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单选题
1.秦汉时期,皇帝的决策一般经过以下程序:皇帝将问题交给有关机构和臣下讨论,提出方案,经皇帝批准,交由御史府拟定诏、制、敕、令,再经丞相副署后传送有关部门执行。这( )
A.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 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2.古代中国皇权限制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任用亲信近臣以架空相权;其二,拆分具体职权以分散相权,下列制度设计中属于第二类的是
A.设立内外朝制度
B.设立内阁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设枢密使、三司使
3.根据下面图片,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兄终弟及制 C.庶子继承制 D.禅让制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内阁、司礼监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5.“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西周、春秋时期婚姻礼仪中较流行的一道程序;战国时期《孟子·滕文公下》也记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据材料可推知
A.先秦婚俗钻穴逾墙程序复杂 B.古人婚姻完全依靠他人包办
C.周朝婚姻礼仪有一定合理性 D.独尊儒术束缚青年婚姻观念
6.比较分析下而两幅地图(见如图),据此可以推知,秦朝
西周主要封国示意图秦朝疆域
A.推行中央集权制度 B.清除了地方割据因素
C.废除了王位世袭制 D.奠定了近代疆域基础
7.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中央机构示意图”。这一政府架构出现于
A.秦始皇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康熙帝时期
8.“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材料评论的是( )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9.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国为履行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与典故中诸侯率兵勤王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10.中国最古老的飞天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终于在2007年变为现实。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恒,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情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11.尽管明朝中叶的内阁出现了若干“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实"的权臣,而且阁臣也常常被俗称为“相",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内阁仍不能与过去的宰相等同。这是因为内阁
A.阁臣地位低且身兼数职 B.长期远离中央决策中心
C.始终不是法定中枢机构 D.难以担负中枢机构重任
12.有学者认为,今日我们若更为客观地来看,西周“封建”的蜕变,一开始就植根于体制内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二元对峙,此消彼长,演变到春秋时期已经不成模样。秦的大一统体制,正如“百川异源,皆归于海”,汇聚八百年的小变、逐渐而成大变局。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西周时期已实现中央集权 B.春秋时期封建制度瓦解
C.战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对峙 D.秦朝“大一统”体制顺应历史潮流
13.宋史专家邓小南先生指出,宋代“祖宗之法”的基本原则是“事为之制,曲为之防”,稳定至上是宋代政治的核心目标。宋代政治在实践中最能体现其基本原则的举措是
A.中央机构进行职能化分工 B.对士人和官员以怀柔为主
C.通过科举大规模选拔官员 D.全面推行“内轻外重"政策
14.康簋铭文上记载着“康拜稽首,休朕甸(宝)君公”,相对应的则是称自己为“厥臣”;铭文又称其兄为“伯”,相对应的则是称自己为“弟康”。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 D.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
15.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多次出巡。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从咸阳出发,沿驰道北上,越子午岭(今陕西延安)进入甘肃,在甘肃境内转为西南行,最终到达本次巡视的目的地(某郡)。这个郡最有可能是
A.渔阳郡
B.陇西郡
C.九原郡
D.蜀郡
16.下表《明史地理志》所载明代部分省区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情况表(部分)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对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
A.南方经济衰退明显 B.地方管理存在缺陷
C.南方人口大量外迁 D.北方仍是经济重心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国在春秋时就已设县,但只置于个别边远地区,尚未成为一级地方行政组织。秦献公时曾推广县制,但规模有限。至商鞅变法时,将许多原来聚族而居的村落,改编为县,即把许多乡、邑、聚(村落)合并为县,共建置了41个县(一说31个县)。每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县令是县之长,县丞掌管民政,县尉掌管军事,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后随着国土的扩展和开发,县的数量逐渐增加。公元前349年,“初为县,有秩史”,开始在各县设置有定额俸禄的小吏。县制的普遍推行,打破了血缘的纽带关系,将国家权力集中到朝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后秦国县制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行县制的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则管问题。
材料一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封弟叔锋于曾,封叔武于成,封权处手霍,”
——司马迁《管蔡世家》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条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在政治上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19.宋元时期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摘编自《元曲的兴起和发展》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元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点。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
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制度的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材料中涉及的秦汉时期行政程序和权力运行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失误、提升国家治理水平,A项正确;“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在君主专制制度下,无法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故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秦汉的决策程序”,而“在官员文化素质”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设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权力,体现了材料中第二类的特征。故答案为D项。中外朝制度是任用亲信近臣以架空相权,属于第一类,排除A项;明朝内阁制度设立之前和清朝的军机处设立时,宰相制度已被废除,排除B、C项。
3.A
【详解】图片反映了王位和财产由嫡长子继承的方式,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A项;B项是商朝实行的权力继承制度,排除B项;庶子继承制与当时继承制度不符,排除C项;禅让制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推选首领制度,与图片材料不符,排除D项。
4.B
【详解】材料反映了宋代到明代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的现象,说明皇帝权威越来越大,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故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臣关系的变化,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等具体举措无关,故排除AC;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D。
5.C
【详解】根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可得出,周代婚姻强调要经得父母同意,这是符合礼数的,说明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程序复杂,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独尊儒术是西汉,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比前后的两幅土地,不难发现,其变化是西周的封国制度到秦朝的郡县制度,据此可以推知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制度,故本题选A项;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D。
7.B
