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学年金东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八下科学试题卷考生须知:1. 全卷共四大题, 35小题、满分为16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全卷分为卷Ⅰ (选择题)和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卷Ⅰ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填涂;卷Ⅱ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3.请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4.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卷 I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 下列图片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A. 原子结构 B. 空气成分C. 细胞结构 D. 注意行人【答案】D【解析】【分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详解】A.这是原子结构模型,故不合题意。B.这是空气成分组成模型,故不合题意。C.这是细胞结构模型,故不合题意。D.这是一个标志,不是模型,故符合题意。故选D。2. 2020年冬奥会将在北京举行,历届奥运会开幕式都要进行隆重的“火炬接力”。火炬的燃料是丁烷(分子式为C4H10),它燃烧时火苗高且亮。下列关于丁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丁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丁烷由丁烷分子构成 ③丁烷分子由碳、氢两种元素构成④丁烷由4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组成 ⑤丁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丁烷的分子式C4H10可知:①丁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故说法正确;②丁烷由丁烷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③丁烷分子由碳和氢两种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④丁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故说法错误;⑤丁烷分子由碳和氢两种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3.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到现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的行星 模型,图中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下列结论不能根据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得出的是( )A. 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B. 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C. 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D. 原子呈电中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原子结构行星模型图可以看出原子核的体积占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上的正电荷和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相等,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但是看不出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是电子绕原子核沿一定轨道运动。故选A。4. 央视二套某栏目播出了电脑浸在某种无色液体中也能正常工作新鲜事,原来这种液体是被称作“绝缘液”的液态一氟二氯乙烷((CCl2FCH3),这种液体能为手机、电脑“洗澡”,可用来清洗电子产品。下列对一氟二氯乙烷的认识,正确的是( )A. 该物质由5种元素组成B. 一氟二氯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7gC. 一氟二氯乙烷中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1:1D. 一氟二氯乙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8:1【答案】D【解析】详解】A、一氟二氯乙烷由碳、氯、氢、氟四种元素组成,故A错误;B、一氟二氯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3)+(35.5×2)+19=117,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故B错误;C、一氟二氯乙烷是由分子构成的,一氟二氯乙烷分子中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2:3,故C错误;D、一氟二氯乙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3)=8:1,故D正确。故选D。5. 某同学从学习资料中发现,许多元素有不同种单质,如:O2、O3;C60、C90;N2、N5。根据这种现象他们做出了推测:①同种元素可能能形成多种单质 ②即使是单质也可能存在着复杂的分子结构 ③同种元素的单质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相互转化 ④若同种元素形成的两种单质混合,则混合后的物质因只含一种元素,仍属于单质。你认为以上推测正确的是(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①由O2、O3;C60、C90;N2、N5可知,说明同种元素可能形成多种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②由C60、C90可知,单质可能存在着复杂的分子结构,故选项说法正确。③同种元素的单质之间可能会相互转化,如氧气能转化为臭氧,故选项说法正确。④若两种单质混合,属于混合物,不属于纯净物了,如O2和O3混合,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6. C-14发生β衰变时,其原子核内的1个中子变成1个质子并放射出1个电子,最终形成X原子,如图所示。则X原子( )A. 质子数为6 B. 中子数为8C. 相对原子质量为14 D. 