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四《打救护结》 教学设计 (表格式) 人教版初中劳动技术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四《打救护结》 教学设计 (表格式) 人教版初中劳动技术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项目四《打救护结》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劳动技术七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打救护结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劳动技术七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3年9月14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救护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救护结的打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学生能够理解救护结的作用和意义,能够熟练地打出各种救护结,如三角巾救护结、绷带救护结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救护结的打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模仿、练习等方法,掌握救护结的打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救护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救护结,了解急救知识,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在学习救护结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劳动技术基础,包括使用工具、制作简单的作品等。此外,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急救知识,如如何止血、如何进行心肺复苏等。这些知识和技能为学习救护结打下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于实用性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劳动技术课程往往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在学习救护结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技能,这符合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和同伴的练习来学习救护结的打法。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救护结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学生可能对救护结的作用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学习动机不足。其次,学生在学习救护结的打法时,可能由于动作不熟练或者对技巧掌握不到位,导致无法顺利打出救护结。此外,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如绳索长度不够、环境条件限制等,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救护结打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同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实际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教师需提前准备与救护结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救护结的打法。这些多媒体资源可以包括救护结的示范视频、救护结的用途和意义的图片等。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本节课中,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救护结的实际操作练习。因此,教师需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如绳索、三角巾等。同时,教师需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生意外。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教师需根据教学需要,提前布置教室环境。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分组讨论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同时,教师可以设置实验操作台,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台进行救护结的实际操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果我们遇到了受伤的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办?”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接着,教师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急救场景,让学生认识到救护结的重要性。
2. 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讲解救护结的种类、作用和打法。首先,介绍救护结的种类,如三角巾救护结、绷带救护结等。然后,讲解救护结的作用和意义,如固定骨折、止血、包扎等。最后,演示救护结的打法,并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3. 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救护结的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练习打救护结。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纠正,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救护结的打法。同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实际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4.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教师邀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救护结的打法,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救护结的作用是什么?”“请说出三种救护结的打法。”等。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点评和反馈。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救护结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救护结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户外运动、应急救援等。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救护结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如《急救手册》、《野外生存技能》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救护结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急救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救护结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救护结的历史和演变,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救护结的实际应用场景,并通过实践来验证其效果。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 组织学生参加救护结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救护结的实践活动,如参加急救技能培训班、参加野外生存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救护结的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4. 鼓励学生分享救护结的学习心得和经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课下分享自己学习救护结的心得和经验,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启示等。通过分享,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一种救护结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该救护结的打法、用途和注意事项。学生可以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实际场景,运用所学救护结进行处理。要求学生详细描述场景、所选用的救护结以及处理过程。学生可以绘制场景图、编写文字描述或制作PPT进行展示。
(3)请学生根据所学救护结的知识,编写一篇关于救护结的宣传文章。文章内容可以包括救护结的种类、打法、用途、注意事项等。要求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具有可读性。
2. 作业反馈:
(1)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在批改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作业是否符合要求、救护结的打法是否正确、实际场景设计是否合理等。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应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改进建议。
(2)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需要改进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指导和建议。通过展示和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学生可以针对同伴的作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共同提高救护结的技能。
(4)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于作业完成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作业完成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心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八、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推荐阅读材料:《急救手册》、《野外生存技能》、《实用绳结技巧》等,以加深对救护结的理解和应用。
(2)推荐视频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搜索与救护结相关的教学视频,如“救护结打法教程”、“急救技能教学”等,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推荐在线课程或学习平台:如“急救技能培训课程”、“野外生存技能学习平台”等,以系统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
2. 拓展要求:
(1)学生应在课后利用1小时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通过阅读材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了解救护结的原理和应用。
(2)学生应选择一种救护结进行实践操作,如三角巾救护结、绷带救护结等,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3)学生可以邀请家长或朋友一起参与救护结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家庭成员和朋友的安全意识。
(4)学生应在课后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如遇到问题、心得体会等,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学生应在课后积极参与班级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
板书设计 ①救护结的种类和作用
②救护结的打法演示
③救护结的实际应用场景
2. 关键词、句:
①救护结:包括三角巾救护结、绷带救护结等
②打法演示:教师现场演示救护结的打法
③实际应用场景:如户外活动、家庭急救等
3.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使用彩色粉笔或贴纸,将救护结的种类、打法和实际应用场景用图形或图片表示出来,使板书更具视觉吸引力。
②在板书中加入一些有趣的符号或表情,如笑脸、爱心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上台演示救护结的打法,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