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主预习(6分钟)1.我国的民族概况2.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和表现。3.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含义、基本内容、前提和基础、特点、措施。6.我国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012.民族格局特点: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多元一体多元一体多元一体1.民族概况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3.各族人民的贡献:①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②我国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③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④我国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四个“共同”)观察中国地图,思考我国行政区域是如何划分的?这些行政区与中央是什么关系?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2)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4.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1)我国的行政区域类型的划分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行使高度自治权——依法行使自治权——依法行使地方行政权民主集中(3) 国家主权① 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② 基本特征:对内最高性、对外独立性注意:自治权≠ 高度自治权≠主权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内对外注意:自治权 高度自治权 主权P60专家点评:国家主权含义:法律意义上的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基本特征:对外的独立性和对内的最高性(至高无上性)。行使: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一定的)自治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使高度自治权中央政府行使国家主权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的区别类型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特别行政区目的 便于国家行政管理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设立适用区域 省、市、县、乡等 适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适用港澳台等地区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保留资本主义制度自治程度 无 法律规定的民族自治权 行使一般自治权 除外交、国防外高度自治权法律依据 《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联系 二者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接受中央统一领导,都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02对口援疆各个省份对新疆的援助,体现了我国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我们坚持什么样的方针来处理民族关系?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1)内涵(是什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形成)/①理论条件: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②阶级根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③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2)成因:含义: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团结含义: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重要性:宪法规定。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重要性: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知识拓展: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方针之间的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治 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前提条件物质保证(1)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2)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3)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4)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方针 侧重点 关键词 注意问题民族平等 在各方面地位平等 “无优劣之分”“权利和义务平等” “尊重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 平等≠相同;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差别;特殊的扶持和照顾是实现平等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 民族关系融洽 “和睦”“合作”“共同奋斗” “反对民族分裂”“相互离不开”等 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各民族共 同繁荣 发展过程中补弱 “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加大财政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 共同繁荣≠同步繁荣、同等繁荣、同时繁荣≠消灭民族差别。不仅指各民族经济方面的繁荣,也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繁荣(对口支援形式:经济援助、医疗援助、教育援助)拓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区别材料一 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从第三届全国人大开始,已确认的少数民族都有了全国人大代表,而且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材料二 习近平指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材料三 2019年4月8日,浙江省对口援疆230个项目在新疆阿克苏集中开工,年度投入援疆资金17.31亿元。这些项目包括产业就业、民生保障、教育援疆等六大类。判断下列材料分别体现我国民族方针的什么内容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邓小平新时代的西藏,全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安全屏障切实筑牢、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日趋适应、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摘自《《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议一议:邓小平谈及的“中国情况”具体指什么?西藏发展成就彰显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优越性?如何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妥善处理民族问题?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前提和基础核心内容自治机构(1)是什么(含义)特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p62)非“各民族”;非“居住”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① 民族自治地方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 州、自治县三级。(注意:民族乡不属于自治地方)② 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注意:监察机关(监察委)和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不属于自治机关(2)民族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自治机关具有双重地位:既是国家的地方机关,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是民族自治机关,享有和行使自治权。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自治权(3)核心内容:如:内蒙地区的学校除了教授汉语外,还要开设民族语言课。 对农牧民实行免费医疗,农牧民子女上学实行免费吃住等政策。如:内蒙古对在牧区投资建设的鼓励类产业企业按照减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牧区企业从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等。《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 》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1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2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3依法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4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分布格局,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本原因地位必要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意义A.既保证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B.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P63+++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议学情境三:三位领导人关于民族关系的讲话习近平于中央第七次(2020年8月)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节选):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考:新时代该如何坚持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民族自治: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推动民族自治地方发展。②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处理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坚决反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③意识形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群众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补充:④还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⑤坚持和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⑥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⑦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5)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典例精练1.近年来,我国推动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群众到东中部地区来创业就业,推动东中部地区的企业和群众到边疆民族地区兴业发展。互嵌式发展( )①促进了各民族人民的交流交融②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③是我国民族大团结的制度保障④有利于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民族大团结的制度保障,③不符合题意。④: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已经建立,④错误。故本题选A。A典例精练2.2012-2023年,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民族地区的内生动力极大增强,仅铁路一项,民族八省区增加了1.58万公里。