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初一年级科学期中测试卷 试卷 (原卷版+解析版 1-3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初一年级科学期中测试卷 试卷 (原卷版+解析版 1-3章)

资源简介

仁爱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初一年级科学期中测试卷
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从宁波自然灾害发生的历史趋势情况看,台风灾害是我市最为典型的自然灾害,台风引发的暴雨造成洪涝、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影响较为突出。从水循环的途径来看,台风登陆属于(  )
A. ①蒸发 B. ⑤地表径流 C. ④降水 D. ③水汽输送
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些成语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下列成语所描述的现象,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 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B. 杯弓蛇影,妄自惊扰
C. 镜花水月,都是空虚 D. 海市蜃楼,如梦似幻
3.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该温度下,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比例的是(  )
A. B.
C. D.
4.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B.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大量白色烟雾
C.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水通电一段时间后,阳极与阴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5. 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B. 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C. 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
D. 若向左推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亮
6. 如图是利用注射器进行电解水的创新实验,其中电极插入注射器筒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B. 反应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小
C. 实验成功时,左边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
D. 两个注射器内的原始液面、电极长度要保持一致
7.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将水倒入集气瓶中,检验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B. 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
C.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
D. 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8. 现要配制l00g 12%的氯化钠溶液,称量过程中误将砝码(砝码盒中的砝码规格有50g、20g、10g、5g,称量时5g以下用游码)和称量物放反了,其他过程没有错误,则实际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 12% B. 8%
C. 8.3% D. 10%
9. 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 该物质加热后就开始熔化
B. 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 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增多
D. 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升高
10. 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与普通铁在氧气中燃烧相似),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纳米铁粉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B. 水可吸收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C. 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着火点降低
D 气球先膨胀后又变小
11. A图表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的固体增加,乙试管中的固体减少,则加入的物质最可能是(  )
A. 食盐 B. 氢氧化钠 C. 食用油 D. 硝酸铵
12. 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R是硝酸钾、氯化铵中的一种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硝酸钾和氯化铵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将t2℃硝酸钾、氯化铵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硝酸钾溶液析出的晶体多
C. 由图1图2:烧杯内的物质R是硝酸钾①②③三种情况下,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有②③
D. 由图1可知:t1℃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2:7
13. 为了测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氧气的最低含量是多少,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将氧气和空气按不同的体积比收集在集气瓶里。收集方法是:在100ml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b,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60%的气体,则通入氧气和空气的体积约是(  )
A. 20mL和80mL B. 40mL和60mL
C. 50mL和50mL D. 60mL和40mL
14. 为了更好地理解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可以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图1实验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变化,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
B. Y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变化
C. CD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红磷燃烧
D. DE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水倒吸进广口瓶
15. 某容器中装有盐水。老师让小强通过计算应该倒入5%的盐水800克,以配成20%的盐水,但小强却错误地倒入了800克水。老师发现后说,不要紧,你再将第二种盐水400克倒入容器,就可得到20%的盐水了。那么第三种盐水的浓度是(  )%。
A. 15 B. 20 C. 25 D. 30
二、填空题(共9题;每空2分,共58分)
16. 4月初,为疫情防控,宁波市发布了相关通告,48小时内未完成核酸检测地人员将暂赋黄码。如下图所示,这是一张甬行码示意图。
(1)光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 m/s,图中的甬行码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它只___________ (选填“吸收”或“反射”)绿光;
(2)为防交叉感染,许多店面会在顾客进店前用测温枪进行体温监测,这是因为测温枪会吸收___________ (选填“紫外线”或“红外线”)的能量从而显示温度数值。
17. “美林”是为儿童开发设计的一款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美林”属于___________(填“乳浊液”、“悬浊液”或“溶液”),将少量的①面粉,②味精,③白糖,④泥土,⑤肥皂,⑥植物油分别加入到水中,充分振荡后,其中形成的混合物与“美林”属于同类型的物质有___________。