是碳元素的同位素原子【答案】C【解析】【分析】C-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中子数为8,发生β衰变时,其原子核内的1个中子变成1个质子并放射出1个电子,最终形成X原子,X原子质子数=6+1=7,中子数=8-1=7。【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X原子质子数=6+1=7,错误;B、根据分析可知,X原子中子数=8-1=7,错误;C、X原子相对原子质量=7+7=14,正确;D、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互为同位素原子,X原子与碳原子质子不相同,X原子不是碳元素的同位素原子,错误。故选C。7. 图中的两个线圈,套在光滑的玻璃管上,导线柔软,可以自由滑动,开关S闭合后则A. 两线圈左右分开B. 两线圈向中间靠拢C. 两线圈静止不动D. 两线圈先左右分开,然后向中间靠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安培定则判断,L线圈的左端为S极,右端为N极,P线圈的左端也是N极,右端也是S极,也就是说,中间靠近的位置,两线圈的极性相同,因为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则这两个线圈相互排斥而左右分开。故A正确,BCD错误。8. 下列家庭电路中,连接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 )A. B.C. D.【答案】B【解析】【详解】AC.家庭电路中灯和插座之间应该是并联的,而这两幅图中灯和插座串联,故AC不符合题意;BD.为了用电安全,开关应接在火线与电灯之间,插座接线时应遵循“左零右火”的原则,故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选B。9. 为了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使用两个相同的大铁钉和相同的导线绕制成电磁铁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则能使电磁铁的磁性增强B. 实验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用吸引大头针的数目多少来显示的C. 若要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只要用一次实验就有明显的实验现象D. 若要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只要用一次实验就有明显的实验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变阻器的滑片向左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减小,电路中的电流增大,所以电磁铁的磁性增强,故A不符合题意;B.在实验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无法直接看出,通过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进行判断。吸引的大头针越多,说明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否则越弱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C.若要探究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需要控制线圈匝数不变,改变电流大小,至少要用两次实验才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故C符合题意;D.若要探究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需要控制电流大小不变,改变线圈的匝数,可以把匝数不同的线圈组成串联电路,只要用一次实验就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 为了解释地球的磁性,19世纪安培假设,地球的磁场是由绕过地心的轴的环形电流I引起的。在图中的四个图中,正确表示安培假设中环形电流方向的是( )A. B. C. D.【答案】B【解析】【详解】地磁的南极在地理北极的附近,故在用安培定则判定环形电流的方向时右手的拇指必需指向南方;而根据安培定则:拇指与四指垂直,而四指弯曲的方向就是电流流动的方向,故四指的方向应该向西。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1. X、Y 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3:4,在X、Y 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中,其质量比为3:8,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 XY B. XY2 C. X2Y D. X2Y3【答案】B【解析】【详解】假设X、Y两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是x:y,则有3x:4y=3:8,所以x:y=1:2,所以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Y2。故选B。12. 如图是淘宝热卖的一款插线板。在使用中发现:插线板接通电源后,指示灯L不发光,但A组插座可以正常使用;当闭合插线板上的开关S后,A、B组插座都可以正常使用,且指示灯L发光。下列关于该插线板的电路设计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知道,插线板接通电源后,指示灯L不发光,但A组插座可以正常使用;当闭合插线板上的开关S后,A、B组插座都可以正常使用,且指示灯L发光;这说明AB两组插座可以单独工作,即是并联,且开关控制B组插座和指示灯。A.在A图中,两组插座、指示灯串联,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故A错误;B.在B图中,A、B两组插座和指示灯并联,开关控制B组插座和指示灯,故B正确;C.在C图中,A、B两组插座和指示灯并联,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故C错误;D.在D图中,A、B两组插座和指示灯并联,开关只控制B组插座,不控制指示灯,故D错误。故选B。13.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C.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D.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答案】B【解析】【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故A正确;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B错误;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放出热量,故C正确;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故选D正确。