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以上材料说明( )①我国把发展民族关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工作②各少数民族地区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同步富裕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工作,①错误。②:各少数民族地区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同步富裕,②错误。D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03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 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中国现有宗教信徒约2亿人。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各种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千多个,宗教院校74所。当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宗教界人士有1.7万余人。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2.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是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吗?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2.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宗教自由)①信与不信: 信不信的自由②种类:信哪种教的自由③派别:信哪个教派的自由④时间:什么时候信的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不代表国家鼓励信教。(不鼓励、不支持、不反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允许信教。(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武装的,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只能是无神论者,不得信教。)宗教本质上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只要宗教存在,其本质就不会变,其消极作用就不会消失)注意:(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实质: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共同目标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2.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强调规范宗教活动)(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原则①权责统一: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义务②遵守法律: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③依法管理: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要求注: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不是各种宗教活动,这里的“正常”是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实行宗教信仰自由,那么,我们可以随意选择信仰吗?比方说,信个全能教,法轮功,新天地教会?如果你选择了全能神教,恭喜你,你可以进监狱解锁全能越狱神技!专家点评: 邪教不是宗教1.邪教不是宗教。当今世界,邪教兴风作浪,已成为一大公害。2.主要特征:教主崇拜、精神控制、编造邪说、敛取钱财、秘密结社、危害社会3.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4.国家的态度:取缔、严惩正常的宗教活动与不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区分正常的宗教活动不正常的宗教活动指教徒在宗教活动场所内祭祀、诵经、烧香、礼拜、讲经、布道、弥撒、受礼、终傅、受戒、过宗教节日:在自己家中念经、祈祷、封斋、追思等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宗教教徒到非宗教场所(例如学校等)进行传教、宣传有神论保护正常宗教活动≠封建迷信活动≠邪教这样的做法允许吗?违法吗?为什么?奶奶说,我不能到学校宣传佛教,我总可以叫我的朋友---来自英国的珍妮到城市广场宣传基督教吧,索性让她在杭州办一个宗教培训学校更不错!注意:第八条 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进行宗教活动,应当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不得在中国境内成立宗教组织、设立宗教办事机构、设立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开办宗教院校,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宗教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传教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2.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①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②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③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④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涉及对外交往角度)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进行宗教活动,应遵守中国的法律和法规;不得在中国境内设立宗教组织、宗教办事机构,宗教活动场所,开办宗教院校;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的传教活动。注意: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奶奶说,这不允许,那不允许,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国家有什么意义呢?而是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各地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时刻关注疫情发展,尽己所能捐款捐物,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日,全国各地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已累计捐款捐物超过1.5亿元人民币。根据实际情况,各地宗教活动场所纷纷发出公告,春节期间暂停对外开放,暂停法会、礼拜等集体宗教活动,积极引导信教群众在家里开展祈福、礼拜等活动。此外,多地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代表人士向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发出倡议,要求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和决策部署,增强防控意识,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普及,筑牢群众健康防线;号召各宗教发挥“扶危济困、利益人群”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自发捐款捐物,为全国人民的健康平安祈祷祝福,为遏制疫情蔓延势头贡献力量。中国宗教界筹款物逾1.5亿元助抗击疫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为疫区念经祈福(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重要任务具体要求:“两个要求”“两个支持”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爱国与爱教相结合)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坚持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注意:不是社会主义2.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1)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鼓励公民信教(不鼓励、不支持、不提倡、不发展)(3)共产党员不能信教。(4)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 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5)国家保护正常、合法的宗教活动(6)邪教不是宗教,邪教的本质是反人民、反社会、反科学的,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7)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特别提醒】关于宗教工作的认识误区有关民族和宗教问题常用的答题术语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方向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把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区域自治有机结合④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⑤不断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⑥少数民族人民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⑦国家政策支持和各族人民的援助,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⑧每个公民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同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言行作斗争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1)内容 (2)成因(形成过程)2.处理民族关系方针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民族概况2.格局特点3.各民族贡献4.我国的行政区域类型1.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2.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课知识框架典例精练1.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表明,我国( )A.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B.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C.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禁止与国外宗教界的一切交往D.宗教信仰完全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可以不受国家法律约束【解析】B: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B说法错误。C:我国宗教可以在平等友好基础上与国外宗教界交往,C说法错误。D:我国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信仰虽然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但必须在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D说法错误。A典例精练典例精练2.一个个佤族村寨,一幢幢新民居成为青山绿水间的靓丽风景,宽敞整洁的硬板路通村到组,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互联网,群众看病、孩子上学不再难。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共同生活着佤族、汉族、彝族、拉祜族等众多民族兄弟,他们携手书写着民族团结发展的壮丽篇章。由此可见( )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得以增强②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③形成了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④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具有优越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③: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早已确立,故③不选。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而不是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④错误。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