18. 鸡汤是一道传统的汤菜,向来以美味著称。制作原料主要有鸡、水,调料等。
(1)烹饪前,在锅内加入适量水,再加入葱、姜、盐,料酒等调味品。这些调味品分别与水充分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有___________;
(2)人们往往会把鸡放入高压锅内烹饪,以增短加热时间。这是因为高压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会___________;
(3)为确定烧好的整锅鸡汤咸淡情况,可用调羹舀一勺汤进行品尝。因为一勺汤与整锅汤的咸淡情况是一致的,这体现了溶液________的特点。。
19. 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别装在Y形管的支管中,管口系牢气球,将Y形管伸入热水中。
(1)能燃烧的是___________(填“a”“b”或“c”)处,能正确反映气球内压强(p)随反应时间(t)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A”“B”或“C”)。
(2)管口的小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20. 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1)在图中的电源上A是______极(填“正”或“负”)。
(2)如何检验试管1 中气体 ______。
(3)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
(4)检验两玻璃管中的气体后,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水是由______组成。
21.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所示是硫、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三个化学反应都是_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乙中生成物的名称是___________:甲中观察到的反应现象是_____________。三个实验的集气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其中甲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丙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22. 在宁波,咸鸭蛋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传统食物。小科也想自制咸鸭蛋,腌制咸鸭蛋的用料配方如表所示查阅资料,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按照配料表的用量______________完全溶解(填“能”或者“不能”),为了加快溶解速度。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填“冷水””或“热水”)来溶解,小科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溶解的用量只要没过鸭蛋即可,为了避免浪费,测得没过鸡蛋所需要的的水大概只需1.8千克,小科的盐的用量相应调整为____________克。
23.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Q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
(2)若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任写一种方法);
(3)甲中含少量乙时,可通过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甲;
(4)t2℃时,将35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形成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5)将t2℃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三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甲=丙<乙 B.甲=乙>丙 C.乙>甲>丙
24. t℃时,将一定量KNO3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g、10g、30g,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g、bg、cg,则a、b、c三者的等式关系为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每空2分,共42分)
25. 如图是同学们用碳酸饮料可乐做的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回答:
(1)往烧杯中注入水的同时,试管中会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2)写出试管中产生以上现象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
(3)请描述从注入水开始到试管中观察到以上现象的全部变化过程:______________。
(4)小明把题中的NaOH(氢氧化钠)颗粒换成食盐,没有出现以上现象,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__。
26. 如图是配制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NaCl)溶液的有关操作示意图:
(1)需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g,称量时出现了右盘低的现象,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__。
(2)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
(3)经检测,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_。
A.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B.量筒用蒸馏水清洗后,没有擦干就直接量取水体积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E.氯化钠晶体不纯
27. 为了通过实验探讨二氧化碳能不能跟水反应,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组实验: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分别按如图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观察到纸花颜色变化是:①纸花变红,②纸花不变色,③纸花不变色
(1)该同学进行①、②两项实验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
(2)该同学设计时能否取消第3步操作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
28. 小科为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在易拉罐的底部中心位置打了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将罐的顶部有拉环的这一个圆面剪去,用硬纸板制作了一个直径略小于易拉罐的圆筒,使易拉罐恰好能套在它的外面在圆筒的一端包上如图乙的半透明的方格纸(格子与LED发光单元等大)并插入易拉罐中,如图甲所示。
(1)小科应该将半透明的方格纸包在圆筒的______端(选填“A”或“B”),采用了半透明并带有方格的纸来做光屏的优点是______。
(2)小科将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多次改变光屏的位置,记录下像距和像的高度如表所示,则根据表中的数据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像距s/cm 4.0 6.0 8.0
像的高度h/cm 2.0 3.0 4.0
(3)相比较于烛焰,小科选用“F”形光源的好处是_______。
A.LED发光体亮度更亮,成的像更明显。
B.选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
C.选用“H”形光源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
29.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_____________。
(1)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填编号)_____________。
(分组实验):在讨论的基础上,他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注:集气瓶容积为100mL)
组别 1 2 3 4 5 6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 20 21 19 20 22 18