故选B。14. 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正确的是A. 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 做氧气的助燃性实验时,先检查氧气的纯度,后点火C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D.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加热,后预热【答案】C【解析】【详解】A、组装好装置后,应在向容器中装入药品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以避免装入药品后发现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部分仪器而浪费药品,故错误;B、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所以做氧气的助燃性实验时,不需要检查氧气的纯度,也不能点燃,故错误;C、用排水法集满气体后,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故正确;D、给试管里液体加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试管炸裂,故错误。15. 医生给心脏疾病的患者做手术时,往往要用一种称为“人工心脏泵”的体外装置来代替心脏,以推动血液循环。如图是该装置的示意图,线圈ab固定在用软铁制成的活塞柄上(相当于一个电磁铁),通电时线圈与活害柄组成的系统与固定在左侧的磁体相互作用,从而带动活塞运动。活塞通过阀门与血管相通,阀门S1只能向外开启,S2只能向内开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电流从a端流进线圈,从b端流出线圈,则电磁铁左侧为S极B. 若电流从b端流进线圈,从a端流出线圈,则电磁铁右侧为S极C. 要使血液流出该“血泵”,电流需从a端流进线圈,从b端流出线圈D. 要使血液流入该“血泵”,电流需从a端流进线圈,b从端流出线圈【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知道,当“人工心脏泵”工作时,血液从阀门S2 抽进,从阀门S1 送出;A.若电流从a端流进线圈,从b端流出线圈,由安培定则知道,电磁铁左侧为N极,故A错误;B.若电流从b端流进线圈,从a端流出线圈,由安培定则知道,电磁铁右侧为N极,故B错误;C.要使血液流出该“血泵”,活塞要向右移动,即电磁铁和左侧磁体相互排斥,电磁铁左侧应该为N极,由安培定则知道,电流从a端流进线圈,从b端流出线圈,故C正确;D.要使血液流入该“血泵”活塞要向左移动,即电磁铁和左侧磁体相互吸引,电磁铁左侧应该为S极,由安培定则知道,电流从b端流进线圈,从a端流出线圈,故D错误。故选C。卷 Ⅱ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16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40分)16. 化学符号是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也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物质或微粒:铁_________;氯化钠_________;2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__;3个硫酸根离子_________。【答案】 ①. Fe ②. NaCl ③. 2SO2 ④. 3【解析】【详解】铁由铁原子直接构成,其化学式为组成元素的元素符号,故填Fe;氯化钠由钠元素与氯元素组成,其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合金的代数和为零,则氯化钠的化学式写为NaCl,故填NaCl;1个二氧化硫分子由1个硫原子与2个氧原子构成,则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符号为SO2,表示多个分子时,在相应的分子符号前面写出分子数目即可,故2个二氧化硫分子的符号写为2SO2;书写离子符号时,先写出相应的元素符号,然后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目,再写出电荷的电性,1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则硫酸根离子的符号写为表示多个离子时,在相应的离子符号前面写出离子数目即可,故3个硫酸根离子的符号写为3。17. 131I(碘—131)有着诸多用途。在核医学中,可直接用于甲状腺功能检查和甲状腺疾病治疗,也用来标记许多化合物,供体内或体外诊断疾病用。除了核医学方面的应用外,131I还可用来寻找地下水和测定地下水的流速、流向,查找地下管道泄漏;测定油田注水井各油层吸水能力及其变化,以便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调节水流的分配,保持油井的高产、稳产等。有关131I,请回答下列问题。131I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1)①131I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②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另一种稳定的碘原子127I,它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127I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___。(2)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131I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答案】 ①. 53 ②. 53 ③.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不同【解析】【详解】(1)①131I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31I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②由于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碘原子127I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故127I原子的质子数为53;(3)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结构决定的,KI和I2的性质不同是因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不同18. 在一块有机玻璃板上,安装一个用导线绕成的螺线管,在板面上均匀撒满铁屑,通电后铁屑的分布如图所示。图中A、B点相比,______点磁场较强。实验中______(填“能”或“不能”)用铜屑代替铁屑显示磁场分布。【答案】 ①. A ②. 