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综合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象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综合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象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白糖糊了”会产生新的物质,下列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是( )。
A.瓷碗打碎 B.木柴燃烧 C.冰融化成水
2.空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含量最多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3.以下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是( )。
A.冰融化成水 B.纸燃烧成灰 C.熬糊的白糖
4.进行白糖加热实验时,下列操作不恰当的是( )。
A.选择长柄的铁勺进行实验
B.在铁勺上放适量白糖
C.凑近铁勺观察糖浆
5.对于白糖溶解在水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糖溶解在水中之后就不是白糖了
B.白糖溶解在水中,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但还是白糖
C.溶解在水中的白糖经过加热蒸发后,会被分离出来
6.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B.空气中只有氧气氮气
C.空气中只有二氧化碳
7.物体燃烧、铁生锈都离不开空气中的(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8.白砂糖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会产生新物质,以下哪个变化过程中没有产生了新物质( )。
A.加热后闻到一股焦煳的气味 B.白砂糖熬煳之后变成焦黄色
C.白砂糖熔化变成液态
9.人体呼吸和蜡烛燃烧都能产生(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10.下列方法中,不能鉴别铁和铁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
A.连接电源比较导电性 B.用磁铁吸引 C.放入水中比较沉浮
11.下列关于白糖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是( )。
A.白糖研磨成粉末
B.白糖加热后变成苦味的焦糖
C.白糖溶于水
12.董宇辉从超市买了一包薯片,发现包装鼓鼓的但袋子里空荡荡的,装进书包里又会占用很大空间。其实,袋子鼓鼓的是因为里面充满了( ),它有效地防止食品氧化、抑制部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达到延长食品储存期限的目的。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二、填空题
13.铁是一种有光泽的 金属,坚硬而有韧性,不易断裂, 导电,能够被 吸引。
14.红磷燃烧会消耗掉 并生成固体的 ;磷燃烧会产生 物质,不可直接接触或闻其气味。
15.要鉴别两种物体是不是同一种物质,既要比较它们的 ,也要比较它们的 。
16.蜡烛燃烧时需要的气体是 ,燃烧后释放出的气体是 。
17.铁锈是铁在空气中的 和 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混合物,铁生锈与 、 等因素有关所以,只要保持 或者 ,就能防止铁生锈。
18.为施工需要,工人把整块砖砍成两段,物质 (发生/没发生)改变。
三、判断题
19.要鉴别两种物体是不是同一种物质,只需要比较它们的外在特征,如颜色、光泽、结构等。( )
20.物体发生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一定会发生改变。( )
21.铁和铁锈的光泽、硬度都不同。( )
22.生活中的铁和铁锈虽然颜色不同,但性质差不多。( )
23.铁是有光泽的灰白色金属,它坚硬有韧性不易断裂,能导电,能够被磁铁吸引。( )
24.物体的形状、大小、状态等发生变化后一定会产生新的物质。( )
四、连线题
25.判断物质变化
牛奶制成酸奶
燃放烟花 化学变化
面包长霉
水结成冰 物理变化
巧克力融化
五、简答题
26.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有什么办法防止铁生锈?试举一例。
27.简述“将白糖磨成粉末”和“将白糖熬成焦糖”本质上的不同。
28.像铁生锈这样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还有哪些?(3种)任选其一描述物质变化前后的不同。
29.按照下列分类标准,写出你知道的物质变化。
对人类有害: 。
对人类有利: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B
【详解】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木柴燃烧会发光、发热、冒烟,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瓷碗打碎、冰融化成水,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等发生了变化,但是没有产生新物质。
2.A
【详解】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一部分气体支持燃烧,另一部分气体不支持燃烧。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所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
3.A
【详解】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A、冰块融化,物体的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符合题意;
B、纸燃烧发光、发热、冒烟,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熬糊的白糖会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4.C
【详解】A.选择长柄的铁勺进行实验,正确;
B.在铁勺上放适量白糖,正确;
C.凑近铁勺观察糖浆,错误;凑近铁勺观察糖浆容易被飞溅的糖浆崩到脸上。
5.A
【详解】白糖溶解在水中,是物理变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溶解在水中之后仍然是白糖。B正确,A错误。C、溶解在水中的白糖可以通过加热蒸发水分,最终得到固体的白糖,也就是白糖可以用蒸发法分离出来。
故选A。
6.A
【详解】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它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等其他气体。
7.B
【详解】氧气是大气的重要组成成分,占整个大气层体积的21%。氧气是一种氧化剂,活性强,动物呼吸、物体燃烧、铁生锈都离不开空气中的氧气。
8.C
【详解】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开始加热后不久,发现白砂糖开始熔化,变成了液态的糖,白砂糖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没有产生新物质,这是物理变化。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小颗粒的白糖会慢慢熔化成液态,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砂糖的颜色会发生变化,会从黄红变成褐红色,直至变成黑色,并且可以闻到焦糊味。液态的白砂糖的颜色很快变黄了,然后颜色越来越深。这是因为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白砂糖变成了黑色,再继续加热,黑色的物质就会燃烧起来,并发出特殊的气味,这时的黑色固体物质已经不是白砂糖了,这一过程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9.B