(2)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___。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
(3)之后同学们安装了气压检测装置,并绘制了集气瓶内压强变化的图像。如图,瓶内气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C段气压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DE段进行了___________操作,使瓶内气压又回到大气压。
(4)以下操作有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偏大的是___________。
A.用木炭代替红磷做实验
B.点燃红磷后,没有迅速塞紧橡胶寨
C.装置气密性不好
D.实验开始时没有使用弹簧夹,待完全冷却后读数
四、解答题(30题第(1)、(2)小题2分(3)小题3分。31题(1)小题2分,(2)(3)小题3分,共15分)
30. 医生给病人输液时,常用葡萄糖注射液。如图为葡萄糖注射液的部分标签图,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葡萄糖注射液5%
[规格] 500 g内含葡萄糖25g
[适应症]补充能量和体液及全静脉内营养等。
[生产日期] 2015年8月27日
[有效期至] 2018年8月26日
[产品批号] 150827518
上海第二制药厂
(1)从该溶液中取出100g,则取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2)某病人一天共输入该葡萄糖注射液1000g,此病人这一天共补充葡萄糖多少克?(写出计算)
(3)如果从瓶中取出200g,将它变成2%的葡萄糖注射液,需要加入水多少克?(写出计算)
31. T℃时,200克某物质的溶液,蒸发30克水析出2g,再蒸发20g水,又析出8g该物质晶体。求:
(1)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_
(2)T℃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
(3)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仁爱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初一年级科学期中测试卷
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从宁波自然灾害发生的历史趋势情况看,台风灾害是我市最为典型的自然灾害,台风引发的暴雨造成洪涝、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影响较为突出。从水循环的途径来看,台风登陆属于(  )
A. ①蒸发 B. ⑤地表径流 C. ④降水 D. ③水汽输送
【答案】D
【解析】
【详解】台风登陆,是通过大气运动把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属于水循环的③水汽输送,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些成语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下列成语所描述的现象,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 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B. 杯弓蛇影,妄自惊扰
C. 镜花水月,都是空虚 D. 海市蜃楼,如梦似幻
【答案】A
【解析】
【详解】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视野范围有限,故A符合题意;
B.杯弓蛇影,妄自惊扰,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不符合题意;
C.镜花水月,都是空虚,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如梦似幻,是一种因远处物体被折射而形成的幻象,其产生原因是太阳使地面温度上升后形成的一种气温梯度,由于密度不同,光线会在气温梯度分界处产生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该温度下,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比例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溶解度的概念,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该温度下,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比为36g:100g。
故选A。
4.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铁丝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B.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大量白色烟雾
C.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水通电一段时间后,阳极与阴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错误;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不是白色烟雾,错误;
C、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蓝紫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是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错误;
D、水通电一段时间后,阳极与阴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正确。
故选D。
5. 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B. 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C. 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
D. 若向左推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亮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故A错误;
B. 孔离物的距离大于孔离屏的距离时,像缩小;孔离物的距离小于孔离屏的距离时,像放大,故图中像缩小,B错误;
C.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像距时,像将变大,故C错误。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小,光线更集中、更明亮,故D正确。
故选D。
6. 如图是利用注射器进行电解水的创新实验,其中电极插入注射器筒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B. 反应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小
C. 实验成功时,左边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
D. 两个注射器内的原始液面、电极长度要保持一致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纯水几乎不导电,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选项正确;
B、反应中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保持不变,而反应一段时间后水的质量减小导致溶液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选项错误;
C、左边的注射器与电源负极相连,生成氢气,右边的注射器与电源正极相连,生成氧气,则左边气体是右边气体的2倍,选项正确;
D、只有两个注射器内原始液面和电极长度相同,才能正确的反应生成气体体积的多少,选项正确;
故选B。
7.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将水倒入集气瓶中,检验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B. 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
C.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
D. 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将水倒入集气瓶中,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消耗二氧化碳,所以无法检验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符合题意。
