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2基本政治制度课件(共32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2基本政治制度课件(共32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
基本经济制度
政治——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其他方面——
各方面机制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保证了我国人民当家做主,也推动了中国走向繁荣、强大!
导入新课
5.2 基本政治制度
政治认同: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木政治制度
道德修养:自觉提升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情感法治观念:通过学习能够弄明白基本政治制度的运行情况,真正理解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健全人格:能够认识到基本政治制度是为了确保人民更好地当家作主
责任意识: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尊重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自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主动参与基层群众自治,丰富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体验。
核心素养目标
第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思考:中共中央提出实施建议,民主党派围绕中共中央的建议积极建言献策,这说明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围绕中央这一建议,民主党派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提出,要统筹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的发展布局;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建议加快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新平台载体;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提出要加快建设行业数字大脑,畅通产业链国内大循环。
运用你的经验
课堂笔记
1.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哪些力量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已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思考:我们党通过什么方式去团结这些力量呢?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党)
不能说共同执政、联合执政或参加执政。因为我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二者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XX
在野党
(1)含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地位:这是我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执政党
参政党
(既非反对党,也非在野党)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
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
组织上:相互独立。
法律上:地位平等。
监督方面:互相监督。
不能说共同执政、联合执政或参加执政。因为我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二者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时政消息
请问:“两会”指的是什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政协)
你对人民政协了解有多少?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机构是什么?
一起来了解人民政协的职能:
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政治、经济、文化和社
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政协内部各方面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的
协商。(座谈会、协商会)
民主监督:是对国家法律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
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方式所进行的监督。
参政议政: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3.人民政协的基本内容?(性质、主题、职能)
(1)性 质
(3)职能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主题
团结和民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义/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
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各民主党派通过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政治生活。
第二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探究与分享
新疆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思考:我国还有哪些民族自治区?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地位及内容
地位:
①民族自治地方的分级: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②民族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③自治机关的职权:
④民族自治地方
与中央的关系:
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即根据本地方、本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内容:
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央
领导
服从
自治地方
3.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注意:自治机关的职权具有两重性:
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又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
1
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
2
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3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
第三部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提到了几种充满烟火气的基层民主形式,这反映出我国在基层坚持怎样的基本政治制度?结合生活体会,谈谈你对这一制度的认识。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含义、地位、自治组织
(1)含义: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由居民或村民分别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2)地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组织形式: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特别提醒:不是政府机关
2.城市的居民委员会的内容:
①选举: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
②决策: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③监督: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
第一百一十一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
3.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①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②决策: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③管理:村民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规范村委会和村民的行为。
第一百一十一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
4.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机构及职责
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调解民间纠纷;
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
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含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
民族关系方面的概况:
A:城市的居民委员会
B: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内容
人民政协的性质、工作主题和职能
实行这一制度的意义
课堂小结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
A.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B.遵守宪法和法律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四项基本原则
C
达标检测
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让少数民族( )
A.获得完全的独立和自由
B.加强对本民族的自我保护
C.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D.享有更多的特权
C
3.我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这一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
①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②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③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地位平等 
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轮流执政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