不能【解析】【详解】[1]由图知道,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又因为A点铁屑的分布比B点密集,故可以确定A点的磁场比B点强。[2]磁体具有吸铁性,不能吸引铜屑,所以,实验中不能用铜屑代替铁屑。19. 电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了解用电基本常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如图所示,甲、乙分别表示测电笔的两种提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甲”或“乙”)。如图丙所示,电路中画“×”处表示断路之处,开关S闭合后,用测电笔测试电路中A、B、C三点,测电笔氖管会发光的是_________点。【答案】 ①. 甲 ②. ABC【解析】【详解】[1]在使用测电笔时,笔尖接触要检测的导线,手接触笔尾金属体;当笔尖接触检测导线时,氖管发光的是火线,氖管不发光的是零线,故甲正确。[2]开关S断开后,用测电笔测试电路中A、B、C三点,ABC会通过灯泡与火线相连,故氖管都会发光。20. 元素周期表将已知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便于我们研究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下表表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H① N ②③ ④(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表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四种元素中属于非金属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2)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多种,请写出化合价为+5的氮的氧化物化学式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②、④ ②. N2O5【解析】【详解】(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可知:①②③④所代表的三种元素分别是锂、氟、钠、氯元素,锂、钠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氟、氯带“气”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2)氮元素显+5价,氧元素显-2价,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2O5。21. 小明对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原因产生了兴趣,他在实验室找到一只可拆卸的电流表,进行了如下探究。(1)打开外壳,观察电流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当电表接入电路中工作时,指针会随着线圈一起偏转,撤去磁体再次通电,指针不动。说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_________,这与__________(选填“电动机”或“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相同;(2)若将电流表“+”“-” 接线柱分别接入图2的a、b接线柱,现有一幼儿园小朋友在板上踩踏使磁体在线圈内上下往复运动,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左右摆动,说明产生的电流是_________(填“直流电”、或“交流电”)。【答案】 ①. 受到力的作用 ②. 电动机 ③. 交流电【解析】【详解】(1)[1][2]电流表在测量电流时,应串联接入电路;电流表通电后线圈转动,带动指针偏转;撤去磁体再次通电,指针不动,这说明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原因是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这与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相同。(2)[3]若在电流表“+”“-”接线柱之间连接一根导线,小朋友在板上踩踏使磁体在线圈内上下往复运动,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线中会产生感应电流,这是电磁感应现象,由于此时电流表的指针左右摆动,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在变化,即产生的电流是交流电。22. 如图所示,甲装置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制取氧气,乙装置收集氧气。请回答:(1)检查甲装置的气密性:连接好发生装置,将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微热试管,如果观察到导管口___________,说明装置不漏气;(2)甲装置有一处明显错误,需要调节A螺母和___________(填字母)螺母改正错误;(3)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_____ (填“a”或“b”)管通入。【答案】 ①. 有气泡冒出 ②. B ③. b【解析】【详解】(1)检查甲装置的气密性:连接好发生装置,将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微热试管,若装置不漏气,试管内的气压增大,则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2)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为了防止水蒸气液化后倒流进试管底部造成炸裂,要求试管口略微向下倾斜,则需要调整试管在铁架台上的高度和试管的倾角,因此需要调节螺母A和B。(3)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氧气应该从长导管b通入,空气从短导管a排出。23. 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1)挤压滴管,观察 到左侧装置中产生大量气泡,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2)打开燃烧管左侧胶管,通入氮气,燃烧的磷很快熄灭,体现出的灭火原理为__________。【答案】 ①.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 隔绝氧气##隔绝空气【解析】【详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都有可燃物,都接触氧气,但是由于着火点不同,所以现象不同,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2)打开左侧弹簧夹,通入氮气,由于隔绝了氧气,所以燃烧的磷很快熄灭。