B、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直接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为无色。不符合题意。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变红,能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不符合题意。
D、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现要配制l00g 12%的氯化钠溶液,称量过程中误将砝码(砝码盒中的砝码规格有50g、20g、10g、5g,称量时5g以下用游码)和称量物放反了,其他过程没有错误,则实际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 12% B. 8%
C. 8.3% D. 10%
【答案】C
【解析】
【详解】所需溶质质量为:100g×12%=12g,需水:88g,称量时10g是砝码质量,2g是游码,由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列式为:10g=物体质量+2g得出:物体质量=8g,故质量分数为:。
故选C
【点睛】通过计算算出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根据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列出等式算出实际称量的质量,再算出溶质质量分数。
9. 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 该物质加热后就开始熔化
B. 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 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增多
D. 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熔化与熔化现象,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1)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2)熔化前,晶体为固态;熔化后,晶体为液态;熔化中,晶体为固液混合态。
(3)凝固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详解】A.根据甲图可知,该物质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为10~20min,则从10min时开始熔化,故A错误。
B.第15min时,该物体在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处于熔化过程,为固液混合态,故B错误。
C.该物质的熔点为-2℃,而冰的水的凝固点为0℃,因此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能够在该物质中继续放热,水会凝固成冰,冰的质量会增大,故C正确。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放热后,水凝固成冰,但是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0. 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与普通铁在氧气中燃烧相似),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纳米铁粉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B. 水可吸收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C. 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的着火点降低
D. 气球先膨胀后又变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不是三氧化二铁,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错误;
B、铁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水不能溶解四氧化三铁,错误;
C、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的温度升高到着火点以上,着火点是物质的特属性,一般不会改变,错误;
D、纳米铁粉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气球膨胀;装置冷却后由于消耗氧气,气球又变小,正确。
故选D。
11. A图表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的固体增加,乙试管中的固体减少,则加入的物质最可能是(  )
A 食盐 B. 氢氧化钠 C. 食用油 D. 硝酸铵
【答案】D
【解析】
【分析】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固体增加,乙试管中的固体减少,则可推测加入的物质为能使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
【详解】A、食盐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于水时能使溶液的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
C、食用油不溶于水,食用油加水中,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不符合题意;
D、硝酸铵溶于水可使溶液的温度降低,符合题意。
故选D。
12. 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R是硝酸钾、氯化铵中的一种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硝酸钾和氯化铵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将t2℃硝酸钾、氯化铵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硝酸钾溶液析出的晶体多
C. 由图1图2:烧杯内的物质R是硝酸钾①②③三种情况下,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有②③
D. 由图1可知:t1℃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2:7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1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铵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将t2℃下硝酸钾、氯化铵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由于不知道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由图2的②可知,100g水中能溶解60gR,则t2℃时,R溶解度大于或等于60g,结合图1可知,烧杯内的物质R是硝酸钾;图2的②是t2℃时,100g水中溶解了60g硝酸钾,此时溶液恰好饱和,③中有晶体析出,也是饱和溶液,则①②③三种情况下,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有②③,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图1可知,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4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氯化铵,则此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40g:(100g+40g)=2:7,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为了测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氧气的最低含量是多少,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将氧气和空气按不同的体积比收集在集气瓶里。收集方法是:在100ml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b,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60%的气体,则通入氧气和空气的体积约是(  )
A. 20mL和80mL B. 40mL和60mL
C. 50mL和50mL D. 60mL和40mL
【答案】C
【解析】
【详解】设通入的氧气的体积为x,则空气的体积为100mL-x,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100mL×60%=60mL,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为,则有:x+(100mL-x)×=60mL,x=50mL;故空气的体积=100mL-50mL=50mL.
