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作文“香菱学诗的启示”导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作文“香菱学诗的启示”导写

资源简介

2024年哈尔滨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作文“香菱学诗的启示”导写+范文4篇
【原题呈现】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香菱想做个诗人。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黛玉在讲解了诗歌章法后,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节选自《红楼梦·香菱学诗》,有改动)
上述材料主要是讲香菱如何学诗,在学习领域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请你站在学生的角度,谈谈你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难度不大。“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经典场面,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揭示了许多学习的道理。需要注意的是提示语中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谈感悟。
可以谈的地方很多,例如:第一,有兴趣有志向;第二,虚心向其他人请教;第三,要坚持学习等等。写作时,可以就一点展开,深入思考,也可以多方面分析,全面思考。
【参考立意】
1.诵读积累,夯实基础;
2.尊重规律,循序渐进;
3.精选范文,事半功倍;
4.选择老师,虚心请教;
5.学贵有志,主动学习。
【优秀范文】
1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一一读“香菱学诗”有感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念之所至。”其实,香菱学诗也好,语文学习也罢,亦或是生活中的学习与尝试等,心若向,身若往,则必然会得到一个可观的结果。
心之所向,即内心的向往与憧憬。若指学习,则可理解为对自己的信心与期待的目标,像香菱执着于学诗那样,我们也应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只要坚持就能够做好。如果我们定一个目标,则可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向前,这是自身的信念所致。因此,成功的第一步,即相信自己能够达到自己所期望的高度。
身之所往,是在精神与灵魂的指引下行动的实践。若是说学习,则可引申为在拥有了自身的良好状态后付出的行动与坚持不懈的尝试。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像香菱执着于一次又一次地写诗,如果只有多彩的想法却不将其努力变成现实,那又有何用 不经历几次失败,又如何取得成功 所以,不懈地尝试与在每次实践失败后的“反思,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除此之外,多观察体验也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学习,抑或是生活。香菱在写诗之前,不也研读了许多好诗吗 我们学习语文,不正是要多阅读才能得到更多的观察体验吗 观察、体验写作要领,体会作者思想和感情,在此过程中又积累巩固了基础。
不仅是语文学习,其它学科是如此,正如有些人,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分析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所以,有时多观察、体验、思考,也不失为一条成功的捷径。
香菱终学有所成,自身原因不外乎这些。天资聪颖,学习认真而勤奋,肯多观察思考,愿意一遍遍写诗且让林黛玉教导自己,这都是促使她终成佳作的原因。当然,道理我们都懂,能实行的人却不多,愿我们“心之所向,即为信仰”吧。
2.香菱学诗之我见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一段充满意趣与启示的情节。香菱对诗歌的执着与热爱,以及黛玉对她的教导,都让作为学生的我深受触动。
香菱有着强烈的学习意愿,一见黛玉便表明求教之意,这是她走向诗坛的第一步。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首先要有这种主动求知的精神。主动,才能激发内心的热情与动力,让我们去探索知识的海洋。想想我们自己,是否也曾因缺乏主动而错失许多学习的机会呢?如果我们能像香菱一样,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渴望,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黛玉教导香菱,先从诗歌章法讲起,强调立意的重要性,“不以词害意”。这让我明白,学习不能只注重表面的技巧和形式,而要抓住核心与本质。在学习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对各种方法和技巧的追求,却忽略了最关键的立意与思想。立意如同灵魂,赋予知识以生命力。只有立意深刻,才能让我们的学习真正有价值。
接着,黛玉为香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让她依次研读王维、杜甫、李白等人的诗作,并且强调要“细心揣摩透熟”。这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有系统的规划和深入的钻研。不能浅尝辄止,而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积累、去感悟。就如同香菱,通过大量阅读和仔细揣摩,才能逐渐提升自己的诗歌素养。我们在学习各种学科知识时,也应如此,制定合理的计划,有目的地去学习,不断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香菱的勤奋与坚持同样令人钦佩。她听了黛玉的建议后,立刻请求拿书回去夜里研读。这种刻苦的精神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我们只有像香菱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从香菱学诗中,我还看到了良师的重要性。黛玉的教导犹如一盏明灯,为香菱指明了方向。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也需要这样的良师益友,他们能给予我们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香菱学诗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我要学习香菱的主动、勤奋和坚持,注重立意与深度,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同时珍惜身边的良师益友。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像香菱一样努力,我们也能在学习的领域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收获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