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 24题9分, 25、26、27题各6分, 28题8分,共35分)24.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仪器和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中标有序号②的仪器名称:_________。(2)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和收集取氧气,应选择_________(从A~G中选择,填字母序号,下同)组合装置。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制取氧气的过程如下,正确顺序是_________。①给试管加热②熄灭酒精灯③检查气密性④把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从水中取出导管A、③④①⑤②⑥ B、③④①⑤⑥② C、④①③⑤②⑥ D、④①③⑤⑥②(3)某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气,测得氧气的纯度偏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填字母)a.收集气体前,集气瓶没有注满水b.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立刻收集c.收集气体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答案】 ①. 长颈漏斗 ②. BEF ③. ④. B ⑤. ab【解析】【详解】(1)据图可知,仪器②的名称是长颈漏斗;(2)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选择BE;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来收集,收集装置选F,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顺序是③检查气密性,④把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①给试管加热,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从水中取出导管,②熄灭酒精灯,故选B;(3)a、收集气体前,集气瓶没有注满水,留有气泡,收集到的氧气纯度偏低,故a符合题意;b、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立刻收集,会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因为刚开始排出的是装置内的空气,故b符合题意;c、收集气体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说明氧气未收集满,但不会影响氧气的纯度,故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b。25. 1988年科学家发现,在铁、铬相间的三层复合膜电阻中,微弱的磁场可以导致电阻大小的急剧变化,这种现象被命名为“巨磁电阻效应”。更多的实验发现,并非任意两种不同种金属相间的三层膜都具有“巨磁电阻效应”。组成三层膜的两种金属中,有一种是铁、钴、镍这三种容易被磁化的金属中的一种,另一种是不易被磁化的其他金属,才可能产生“巨磁电阻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巨磁电阻效应”只发生在膜层的厚度为特定值时。用R0表示未加磁场时的电阻,R 表示加入磁场后的电阻,科学家测得铁、铬组成的复合膜R 与 R0之比与膜层厚度d(三层膜厚度均相同)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巨磁电阻效应”原理,研制出“新型读出磁头”,将磁场对复合膜阻值的影响转换成电流的变化来读取信息。(1)以下两种金属组成的三层复合膜可能发生“巨磁电阻效应”的是_________;A.铜、银 B.铁、铜 C.铜、铝 D.铁、镍(2)对铁、铬组成的复合膜,当膜层的厚度是1.7nm时,这种复合膜的电阻_________(选填“具有”或“不具有”)“巨磁电阻效应”;(3)铁、铬复合膜,发生巨磁电阻效应”时,其电阻R比未加磁场时的电阻R0 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得多。【答案】 ① B ②. 具有 ③. 小【解析】【详解】(1)[1]根据题意知道,组成三层膜的两种金属中,有一种是铁、钴、镍这三种容易被磁化的金属中的一种,另一种是不易被磁化的其他金属,才可能产生“巨磁电阻效应”,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2]首先从图中读出1.7nm时,R、R0 的比值比值较小,说明此时在磁场的作用下,阻值的变化较为剧烈,符合“巨磁电阻效应”。(3)[3]根据图片可知,铁、铬组成的复合膜,发生巨磁电阻效应”时,其电阻R比未加磁场时的电阻R0 小得多。26. 科学家对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材料一:19世纪初,有化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整数倍,少数元素如C1是35.5倍,则是由于实验误差造成的。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材料三:1961年8月,国际上采用1C的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个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1)在克鲁克斯的假设中,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可能不同,是因为同种原子原子核中的__________数可能不同。(2)Cl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其自然界仅有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和,根据材料三可以推出,和这两种同位素原子的个数之比为:__________。(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可多选)A.19世纪初,以氢为母体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是错误的,它对科学的发展没有价值。B.只要方法正确、仪器精确,实验结果就不会存在误差。C.若干年后,科学家有可能更改现在国际上采用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D元素周期表中很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都不是整数,可推测很多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答案】 ①. 