故选C。
14. 为了更好地理解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可以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图1实验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变化,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X曲线表示是温度变化
B. Y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变化
C. CD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红磷燃烧
D. DE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水倒吸进广口瓶
【答案】C
【解析】
【分析】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详解】A、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至原温度,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红磷燃烧消耗氧气,Y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图2中CD段对应的是红磷完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的过程,故符合题意;
D、图2中DE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水倒吸进广口瓶,这是因为随着水的进入,瓶内气压增大,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 某容器中装有盐水。老师让小强通过计算应该倒入5%的盐水800克,以配成20%的盐水,但小强却错误地倒入了800克水。老师发现后说,不要紧,你再将第二种盐水400克倒入容器,就可得到20%的盐水了。那么第三种盐水的浓度是(  )%。
A. 15 B. 20 C. 25 D. 30
【答案】D
【解析】
【详解】设容器中原盐水为浓度x ,溶液质量为的y,第三种盐水的浓度为z,则有:
, ①-②,即5%× 800g -400g×z =-20%×400g,解得z = 0.3,即第三种盐水的度为30%。
故选D。
二、填空题(共9题;每空2分,共58分)
16. 4月初,为疫情防控,宁波市发布了相关通告,48小时内未完成核酸检测地人员将暂赋黄码。如下图所示,这是一张甬行码示意图。
(1)光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 m/s,图中的甬行码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它只___________ (选填“吸收”或“反射”)绿光;
(2)为防交叉感染,许多店面会在顾客进店前用测温枪进行体温监测,这是因为测温枪会吸收___________ (选填“紫外线”或“红外线”)的能量从而显示温度数值。
【答案】 ①. 3×108 ②. 反射 ③. 红外线
【解析】
【详解】(1)[1][2]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近似于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光的颜色决定,因此图中的通行码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它只反射绿光。
(2)[3]为防交叉感染,许多店面会在顾客进店前用测温枪进行体温监测,这是因为测温枪会吸收红外线的能量从而显示温度数值。
17. “美林”是为儿童开发设计的一款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美林”属于___________(填“乳浊液”、“悬浊液”或“溶液”),将少量的①面粉,②味精,③白糖,④泥土,⑤肥皂,⑥植物油分别加入到水中,充分振荡后,其中形成的混合物与“美林”属于同类型的物质有___________。
【答案】 ①. 悬浊液 ②. ①④
【解析】
【详解】“美林”是为儿童开发设计的一款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美林”属于悬浊。将少量的①面粉是难溶于水的固体,与水混合得到悬浊液;②味精易溶于水,形成的是溶液;③白糖易溶于水,形成的是溶液;④泥土是难溶于水的固体,与水混合得到悬浊液;⑤肥皂与水混合,得到的是乳浊液;⑥植物油与水混合,得到的是乳浊液。所以六种物质分别加入到水中,充分振荡后,形成乳浊液的是①④。
18. 鸡汤是一道传统的汤菜,向来以美味著称。制作原料主要有鸡、水,调料等。
(1)烹饪前,在锅内加入适量水,再加入葱、姜、盐,料酒等调味品。这些调味品分别与水充分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有___________;
(2)人们往往会把鸡放入高压锅内烹饪,以增短加热时间。这是因为高压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会___________;
(3)为确定烧好的整锅鸡汤咸淡情况,可用调羹舀一勺汤进行品尝。因为一勺汤与整锅汤的咸淡情况是一致的,这体现了溶液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①. 盐、料酒 ②. 升高 ③. 均一
【解析】
【详解】(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盐、料酒等物质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葱、姜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高压锅密闭较好,内部压强大,水的沸点高,这样高压锅内的温度就会更高一些,就会更快煮熟食物。所以高压锅是利用增大锅内气体的压强,提高水的沸点来提高锅内温度的。
(3)为确定烧好的整锅鸡汤咸淡情况,可用调羹舀一勺汤进行品尝。因为一勺汤与整锅汤的咸淡情况是一致的,这体现了溶液均一性的特点。
19. 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别装在Y形管的支管中,管口系牢气球,将Y形管伸入热水中。
(1)能燃烧的是___________(填“a”“b”或“c”)处,能正确反映气球内压强(p)随反应时间(t)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A”“B”或“C”)。
(2)管口的小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答案】 ①. a ②. B ③. 可以防止五氧化二磷进入空气
【解析】
【详解】(1)a 处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能与氧气接触,发生燃烧;装置中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变大,随着反应的停止,热量扩散,同时氧气被消耗,装置压强减小,并且小于原来的压强,所以符合图像变化的是 B;
(2)由于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所以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 P2O5 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20. 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1)在图中的电源上A是______极(填“正”或“负”)。
(2)如何检验试管1 中气体 ______。
(3)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
(4)检验两玻璃管中的气体后,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水是由______组成。
