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共51张PPT)-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共51张PPT)-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基本形态(重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物质):人的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如:地球、生物、环境、国情、磁场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泛指各种事物或现象。
思维(意识):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意识形态(主观性的东西)。
注意
①不要混淆:“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
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③ 在现实生活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问题
1.是什么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辩证关系
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联系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误区辨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1.政治老师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生产力、生产关系
4.十四五规划
5.秦始皇兵马俑
6.声音、阳光、空气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存在(物质)
思维(意识)
存在(物质)
思维(意识)
存在(物质)
存在(物质)
请判断哪些属于思维(意识)或存在(物质)?
思维(意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狗在人脑中的形象
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1)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注意:
①“何者为本原”的别称:
“谁先谁后”、“谁决定谁”、
“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②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辨析
荀子
王充
人病则忧惧
忧惧则鬼出
惠能
英国 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思考:我们能否知道鱼的感受呢?
能——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可知论
不能——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不可知论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不可知论
可知论
有同一性:
认为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
没有同一性:
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
(1)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马克思说:“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1、奋斗者号深潜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对进一步探索海底生物,海底地质构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2、市场经济变化莫测,要想把握市场变化是徒劳的。
3、马克思: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4、休谟: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 。
5、康德: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
6、荀子: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7、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可知论
不可知论
请判断哪些属于可知论或不可知论?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
可知论
①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哲学。
②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各不相同。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
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
3、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学情实际

教学计划
学习实际

学习计划
病情实际

用药处方
企业实际

经营策略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从生活和实践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家
代表观点:
五行说: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特点:主要探讨天与人、行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等关系问题。
西方古代哲学家
代表观点: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特点: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
西方近代哲学家
代表观点:黑格尔: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思想。
特点:研究的侧重点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2)从哲学研究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主张思维是本原的
唯心主义阵营
主张存在是本原的
唯物主义阵营
3.从哲学发展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构成
构成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产生谁的问题,这是哲学中唯物论和唯心论之争,通常被称作“本体论”问题;另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哲学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争,通常被称作“认识论”问题。—恩格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内容
3、原因
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
有无同一性
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1、含义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承认能正确认识存在
否认能正确认识存在
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
从哲学研究看:不能回避且必须回答。
从哲学发展看:贯彻哲学发展的始终。
小结: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根本对立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根本分歧:
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人骑二马”
看着就得卡
P10相关链接:二元论
任何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
实质:偏于唯心主义。
观点: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
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6.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辨析
7.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王充)
8.我在故我思
9.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
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10.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守仁)
11.水是万物之原,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12.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辨析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②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③局限性:把物质混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P10相关链接: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战国)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管仲(春秋)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充(汉代)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王充(汉代)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范缜(南北朝)
“元气”才是唯一的存在。 ——柳宗元(唐代)
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明代)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学者观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进步性: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③局限性:把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的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P10相关链接:
拓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①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有人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法国.拉美特利 《人是机器》。
②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他们不知道自然界中的各个领域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在不断发展中的历史过程。
③不彻底性: 机械唯物主义者只限于在研究自然现象时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他们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还是用唯心主义的观点去解释社会历史现象。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 “英雄创造历史”。(历史观上唯心主义)
(德)费尔巴哈
(英)弗·培根
万物的基础是原子 物质,是基本元素。
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
机器(机械)说
不仅动物是机器,人也是机器。人的机体和心灵的一切活动都是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
(法)拉美特利
1、世界的存在就是机械运动,人是机械,动物是机械,人脑是一面镜子
2、人的个性不同,是由其身体决定的
3、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只是机械运动在人的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或结果
4、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5、个人英雄主义
6、刻舟求剑,白马非马论等
记忆一些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他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进步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P10相关链接: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 ‘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马克思: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
精神生活的过程。
归纳: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1)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形态是世界本原。 (即: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的。 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的色彩
(2) 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即: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 = 物质。原子的属性 = 物质的属性。) 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①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
②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请判断以上观点分别属于唯物主义的哪种基本形态。
水是万物的始基。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方寸上燃烧,
在一定的方寸上熄灭。
气者,理之依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我命由我不由天
2、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
3、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到底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我是妖族,从出生命运就注定了。
主观精神(人的思想等)
客观精神(不是人:上天、上帝等)
3、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两种基本形态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唯心主义把意识作为本原
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古代汉语中常用“我 、吾、心”等表示
①主观唯心主义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英)贝克莱
“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心外无物”
———(明)王守仁(阳明)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贝克莱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南宋)陆九渊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坛经》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它必然导致神创论、天命观,让人相信神鬼的存在。
——中外的宗教观、宿命论、迷信思想
唯心主义把意识作为本原
②客观唯心主义
宗教观念;
神创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理在事先;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朱熹)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黑格尔)
客观唯心主义
唯 心 主 义 两种形态 基本观点 共同点
(根本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归纳: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两种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典型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王守仁:心外无物 ③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④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⑤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 ⑥慧能:仁者心动 ⑦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⑧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⑨王阳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①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②柏拉图:“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
③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④老子:道生一,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⑤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盲人摸象
刻舟求剑
全是缺点
思考:你认为他们犯了什么错误?应该如何看问题?
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应该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辩 证 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没有游离于两大派别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或与唯物主义结合或与唯心主义结合。例如: 辩证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所以,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哲学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非四军对垒。
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
前因后果
发展的观点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长江后浪推前浪
全面的观点
一分为二
人无完人
福祸相依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竭泽而渔
断章取义
杀鸡取卵
静止的观点
刻舟求剑
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
片面的观点
以偏概全
一刀切
偏听偏信
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分歧
对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分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从属”二字表明: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从 属
小结: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是本原
有没有同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是什么
对世界本原
的回答不同
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对立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对立
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对世界状态的
回答不同
为什么
是生活实践和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课堂小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误区警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唯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二元论是独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第三大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于意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局限。
并不存在彻底的二元论,因为任何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历史观
有人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有人则认为“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
①前者正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后者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③二者的观点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④二者的观点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观点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没有正确描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①说法错误。第一个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第二个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二者的观点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在根本上是对立的,②③符合题意。
典例精练
C
典例精练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元素构成自然界 ②实事求是
③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④气者,理之依也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④→①→② D.④→①→③
C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气者,理之依也”,认为存在决定思维,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④排在第一位。“元素构成自然界”,认为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元素,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排在第二位。“实事求是”,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辩证唯物主义,②排在第三位。故正确的演进顺序是④→①→②,C入选。“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③。
(2021·天津高考真题)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认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是和谐共生的整体,其中的一切都与自己有直接的关系,他人与万物都是自己的同胞手足。基于对世界的这种理解,他主张人应该尊敬高年长者,抚育孤幼弱小,对宇宙大家庭及其成员尽自己的义务。张载的观点( )
①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②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③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体现了世界观影响做人做事的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典例精练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谁、谁先谁后的问题。实质上他们在思考(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B、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问题
A
典例精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