让我们以香菱为榜样,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追求知识的真谛,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篇章。
3.香菱学诗,我学作文
读了《红楼梦》香菱学诗这一片段,林黛玉的一番话吸引了我的眼球。同时,我也赞同她对于作诗的观点——意趣是第一要紧事。
意趣——顾名思义,便是立意与理趣,也可以说是真情实感。作诗如此,作文亦是如此。
写文章,若是没有感情,文章便会不成形。试想提笔作文时,脑海中的情感是麻木的、虚无的,毫无触动,毫无波澜,又怎么能够说服大脑、说服每一个细胞服务于这篇文章呢?又怎么能够找到适合的素材,如何立意呢?学诗的香菱原本是甄士隐家的大小姐甄英莲,可五岁时,却在赏花灯时被人贩子拐走,几经辗转,落到混世魔王薛蟠手里为妾,从此受尽欺辱。正是身世的波折让香菱有了诸多写诗的素材,也是这些经历使她变得多愁善感、心思细腻,才有了她在看到并蒂花时信手拈来的“夫妻穗”一说;说到多愁善感,便不得不重提我国古典文坛伤春怀秋的代表——林黛玉。她出身官宦书香世家,却年幼丧母,年少丧父,寄居在外祖家,不免如履薄冰,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因此,她才能在看到落花流水之景时,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境地,这才有了《葬花吟》。也正因此,她才能在探春办的海棠诗社上不需细酌词句,就以最快的速度写完诗,并且一举夺魁。香菱与黛玉在诗赋上的成就,都离不开她们丰富的情感。真情实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同样,写文章,若是只顾追求词句华丽,文章便会不实。就好比一个内心空虚、没有灵魂的人,无论身着多么华美的霓裳羽衣,都无法令人对他或她另眼相看。一年前,我在考场上写作文时,总想着让每一个文句都大放异彩,于是细细雕琢,若写出几个令人尤其满意的“金句”,还要停下来、砸砸嘴,沾沾自喜,细细品味一番,还不忘在脑海中作上批注。不知不觉间,我的主体内容竟被文笔牵着鼻子走,我却浑然不觉,还做着高分作文的黄梁美梦。等卷子发下来后,作文一栏赫然写着38分!我震惊之余重读那篇文章,却发现内容详略并不得当,立意也得不到贯彻。句子虽美,却与文章整体不搭,反而成了累赘。由此可见,如若不想让文章华而不实,便不可一味注重词句的优美。
综上所述,可见无论写诗还是作文,重点都是真情实感,而不是遣词造句。不应“为赋新词强说愁”,更要切合实际。读香菱学诗,对我写作而言,可谓受益匪浅。
4香菱学诗的启示
红楼梦写了一个香菱学诗的故事,虽然是小说的一个情节,但是它所阐述的道理却很深刻,也耐人寻味。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并没有得道正规的教育,却能在短期内悟得作诗的真谛,成为一名诗人,可谓奇迹。本以为做学问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看了香菱学诗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香菱不正是走了一条捷径吗,那么她的捷径在哪里?成功的奥妙在哪里?
首先,拜名师。名师一席言胜读十年书。名师指点可以少走弯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摸索,并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捷足先登。在黛玉看来做学问学知识,不只是学形式,关键是掌握起精髓——领略滋味。写诗第一立意要紧,不以词害意。做老师的要诲人不倦。且看黛玉的教学方法——学诗、读诗、讲诗、写诗、问诗。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真知灼见。
其次,读名著。悟得名著的真谛,就可以直接借鉴名著学的艺术方法,运用名著的优秀成果,获得名著成功经验,自然就站在高起点上。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杜甫七言律诗是最好的。李白的七言绝句是最好的。在她认为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林黛玉这个看法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在阅读时,不是简单背诵名句,关键是要“领略滋味”这滋味就是要收入研究、剖析、掌握精髓,最终是为了超越。
第三,勤练习。大胆创作,敢于想像。在黛玉看来,既要遵守诗句的起承转合,“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实得”。更为关键的是立意要紧,若立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黛玉还认为,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
第四,专心致志,执著坚持。何谓专心致志,就是要达到“呆”、“疯”、“魔”的程度。当香菱拿到王维的诗,“诸事不问,只向灯下一首一首读起来。宝钗连催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当黛玉给出了题目——咏 月,喜得拿回诗来,苦思一回作两首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不香,坐卧不安。宝钗说她“弄成呆子了”。她的第一首诗没有过关,黛玉的点评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被词藻陈腐缚住了。”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间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宝钗说:“这个人是疯了。”当她的第二首仍然没有过关,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她没有气馁,挖心搜胆,而不旁听,目不旁视。宝钗说她:“可真是诗魔了。”她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
第五,渐悟是基础,顿悟是关键。但凡做学问都离不开一个“悟”字,悟性有渐悟和顿悟之分。人们常赞美那些名著,那些名言绝句,是神来之 笔,天成之作,以为这些作品一半靠人作,一半靠天成。天成就是顿悟,渐悟人人都有,顿悟不是人人都有的。那么顿悟是从天而降?其实不然,只有那些勤奋刻苦达到忘我的人,只有那些达到“呆”“疯”“魔”程度的人才能得道顿悟。“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第三稿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砧敲”“鸡唱” “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耐人寻味。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这梦中得诗,实际上是讲了一个顿悟的问题。渐悟靠勤奋,顿悟靠天才。天才从何而来,天才来自勤奋。因为勤奋是顿悟的基础,只有勤奋才能为顿悟积蓄力量。
香菱学诗的故事,不只是学诗之谈,也是做学问做事业的经验之谈,看起来是香菱的成功之路,实际是一个文学大家曹学芹做学问成功之路,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
总之,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知识写文章,有普遍启示意义:培养兴趣,专心致志。拜名师,读名著。坚持创作,不怕失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