中子 ②. 3:1 ③. CD##DC【解析】【详解】(1)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相对原子质量却不同,因为同种原子原子核中的中子数可能不同;(2)设、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a:b,则35a+37b=35.5(a+b),故a:b=3:1,即和,这两种同位素原子的个数之比为3:1;(3)A、19世纪初,以氢为母体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准对科学的发展有价值,这是科学发展历程中必需经历的阶段,错误;B、误差是不可避免,方法正确、仪器精确,实验结果仍会存在误差,只是误差减少,错误;C、若干年后,科学家有可能更改现在国际上采用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正确;D、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则元素周期表中很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都不是整数,可推测很多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正确;故选CD。27. 为验证奥斯特实验,小明从实验室借了一枚小磁针。(1)回家后,他把小磁针放在桌上,发现小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向南北方向,是因为受到_________的作用;(2)接着他把通电的台灯(220V,0.3A)上的导线移到小磁针的正上方,沿南北方向靠近小磁针放置(如图甲所示)、结果发现小磁针并未发生偏转。带着疑问,小明与同学讨论小磁针不偏转的原因,共有两种猜想;猜想一:可能是台灯有两根导线,其中的电流方向相反,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猜想二:可能是台灯导线中的电流小,产生的磁场太弱,不足以使小磁针偏转。接着,它们又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如图乙,用两节干电池(3V)和一段电阻丝(12Ω)串联,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磁针发生了偏转。①电阻丝中的电流小于台灯中的电流,据此可以断定猜想_________是错误的;②该实验中移去小磁针,通电导线周围是否还存在磁场?(填“是”或“否”)_________【答案】 ①. 地磁场 ②. 二 ③. 是【解析】【详解】(1)[1]由于地球的周围存在地磁场,所以地球周围任何范围内的小磁针(指南针)都要受到地磁场的作用而指向南北方向。(2)[2]电阻丝中的电流小于台灯中的电流;所以台灯线不能使缝衣针偏转不是由于电流太小引起的,其真正的原因是,台灯是交流电,并行的导线中瞬间的电流方向是相反的,因此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因而不会使缝衣针发生偏转;猜想二是错误的。[3]开关闭合时,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与小磁针的存在与否无关,因此移走小磁针后,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仍然存在。28. 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的思维模型如下:封闭空间——消耗氧气——气压减小——观察现象项目化学习小组按图甲完成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时,发现进入集气瓶的水量低于“1”刻度线。为提高氧气含量测定的精准度,展开了如下研究。【误差分析】几位同学对测量值偏小原因的分析如下:甲:红磷的量不足,未能把瓶内氧气耗尽;乙: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瞬间,部分空气逸出;丙:实验前导管中有空气,实验后一部分本应进入容器的水滞留在导管中;丁:由于集气瓶的形状造成很难均分五等份,影响测量结果;(1)以上原因分析中,其中一位同学的观点被大家一致否定,你认为是哪位同学的观点?__________(选填“甲”“乙”“丙”或“丁”);【方案改进】根据以上讨论,为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精准度,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图乙改进装置。(已知:红磷的着火点是,无毒;白磷的着火点是,有剧毒)(2)比较图甲、图乙的实验方案,下列关于图乙实验方案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A.利用着火点更低的白磷并采用加热后的玻璃棒“内引燃”,建立封闭空间使实验结果更精准B.可以解决图甲方案中一部分水滞留在导管中带来的误差问题C.改用量筒内水的体积变化来确定消耗氧气的体积,使测量结果更精准D.彻底地解决了实验的安全性问题,符合绿色化学理念(3)小金同学认为,图乙实验装置还需在橡皮管处补充一个止水夹,请表达你的观点及理由_______;【问题反思】小组同学多次实验,测量值总是小于。经过老师指导,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可以从模型中“消耗氧气”的方法人手给实验做进一步改进。【资料】暖宝宝是利用铁粉在空气中氧化的原理制成。【方案迭代】讨论后,项目组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装置,用暖宝宝粉代替红磷,利用铁粉在空气中氧化的原理进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①将滤纸用水浸润后黏附在针筒内壁;②把暖宝宝粉倒入针筒,轻轻转动,使涂抹均匀;③涂上凡士林,将活塞插入针筒,盖上橡皮帽,观察并记录活塞移动情况。经多次实验后,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均约占。(4)从消耗氧气的方法角度分析,图丙方案比图甲方案测定结果更精准的原因是_________。【心得交流】科学探究需要不断根据结果反思探究过程,优化方案,实现方案的迭代更新。【答案】 ①. 乙 ②. ABC ③. 不需要,因为两边导管均已伸到液面以下,已起到液封作用 ④. 用暖宝宝能更充分消耗氧气(合理即可)【解析】【详解】(1)甲:红磷的量不足,未能把瓶内氧气耗尽,测量结果偏小,低于“1”刻度线;乙: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瞬间,部分空气逸出,集气瓶的气压偏小,倒流到集气瓶内水量偏多,高于“1”刻度线;丙:实验前导管中有空气,实验后一部分本应进入容器的水滞留在导管中,测量结果偏小,低于“1”刻度线;丁:由于广口瓶的形状造成很难均分五等份,影响测量结果,可能使测量结果偏小,低于“1”刻度线。以上原因分析中,乙同学的观点被大家一致否定;(2)A、利用着火点更低的白磷并采用加热后的玻璃棒“内引燃”,建立封闭空间使实验避免实验过程中气体逸出,结果更精准,正确;B、由于集气瓶内导管插入水,可以解决图甲方案中一部分水滞留在导管中带来的误差问题,正确;C、量筒测量水体积准确度高于集气瓶五等分测量水体积,改用量筒内水的体积变化来确定消耗氧气的体积,使测量结果更精准,正确;D、白磷剧毒,实验过程中白磷是过量的,没有彻底地解决了实验的安全性问题,错误。