【答案】 ①. 正 ②. 用带火星木条伸入收集的气体中,若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③. 水氢气+氧气 ④. 氢元素和氧元素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连接电源A的试管中生成的气体的体积较小,电解水时,生成的体积较小的气体在连接电源正极的试管中生成,即A为电源的正极,故填正。
(2)由图可知,试管1中生成的气体的体积较小,为电解水生成的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检验试管1 中气体的方法是用带火星木条伸入收集的气体中,若复燃则证明是氧气,故填用带火星木条伸入收集的气体中,若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3)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与氧气,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为:水氢气+氧气。
(4)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与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由此可知,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填氢元素和氧元素。
21.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所示是硫、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三个化学反应都是_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乙中生成物的名称是___________:甲中观察到的反应现象是_____________。三个实验的集气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其中甲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丙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放热 ②. 五氧化二磷 ③. 产生蓝紫色的火焰,生成有刺激性的气味,放出热量 ④.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 ⑤. 防止溅落的高温融化物落下来炸裂瓶底
【解析】
【详解】三个化学反应都是燃烧,都是放热反应;乙中生成物的名称是五氧化二磷;甲中观察到的反应现象是产生蓝紫色的火焰,生成有刺激性的气味,放出热量;三个实验的集气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其中甲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丙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溅落的高温融化物落下来炸裂瓶底。
22. 在宁波,咸鸭蛋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传统食物。小科也想自制咸鸭蛋,腌制咸鸭蛋的用料配方如表所示查阅资料,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按照配料表的用量______________完全溶解(填“能”或者“不能”),为了加快溶解速度。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填“冷水””或“热水”)来溶解,小科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溶解的用量只要没过鸭蛋即可,为了避免浪费,测得没过鸡蛋所需要的的水大概只需1.8千克,小科的盐的用量相应调整为____________克。
【答案】 ①. 能 ②. 热水 ③. 300
【解析】
【详解】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食盐,按照配料表的用量水为3000g,最多溶解食盐的质量=,则500g食盐能完全溶解;
温度越高,食盐的溶解速率越快,为了加快溶解速度,可以采用热水来溶解;
为了避免浪费,小科结合家中容器实际大小,测得没过鸡蛋所需要的水大概只需1.8千克,小科的盐的用量相应调整为:。
23.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Q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
(2)若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任写一种方法);
(3)甲中含少量乙时,可通过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甲;
(4)t2℃时,将35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形成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5)将t2℃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三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甲=丙<乙 B.甲=乙>丙 C.乙>甲>丙
【答案】 ①. t1℃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 ②. 蒸发溶剂(或升温) ③. 降温(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④. 80 ⑤. C
【解析】
【详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Q点表示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2)若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升高温度、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3)甲中含少量乙时,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乙大;
(4)t2℃时,甲的溶解度是60g,将35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形成溶液的质量=30g+50g=80g;
(5)将t2℃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三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乙>甲>丙,因为甲析出的固体比乙多,丙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故答案为C。
24. t℃时,将一定量KNO3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g、10g、30g,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g、bg、cg,则a、b、c三者的等式关系为____________。
【答案】c=5b-4a
【解析】
【详解】当蒸发掉5g水时,析出晶体ag;当蒸发10g水时,析出晶体bg;那么在这个温度下,蒸发10g-5g=5g水,一定会析出晶体的质量为(b-a)g;
当蒸发30g水时,析出晶体cg,则蒸发30g-5g=25g水肯定析出晶体的质量为(c-a)g。
当溶液达到饱和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与蒸发掉水的质量成正比,
即:
c=5b-4a。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每空2分,共42分)
25. 如图是同学们用碳酸饮料可乐做的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回答:
(1)往烧杯中注入水的同时,试管中会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2)写出试管中产生以上现象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
(3)请描述从注入水开始到试管中观察到以上现象的全部变化过程:______________。
(4)小明把题中的NaOH(氢氧化钠)颗粒换成食盐,没有出现以上现象,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石蕊试液中导管口出现大量气泡,石蕊试液变红 ②. 水+二氧化碳→碳酸 ③. 加入水后,氢氧化钠固体逐渐放热,瓶内气体溶解度受热而减小产生气泡,石蕊试液中导管口出现大量气泡,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 ④. 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保持不变
【解析】
【详解】(1)往烧杯中注入水的同时,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出大量热,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放出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试管中会看到的现象是:石蕊试液中导管口出现大量气泡,石蕊试液变红;
(2)石蕊变色是因为生成了碳酸,即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二氧化碳→碳酸;
(3)氢氧化钠易溶于水,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从注入水开始到试管中观察到以上现象的全部变化过程:加入水后,氢氧化钠固体逐渐溶液,瓶内产生气泡,石蕊试液中导管口出现大量气泡,石蕊试液变红;
(4)氯化钠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不变,若把题中的NaOH颗粒换成食盐不会观察到相同的现象。
26. 如图是配制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NaCl)溶液的有关操作示意图:
(1)需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g,称量时出现了右盘低的现象,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__。
(2)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
(3)经检测,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_。
A.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B.量筒用蒸馏水清洗后,没有擦干就直接量取水的体积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E.氯化钠晶体不纯
【答案】 ①. 5 ②. 继续向左盘中增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③. ④②①⑤③ ④. CE##EC
【解析】
【详解】(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10%=5g;称量时出现了右盘低的现象,说明氯化钠的质量小于砝码的质量,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继续向左盘中增加氯化钠,使天平平衡;
(2)配制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故正确顺序是④②①⑤③;
(3)A、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会造成氯化钠的质量增加,会导致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
B、量筒用蒸馏水清洗后,没有擦干就直接量取水的体积,不影响测量水体积的精确度,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
D、溶液具有均一性,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E、氯化钠晶体不纯,使得氯化钠的质量偏小,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
故选CE。
27. 为了通过实验探讨二氧化碳能不能跟水反应,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组实验: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分别按如图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观察到纸花颜色变化是:①纸花变红,②纸花不变色,③纸花不变色
(1)该同学进行①、②两项实验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
(2)该同学设计时能否取消第3步操作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对比,证明酸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而水不能 ②. 不能取消,若取消则不能排除CO2使石蕊变红的可能性,使实验结论不可靠
【解析】
【详解】(1)①是喷酸溶液,纸花变红,②是喷水,纸花没有变红,说明酸溶液使石蕊试液变红,相互间形成对比;
(2)③主要和④形成对照,③纸花放在二氧化碳中,颜色没有变红;④喷水后放在二氧化碳中,颜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产物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因此不能取消第3步操作,取消则不能排除CO2使石蕊变红的可能性,使实验结论不可靠。
28. 小科为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在易拉罐的底部中心位置打了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将罐的顶部有拉环的这一个圆面剪去,用硬纸板制作了一个直径略小于易拉罐的圆筒,使易拉罐恰好能套在它的外面在圆筒的一端包上如图乙的半透明的方格纸(格子与LED发光单元等大)并插入易拉罐中,如图甲所示。
(1)小科应该将半透明的方格纸包在圆筒的______端(选填“A”或“B”),采用了半透明并带有方格的纸来做光屏的优点是______。
(2)小科将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多次改变光屏的位置,记录下像距和像的高度如表所示,则根据表中的数据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像距s/cm 4.0 6.0 8.0
像的高度h/cm 2.0 3.0 4.0
(3)相比较于烛焰,小科选用“F”形光源的好处是_______。
A.LED发光体的亮度更亮,成的像更明显。
B.选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
C.选用“H”形光源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
【答案】 ①. A ②. 便于比较像和光源的大小关系 ③. 当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时,像的高度与像距成正比(合理即可) ④. AB
【解析】
【详解】(1)[1][2]应该将半透明方格纸(相当于光平)包在圆筒的A,这样外界物体通过小孔成像在A上,人眼通过B进行观察成像情况。实验中采用了半透明并带有方格的纸来做光屏便于比较像和光源的大小关系。