【详解】根据材料中央机构示意图可知,皇帝下有中朝和外朝,符合汉朝时期为削弱宰相而设立的内外朝制度,其中朝由皇帝身边的近臣和亲信组成,而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因此材料内容是汉朝史实,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削弱相权而设立中朝是汉武帝时期,而不是秦始皇时期,故A选项错误;唐朝时期为了削弱相权而采取的措施三省六部,而不是中外朝,故C选项错误;清朝时期没有设立中外朝,中外朝是汉朝时期设立,故D选项错误。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家的边远地方“列置行省”等,评论的是行省制,C项正确;郡县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央机构,与“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不符,B项错误;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不是国家管理“疏远去处”的制度,D项错误。
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烽火戏诸侯”描述的是在分封制下诸侯履行随军作战的义务,B项正确;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排除A项;郡县制是在秦朝大规模推行,排除C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选贤任能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试题分析:A项说法明显错误,如秦朝时期就出现避讳现象,秦始皇名“嬴政”,为避讳把“政月”改为“正月”;B的说法不准确,皇帝的权力没有受到侵犯;D没有解释问题实质,古代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为了显示皇帝独尊,才出现避讳现象。故选择C项。
1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无决策权,符合材料“内阁仍不能与过去的宰相等同”的说法,因此C项正确;阁臣地位较高,排除A项;内阁处于中央决策中心,排除B项;内阁属于国家中枢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秦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封建与后代千年的封建不同,是指“封邦建土”,春秋战国,井田制崩溃,分封制也随之没落,正是材料的“不成模样”的意思,而秦大一统制度,是出于前代制度的弊端而提出,顺应了时代潮流,D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春秋时期还没有出现封建制度,封建制度这个专有名词是属于封建社会的,秦朝才开启了封建社会的阶段,排除B项;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尚未建立,不存在中央与地方对峙,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所以将中央机构进行职能化分,最能达到分权的目的,故A正确;怀柔政策并没有体现出宋朝政治制度中的分权特征,故B错误;通过科举选拔官员不一定达到分权的效果,只能使统治基础扩大,故C错误;宋朝推行的是“内重外轻”政策,故D错误。
14.C
【详解】康簋铭文上,器主人康称其宗主伯兄(长兄)为君,自称为臣,以君臣尊卑的名分为先,将兄弟血缘关系退到次要地位,说明当时分封制的尊卑和宗法制的长幼秩序的结合,反映了西周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当时“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A项错误;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D项错误。
15.B
【详解】根据题干“进入甘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所到之处应该在甘肃省某郡,在咸阳西北方向,回顾地图册可以判断此处为陇西郡。故答案为B项。A项,渔阳郡是位于现在北京,排除;C项,九原郡位于现在内蒙古,排除;D项,蜀郡位于现在四川省成都,排除。
16.B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北直隶地区人口增加显著,山东人口也有所增长,但是福建和广东地区人口数量下降,这说明不同地区的地方管理存在差异,以至于出现人口迁移的现象,B项正确;明朝时南方是经济重心,并未衰退,排除A项;福建和广东人口减少不能说明南方人口大量外迁,以偏概全,排除C项;明朝时经济重心已然在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变化:数量明显增多(或规模化发展);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朝地方行政组织演进。(3点)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战国兼并战争需要;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促进封建经济发展;为后世实行郡县制提供了经验。(3点)
【解析】(1)
变化:根据材料“后随着国土的扩展和开发,县的数量逐渐增加”可分析得出数量明显增多(或规模化发展);根据材料“即把许多乡、邑、聚(村落)合并为县,共建置了41个县”可分析得出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根据材料“县制的普遍推行,打破了血缘的纽带关系,将国家权力集中到朝廷。”可分析得出朝地方行政组织演进。
(2)
意义:根据材料“将国家权力集中到朝廷。”可分析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战国兼并战争需要;根据材料“打破了血缘的纽带关系”可分析得出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开始在各县设置有定额俸禄的小吏。县制的普遍推行”可分析得出为后世实行郡县制提供了经验。
18.(1)制度:分封制。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
(2)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深刻影响后世。
(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封功臣昆弟”可知是分封制。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为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
(2)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深刻影响后世。
(3)创新:根据材料“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可归纳出设置中书省管理地方;根据材料“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条自降临到地方”可归纳出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9.(1)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知州,设立包括转运使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2)背景:元代政治专权,社会黑暗;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特点:描写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弊端;风格泼辣大胆,表达自由、灵活、通俗。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中“(宋王朝)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监察等方面分析可知,北宋为加强对地方控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中央派文官到地方知州,设立包括转运使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2)背景:根据材料二中“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可知,元代政治专权,社会黑暗;根据“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可知,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元曲)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可知,描写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弊端;根据“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可知,风格泼辣大胆;表达自由、灵活、通俗。
20.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不断演变
阐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时代变化而演变。西周地方实行分封制,有利于巩固周王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不断瓦解,出现郡、县秦朝时把郡县制推向全国。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变化,元朝时实行行省制度,省制一直延至现在。
结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变迁,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材料强调“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得出制度不断变迁的结论。其次,根据要求,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进行阐述,如“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不断演变”、“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不断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不断演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不断演变”等,可进行阐述如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时代变化而演变。西周地方实行分封制,有利于巩固周王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不断瓦解,出现郡、县秦朝时把郡县制推向全国。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变化,元朝时实行行省制度,省制一直延至现在。最后总结提升,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变迁,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