故选ABC;(3)小金同学认为,图乙实验装置还需在橡皮管处补充一个止水夹,小金同学观点不正确,图乙实验装置不需在橡皮管处补充一个止水夹,原因是因为两边导管均已伸到液面以下,已起到液封作用,能防止燃烧过程集气瓶内的气体逸出;(4)从消耗氧气的方法角度分析,图丙方案比图甲方案测定结果更精准的原因是用暖宝宝能更充分消耗氧气(合理即可)。四、解答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29. 19 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葡萄干面包”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收集证据】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________;(2)当粒子轰击金箔时,下图能正确表示运动轨迹的是_________;(3)实验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_________;(4)科学家对原子结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_________。A.模型特点: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B.模型特点:正负电荷均匀分布C.模型特点: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答案】 ①. 原子核 ②. 乙 ③. 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④. C【解析】【详解】(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2)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故图中能正确表示运动轨迹的是乙;(3)实验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4)通过上述实验,能说明原子结构是: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图C符合题意。30. “连花清瘟胶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内含有“金银花”,“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具有抗菌杀毒的作用,其化学式为(C16H18O9。已知绿原酸的式量为354,请你回下列问题:(1)“绿原酸”属于_________(选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2)“绿原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3) 35.4克的“绿原酸”中含碳元素多少克_________?【答案】 ①. 化合物 ②. 4:3 ③. 19.2【解析】【详解】(1)绿原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2)“绿原酸”的化学式为C16H18O9,绿原酸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6×9)=4:3;(3)35.4克的“绿原酸”中含碳元素质量为:×35.4g=19.2g。31. 光敏电阻在各种自动化装置中有很多应用,小柯用它设计了一种“智能家居照明灯”电路,如图1所示。(电磁继电器线圈的电阻不计)(1)导线______(选填“A”或“B”)连接家庭电路中的火线;(2)小柯的设计要求是:“智能家具照明灯”在天暗时自动点亮,天亮时自动熄灭,那么他选择的光敏电阻阻值大小应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______;(3)保持光照强度不变,闭合开关S后,滑片P由a端向b端移动过程中,电流表示数I与电压表示数U的关系如图2所示,计算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多少欧?______(电源电压U0不变)【答案】 ①. A ②. 减小 ③. 100Ω【解析】【详解】(1)[1]根据安全用电的原则可知,当灯泡不工作时其两端应无电,故A是火线、B是零线。(2)[2]天暗时自动电灯亮说明此时照明电路闭合即衔铁断开,由图可知此时电磁铁的磁性减弱即电路中的电流变小,根据可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即此时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大;反之,天亮时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小,所以他选择的光敏电阻阻值大小应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3)[3]当滑片位于b端时,电路为光敏电阻的简单电路,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压,由图可知电源的电压U=12V;当滑片位于a端时滑动变阻器与光敏电阻串联,电压表测光敏电阻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由图象可知I=0.1A,U光敏=2V则电路中的总电阻R总==120Ω光敏电阻的阻值R光敏==20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ab=R总-R光敏=120Ω-20Ω=100Ω32.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面上认识和创造物质的一门科学。(1)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B.蔗糖溶于水是由于蔗糖分子发生了改变C.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质量大D.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2)过氧化氢溶液是一种常用的杀菌消毒剂,其原因是过氧化氢分子含有“过氧基”(-O-O-),据此推测,下列物质中如图3,可用作杀菌消毒剂的是_________(填序号)。A. ①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④(3)气体 A 和气体B接触可发生反应,其微观过程如图1。①反应后C 是一种单质,推测C的化学式_________②该反应过程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写出化学式)_________。