(2)[3]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即物距一定,改变光屏的位置即改变像距,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物距一定时,像距越大,像也越大,所以可得结论当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时,像的高度与像距成正比。
(3)[4]相比较于烛焰, “F”形光源亮度更亮,成的像更明显,且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H”形光源是轴对称图形,不能用来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故A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29.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_____________。
(1)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填编号)_____________。
(分组实验):在讨论的基础上,他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注:集气瓶容积为100mL)
组别 1 2 3 4 5 6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 20 21 19 20 22 18
(2)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___。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
(3)之后同学们安装了气压检测装置,并绘制了集气瓶内压强变化的图像。如图,瓶内气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C段气压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DE段进行了___________操作,使瓶内气压又回到大气压。
(4)以下操作有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偏大的是___________。
A.用木炭代替红磷做实验
B.点燃红磷后,没有迅速塞紧橡胶寨
C.装置气密性不好
D.实验开始时没有使用弹簧夹,待完全冷却后读数
【答案】 ①. 过量 ②. A ③. 20% ④. 不溶于水 ⑤. 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使得集气瓶内温度升高了 ⑥. 打开止水夹 ⑦. BD
【解析】
【详解】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过量;
(1)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红磷在集气瓶中下部有利于把氧气耗尽,因此图示的两套装置中,故A最合理;
(2)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0%。药品有剩余,气体也有大量剩余,而燃烧没有继续,可以说明瓶内剩余的气体的物理性质是不溶于水;
(3)BC段气压升高的原因是由于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使得集气瓶内温度升高了;CD段集气瓶内气压降低是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温度逐渐降低导致;DE段集气瓶内气压增大是由于红磷燃烧后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使瓶内气压又回到大气压。
(4)A.用木炭代替红磷做实验,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虽然除去了氧气,但增加了二氧化碳,瓶内压强变化不大,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很少,测定结果一定偏小,不合题意;
B.点燃红磷后,没有迅速塞紧橡胶塞,会造成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部分空气,导致到冷却后进入水的量偏大,测定结果偏大,符合题意;
C.装置气密性不好,空气进入瓶内,造成测定结果偏低,不合题意;
D.实验开始时没有使用弹簧夹,燃烧过程中会有部分空气逸出,导致到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符合题意;
故选:BD。
四、解答题(30题第(1)、(2)小题2分(3)小题3分。31题(1)小题2分,(2)(3)小题3分,共15分)
30. 医生给病人输液时,常用葡萄糖注射液。如图为葡萄糖注射液的部分标签图,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葡萄糖注射液5%
[规格] 500 g内含葡萄糖25g
[适应症]补充能量和体液及全静脉内营养等。
[生产日期] 2015年8月27日
[有效期至] 2018年8月26日
[产品批号] 150827518
上海第二制药厂
(1)从该溶液中取出100g,则取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2)某病人一天共输入该葡萄糖注射液1000g,此病人这一天共补充葡萄糖多少克?(写出计算)
(3)如果从瓶中取出200g,将它变成2%的葡萄糖注射液,需要加入水多少克?(写出计算)
【答案】(1)5%
(2)解:此病人这一天共补充葡萄糖的质量=1000g×5%=50g
答:此病人这一天共补充葡萄糖的质量为50g。
(3)解:设加入水的质量为x
200g×5%=(200+x)×2%
x=300g
答:加入水的质量为300g。
【解析】
【详解】(1)溶液具有均一性,从该溶液中取出100g,取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为5%,故填5%。
(2)见答案。
(3)见答案。
31. T℃时,200克某物质的溶液,蒸发30克水析出2g,再蒸发20g水,又析出8g该物质晶体。求:
(1)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_
(2)T℃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
(3)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
【答案】 ①. 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答: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②. T℃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T℃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8.6%。 ③. 设:第一次蒸发后剩余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x=48g;
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
【解析】
【详解】(1)T℃时,200克某物质的溶液,蒸发30克水析出2g,变成饱和溶液,再蒸发20g 水后,又析出了8g克该物质晶体,说明20g水溶解8克该物质晶体恰好饱和,见答案;
(2)见答案;
(3)T℃时,200克某物质的溶液,蒸发30克水析出2g,变成饱和溶液,剩余溶液的质量为200g-30g-2g=168g,根据溶解度,可计算出168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从而计算出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进而计算出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见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