【详解】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10.C
【详解】铁容易导电,铁锈不容易导电,因此连结电源比较铁和铁锈的导电性,说法正确;磁铁能吸引铁,不能吸引铁锈;用磁铁吸引比较磁性,说法正确;铁和铁锈都在水中下沉,不能放入水中比较沉浮来判断是否是同一种物质,说法错误。
11.B
【详解】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只是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各种化学变化中,一定是产生了新物质,原来的物质已经改变,这是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由此判断,化学变化中会存在物理变化,但是物理变化中不会存在化学变化。
A、白糖研磨成粉末,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物质没有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白糖加热后变成苦味的焦糖,物质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故B符合题意;
C、白糖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白糖没有发生物质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12.B
【详解】氮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的气体。超市买的薯片,包装鼓鼓的但袋子里空荡荡的,装进书包里又会占用很大空间。其实袋子鼓鼓的是因为里面充满了氮气,它可以隔绝食品与氧气的接触,有效达到延长食品储存期限的目的,故B正确;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故A错误; 二氧化碳是无毒、密度大、能灭火、无味、无色的气体,由于密度大,不适宜装在薯片包装袋里,故C错误。
13. 灰白色 能 磁铁
【详解】铁是有光泽的灰白色金属,有光泽、光滑、没有空隙,它坚硬有韧性不易断裂,能导电,能够被磁铁吸引;铁锈:红褐色、无光泽、粗糙、有小孔、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
14. 氧气 五氧化磷 有毒
【详解】红磷燃烧的现象包括产生明亮的火焰、生成白色固体、放出大量热、消耗氧气等。红磷燃烧时会产生白色火焰,这是因为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能量释放,并生成了白色固体产物——五氧化磷。磷燃烧会产生有毒物质,不可直接接触或闻其气味。
15. 外在特征 内在属性
【详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 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要鉴别两种物体是不是同一种物质,既需要比较它们的外在特征,如颜色、光泽、结构等,也需要比较它们的内在属性,如导电性、导热性、能否被磁铁吸引等。
16. 氧气 二氧化碳
【详解】蜡烛燃烧需要氧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蜡烛燃烧消耗的是空中的氧气,生成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7. 氧气 水 潮湿的环境 是否接触空气 干燥 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详解】根据对物质变化的认识,铁生锈与空气中的氧气、水有关。水对应了潮湿的环境,氧气来源于是否接触空气。所以只要保持干燥或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就能有效的防止铁生锈。
18.没发生
【详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为施工需要,工人把整块砖砍成两段,砖的大小、形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砖这种物质没发生改变,是物理变化。
19.×
【详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要鉴别两种物体是不是同一种物质,既需要比较它们的外在特征,如颜色、光泽、结构等,也需要比较它们的内在属性,如导电性、导热性、能否被磁铁吸引等,题目观点错误。
20.×
【详解】物体变化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因此,物体发生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一定会发生改变的说法是错误的。
21.√
【详解】铁锈疏松多孔,硬度较小;铁是银白色,铁锈是红色;铁光滑,铁锈粗糙;铁美观,铁锈不美观;铁有金属光泽,铁锈无金属光泽,铁和铁锈的光泽、硬度都不同。题目说法正确。
22.×
【详解】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生活中的铁和铁锈虽然颜色不同,但性质差了不少,比如铁能导电,较坚硬;铁锈不能导电,较软。
23.√
【详解】铁是有光泽的灰白色金属,有光泽、光滑、没有空隙,它坚硬有韧性不易断裂,能导电,能够被磁铁吸引;铁锈:红褐色、无光泽、粗糙、有小孔、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
24.×
【详解】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物体的形状、大小、状态等发生变化后,也可能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25.
【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详解】牛奶制成酸奶、燃放烟花、面包长霉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水结成冰、巧克力融化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26.涂油锈或电镀防锈或搪瓷防锈。
【详解】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隔绝空气、水和铁制品的接触,能够有效防止生锈。日常生活中,人们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很多,如涂油、电镀防锈或搪瓷防锈等都能阻止铁生锈。
27.“将白糖磨成粉末”和“将白糖熬成焦糖”的区别:前者是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后者是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详解】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将白糖磨成粉末”和“将白糖熬成焦糖”的区别:前者是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后者是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28.蜡烛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燃放烟花炮竹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水果氧化生成黑色物质、醋泡鸡蛋壳生成二氧化碳等。
【详解】物质的变化各有不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是否产生新物质。蜡烛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燃放烟花炮竹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水果氧化生成黑色物质、醋泡鸡蛋壳生成二氧化碳等,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9. 食品腐烂,衣服发霉 酵母菌发酵面团,益生菌制作酸奶
【详解】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对人类有害的物质变化有食品腐烂,衣服发霉;对人类有利的物质变化有酵母菌发酵面团,益生菌制作酸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