总结归纳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总结的能力。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练习 PPT演示习题。要求学生完成习题。指定学生回答,公布答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讲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习题内容:如图所示,使用定滑轮匀速提升物体所用的拉力分别是F1、F2、F3,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F1最小 B. F2最小 C. F3最小 D. 三个力一样大2.分别使用图中四种装置匀速提升同一重物,不计滑轮重、绳重和摩擦,最省力的是( )3.小柯用图中装置提升重为400牛的物体,不计摩擦和滑轮自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个滑轮均为定滑轮B. 人将绳子拉过1米,物体也上升1米C. 物体匀速上升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200牛D. 使用该装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4.下图是使用简单机械匀速提升同一物体的四种方式不计机械重和摩擦,其中所需动力最小的是( )5.要利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1200N的物体,而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00N不计滑轮自身重和摩擦,则所用滑轮中至少使用( )A. 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 B. 一个定滑轮、两个动滑轮C. 两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 D. 两个定滑轮、两个动滑轮6.利用两个滑轮提升同一个重物,滑轮重、绳重、摩擦力均不计,下图中的几种组合中,最省力的组合是( )7.如图所示,物体重G=50N,在F=5N的拉力作用下向左匀速运动,若不计细绳与滑轮的摩擦,则物体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大小为 N,方向向 。8.画出滑轮组的绕线方式。 完成习题。回答问题。聆听教师讲解。记笔记。答案1:D答案2:A答案3:C答案4:D答案5:B答案6:C答案7:10、右答案8: 巩固新知。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定滑轮、动滑轮的定义、特点;还学到了滑轮组的组装和使用方法。下面就今天学到的内容,请谈一谈自己有哪些收获。同学发言时,对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谈收获。聆听教师点评。补充笔记。 巩固新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板书 12.2滑轮定滑轮定滑轮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定滑轮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定滑轮实质:等臂杠杆动滑轮定义:轴可以和被提起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特点: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且费距离。3.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的2倍的杠杆。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滑轮组的组装——“奇动偶定”轮轴和斜面轮轴:由轮和轴组成,实质为杠杆。如螺丝刀、自行车把、汽车方向盘等。斜面:可以省力,如盘山公路。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了解起重机:查阅资料,了解起重机的类型和工作特点,在班级分享。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教学反思 1.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来看,按照教材的顺序,先介绍了滑轮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然后讲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滑轮的相关知识。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引入滑轮的概念时,我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或者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滑轮有更直观的认识。2.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然而,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掌握得不够熟练,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方法。3.在互动环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较为被动,不愿意主动参与讨论。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营造一个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4.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滑轮的相关知识;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三是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分层作业.doc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学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