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法治国家 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法治国家 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若你遭遇到以上情况,你会怎么办?
议题一:“第二十条”何以成为
“沉睡条款”
议题一:“沉睡”的第二十条
唯死伤者大
杀人偿命
昆山反杀案
涞源反杀案
河北邢台正当防卫案
问题一:沉睡的“第二十条”暴露出我国的法治建设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问题二:“第二十条”从沉睡到苏醒,逐步实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景,你理想中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的?
谁死伤谁有理
谁会闹谁有理
1.内涵
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是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的国家;
是法治成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国家(P87)。
法治国家
2.特征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原因解读:
法律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反映民众意愿,符合民众利益,体现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应得到全社会尊重遵从。
要求: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法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二、我国国体
坚持良法之治
原因解读:
良法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认同,最大程度发挥法律效力。
良法标准:
内容合理,制定过程广泛听取意见,符合社会人民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理念;
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良法制定要求: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法治国家
2.特征
知识拓展
良法与善治
①良法与善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②良法要求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善治要求把制定的良法付诸实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现良法的价值。
③良法本身不是目的,制定良法是为了发挥法律在规范社会行、调节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
良法是基础/方式手段,善治是目标(笔记)
二、我国国体
2.特征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原因解读:
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
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要求:
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法治国家
公民权利:
指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所享有的公民资格和公民资格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权利。
公民政治权利:
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的政治权利)、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公民权利 ≠ 公民政治权利
知识拓展
二、我国国体
2.特征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原因解读:
国家的各项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要求: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法治国家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建好笼子。笼子太松了,或者笼子很好但门没关住,进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拓展延伸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相互融合、环环相扣,“三不”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不敢腐是前提,指的是纪律、法治、威慑,解决的是腐败成本问题,只有严厉惩治,一旦腐败就会付出惨重代价,才能让意欲腐败者不敢越雷池半步,为“不能”“不想”创造条件。
不能腐是关键,指的是制度、监督、约束,解决的是腐败机会问题,只有强化监督制约、扎紧制度笼子,才能让胆敢腐败者无机可乘,巩固“不敢”“不想”的成果。
不想腐是根本,指的是认知、觉悟、文化,解决的是腐败动机问题,只有树立廉荣贪耻的价值取向,才能从思想源头上消除贪腐之念,实现“不敢”“不能”的升华。
“三不”任何一方面滞后,都会影响反腐败整体进程和综合效果,必须同向发力,实现效应叠加。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建好笼子。笼子太松了,或者笼子很好但门没关住,进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综合治理腐败的三根支柱
议题二:如何做到“法”
不向不法让步?
1.总要求
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1)推进宪法实施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2.具体要求
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P87
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问题。……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有了法律不能有效实施,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
(1)推进宪法实施
①原因: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②具体要求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注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树立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 这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和保障。
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宪法解释是指国家机关对宪法的内容、含义和界限作出说明。
宪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为了保持宪法的相对稳定性,不可能经常修改以发展宪法,因此,宪法解释就成为宪法发展中最具操作性的一种方式。
合宪性审查又称宪法监督:是指对法律等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的制度。
作用:保障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
知识拓展
宪法解释
合宪性审查
备案就是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机关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报送上一级机关备案
审查就是我们接受备案的机关可以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发现有和宪法法律和上位法相抵触的,依法予以处理。
备案和审查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① 重要性: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② 要求: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宪 法
法 律
行政 法规
地方 法规
法律体系
法律层级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宪 法
法 律
行政 法规
地方 法规
法律体系
法律层级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据和基础。
(1)推进宪法实施
①原因: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②具体要求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注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树立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 这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和保障。
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①原因: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
②要求: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诸多环节组成的完整“链条”。
(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知识拓展: 
遵守法律,即守法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去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的活动
执行法律,即执法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
适用法律,即司法 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法律监督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依法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拓展延伸——法律的实施环节(守法、执法、司法、监督)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
是别人的人生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郝秀萍要去跳楼啊,是她的绝望,是她对法治的绝望对公平的绝望,对我们的绝望。如果我们(检察官)不能够让这个母亲重燃希望,我们有什么资格穿上这身衣服”
思考:实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意义”对我们国家建设有什么积极影响?
如我在诉
2023年7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提出实现审判工作现代化最关键的是做实审判理念现代化,强调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在每一个环节都把服判息诉的功课做到极致。
“将己摆入民众处境”是“如我在诉”的前提。
“感知民众朴素法感”是“如我在诉”的关键。
“努力查清案件事实”是“如我在诉”的基石。
“在法律框架内裁决”是“如我在诉”的支点。
“说理论证情法交融”是“如我在诉”的保障。
对国家机关: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
对公民: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对国家: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一个内涵: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两个意义: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三个措施:推进宪法实施、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四个表现: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知识总结
1. 基本方式
推进宪法实施(根本法)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有法可依)
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 意 义
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2. 具体措施
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建设法治国家
法治
法治的内涵:
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法治的要求: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法治地位:
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四中全会)
1.2023年12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根据备案审查规定,行政法规、监察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司法解释等都应当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对违反宪法法律的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予以纠正和撤销。这一规定意在( )
①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保障国家法制统一
②完善法律的实施机制,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③限制人大权力的行使,提高人大履职效能
④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缩小地方立法权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解】①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完善和加强法律法规备案审查制度,对违反宪法法律的法规和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予以纠正和撤销,有利于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保障国家法制统一,有利于完善法律的实施机制,推进法治国家建设,①②正确。
③:材料内容强调完善加强法律法规备案审查,并没有限制人大权力的行使,③错误。
④:材料内容强调完善加强法律法规备案审查,并没有缩小地方立法权限,④错误。
A
课堂训练
2.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经过7年讨论,两次公开征求意见之后,于2023年9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要求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制机制,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立法机关坚持民主立法,提升立法的工作质量
②国务院立良善之法,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③国家机关完善法律体系,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④立法工作顺应时代趋势,确保未成年人享受数字红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解】①:材料涉及的行为主体是国务院,国务院不是立法机关,故①不选。
②: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体现了国务院立良善之法,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故②正确。
③:材料中指出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经通过,这表明国家机关完善法律体系,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故③正确。
④: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国家完善相关法律,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确保”说法错误,故④不选。
C
课堂训练
3.2023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意见》,要求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用党章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做到在法治之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这有利于( )
①建立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的法律体系
②把党和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③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遵守党规国法
④坚持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共同推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解】①:材料主要是指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不涉及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②:把党和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需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颁布实施,本题未涉及.
③:领导干部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有利于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遵守党规国法,③正确。
④:“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用党章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利于促进党依法执政,“法治之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有利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④正确。
D
课堂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