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3.7《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3.7《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教学设计
01 教材分析
《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的第一课,隶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其对应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中的家国情怀。《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由“虎门销烟”、“圆明园的诉说”、“甲午风云”三个话题组成,第一课时围绕话题“虎门销烟”展开教学,旨在引领学生了解英国侵略者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进而引发鸦片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订近代以来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不屈不挠斗争的开始。
02 学情分析
对于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这段历史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五年级学生虽然可以通过影视、报刊、书籍等途径有所了解,但大部分都不太熟悉。五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结构使得他们不具备对历史进行探究和反思的意识。他们对于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常常是知道人物的故事,却很少能体会故事背后所折射出来的不屈不挠的奋勇抗争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这段屈辱史所反映的落后就要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缺乏认知。
03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开端。
2.通过小组探究,了解鸦片的危害。通过故事搜集分享,激发对先烈的敬仰之情和报国之志,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无数英雄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3.通过今昔对比,初步懂得“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04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历史里的中国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八块浮雕,揭题(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
2.明确任务:我们将通过一块浮雕、一段抗争、一个条约、一次交接走进这段历史。
【设计意图】借助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八块浮雕,再聚焦到和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虎门销烟浮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引出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萌发问题意识,主动思考,从生活走向历史。
二、一块浮雕——分析资料,探究鸦片危害
1.聚焦浮雕,提出问题
让我们聚焦一块浮雕“虎门销烟”,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板书:虎门销烟)
看着这块浮雕,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到一百多年前,共同去探究这段尘封的历史。
2.播放第一块浮雕上的故事“虎门销烟”视频,了解史实。
3.感受林则徐禁烟决心之强。
(1)“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林则徐
(2)林则徐曾向道光皇帝三上禁烟奏折
4.小组探究:如果鸦片长期泛滥,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
活动要求:
(1)结合资料,进行探究。
(2)分工合作,记录结果。
(3)选择感触最深的一处,派代表汇报。
小结:近代以来清朝逐渐走向衰败,英国对中国这个富而不强的东方大国垂涎欲滴,输入鸦片,是要毒害我民众,涣散我国力,灭亡我中华民族!
5. 出示两国贸易往来图,感知英国向中国侵销鸦片的卑劣无耻。
6.回望“虎门销烟”浮雕,感悟历史意义。
小结: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图表等方式,层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史实真相,直面历史、解读历史,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立体。
三、一段抗争——走进历史,体味爱国情怀
1.交代战争背景及战役点:
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侵略的战火迅速蔓延,锦绣山河寸寸沦陷。面对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奋勇抗争”,谱写了一段惊世骇俗的抗争史。
(板书:抗争史)
2.英雄故事分享会:小组内分享故事,讨论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3.播放“关天培血染炮台”的视频,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抗争英雄?
4.生齐诵英雄图谱(配乐)。
小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英勇的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虎门硝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活动以“鸦片战争中的爱国情怀”为核心,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林则徐、关天培等人的忧国忧民、敢为人先的民族精神,激活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四、一个条约——探究交流,了解屈辱史实
1. 了解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体悟“屈辱史”
(1)过渡:这一段抗争史最终以清政府的妥协求和而告终。这是一段抗争史,也是一段屈辱史。(板书:屈辱史)
(2)默读条约,思考:为什么说中英《南京条约》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哪一条对你的触动最大?
小结:中英《南京条约》是我国第一条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使我国丧失领土主权、白银大量外流、丧失贸易主权、丧失关税主权。从此,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主要内容逐条分析《南京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白银大量外流、丧失贸易主权、丧失关税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中体悟这段屈辱史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落后就要挨打。
五、一次交接——对比反思,感悟历史启示
1.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视频,谈感受。
2.对比反思:面对历史的昨天和今天,给你留下了哪些思考呢?
总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在战乱纷飞的年代,保家卫国是使命;而今天这个和平昌盛的年代,谋求国家强盛则是我们的担当。
【设计意图】跨越百年的历史典型事件的对比,有助于学生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更深刻地感悟历史的启示,更好地认识并理解自我与历史、民族与国家。
3、课堂总结
(1)播放习近平主席警句录音。
(2)续写未来。
呼吁:孩子们,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将民族复兴的接力棒代代相传。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他们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信念。
05 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教材内容共有4页,内容纵贯的历史时间长,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且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在教学时,我们应立足儿童视角,让家国情怀得以落地生根。
(一)基于儿童经验,创设学习情境
五年级学生已经在语文课堂作业本中读过“虎门销烟”这篇文章,对事件经过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开头创设情境,带领同学们来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瞻仰八块浮雕,了解第一块浮雕就是“虎门销烟”。在孩子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激趣提问,拉近学生与史实的距离,也点燃了孩子们的思维火花。随后补充的视频资料,则让学生更直观地亲历“销烟”的现场,感悟销烟英雄林则徐忧国忧民、奋勇抗争的精神。
(二)基于儿童特点,活化素材资源
相对静态的教材文本难以让学生感受历史厚重,本课教学时,我寻找补充了很多相关的素材:虎门销烟的视频、各级人员吸食鸦片的图片、中英贸易往来资料、关天培死守炮台的视频、鸦片战中的英雄故事……这些素材资源与教材一起,构成具有发现意义的素材链,让学生在“悟情——明理——导行”中,感知帝国主义列强的罪恶,感受“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感悟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基于儿童发展,搭建学习支架
本课的难点是感受“落后就要挨打”及“历史的今昔对比反思”。为了突破这一问题,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以探究“如果鸦片长期泛滥,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为切入口,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知道了鸦片给中国人民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追根求源,找到了鸦片泛滥的原因,正是“中华不振”才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从整节课来说,这一环节是孩子从“悟情”——“导行”的一个支架,即“明理”。以此引导学生在了解“虎门销烟”的事件史实基础上,通过小组探究,感知鸦片泛滥背后实则是一个富而不强的东方大国遭受欺凌的屈辱史。对“南京条约”的逐条解析,则进一步加深了对“落后就要挨打”理解。基于儿童素养发展,搭建历史学习支架,让历史真正触动儿童内心,以史明理增信,以史铸魂育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