【答案】 ①. D ②. D ③. S ④. SO2、H2O【解析】【详解】(1)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也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说法错误;B、蔗糖溶于水是蔗糖分子不会发生改变,故说法错误;C、分子和原子不能直接比较大小,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不同的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故说法错误;D、分子和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故说法正确;故选D;(2)根据含有“过氧基”(-O-O-)有杀菌消毒,观察选项可知④中含有过氧基,所以可用作杀菌消毒剂,故选D;(3)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C中含有硫元素,反应后C 是一种单质,推测C的化学式为S;②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所以可知B为SO2、D为H2O,都属于氧化物。33. 某款市售制氧杯具有供氧快、便换带、易操作、成本低的特点。图1为制氧杯实物图,图2为制氧杯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图3为制氧剂的相关信息。利用该制氧杯制氧,产生的氧气可以在剧烈运动后即时补氧,也可以供老人、孕妇等在家中和户外急救补氧。【使用步骤】I.取下杯盖,在甲杯中加入A、B两种制氧剂,再加入清水至相应水位;Ⅱ.取下与杯盖相连的乙杯,在乙杯中加入适量清水,将乙杯装回杯盖的中央正下方;Ⅲ.将带有乙杯的杯盖和甲杯旋紧,形成一个如图1所示的整体;V.待出气孔②处有氧气逸出时,通过医用导气管供人呼吸补氧。回答下列问题:(1)在乙杯中加入清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2)在甲杯中加入清水至相应水位,清水除了溶解制氧剂A并使制氧反应发生以外,还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_;(3)请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以上信息,解释该制氧杯能快速产生氧气并能从出气孔②快速逸出的原因___________。【答案】 ①. 通过观察气泡的速度知道供氧的快慢,湿润氧气 ②. 控制氧气产生的速率 ③. 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会产生氧气##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气体增多使甲杯内上方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合理即可)【解析】【详解】(1)根据示意图可知,甲杯中产生氧气,在经过乙杯排出,由此可知,乙杯中加入清水的作用是通过观察气泡的速度知道供氧的快慢,湿润氧气;(2)加入的水可以稀释过氧化氢溶液,从而可以控制氧气产生的速率;(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该制氧杯能快速产生氧气并能从出气孔②快速逸出的原因为:①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会产生氧气;②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③气体增多使甲杯内上方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23学年金东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八下科学试题卷考生须知:1. 全卷共四大题, 35小题、满分为16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全卷分为卷Ⅰ (选择题)和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卷Ⅰ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填涂;卷Ⅱ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3.请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4.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卷 I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 下列图片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A. 原子结构 B. 空气成分C. 细胞结构 D. 注意行人2. 2020年冬奥会将在北京举行,历届奥运会开幕式都要进行隆重的“火炬接力”。火炬的燃料是丁烷(分子式为C4H10),它燃烧时火苗高且亮。下列关于丁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丁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②丁烷由丁烷分子构成 ③丁烷分子由碳、氢两种元素构成④丁烷由4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组成 ⑤丁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3.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到现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的行星 模型,图中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下列结论不能根据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得出的是( )A. 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B. 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C. 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D. 原子呈电中性4. 央视二套某栏目播出了电脑浸在某种无色液体中也能正常工作的新鲜事,原来这种液体是被称作“绝缘液”的液态一氟二氯乙烷((CCl2FCH3),这种液体能为手机、电脑“洗澡”,可用来清洗电子产品。下列对一氟二氯乙烷的认识,正确的是( )A. 该物质由5种元素组成B. 一氟二氯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7gC. 一氟二氯乙烷中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1:1D. 一氟二氯乙烷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8:15. 某同学从学习资料中发现,许多元素有不同种单质,如:O2、O3;C60、C90;N2、N5。根据这种现象他们做出了推测:①同种元素可能能形成多种单质 ②即使是单质也可能存在着复杂的分子结构 ③同种元素的单质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相互转化 ④若同种元素形成的两种单质混合,则混合后的物质因只含一种元素,仍属于单质。你认为以上推测正确的是(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6. C-14发生β衰变时,其原子核内的1个中子变成1个质子并放射出1个电子,最终形成X原子,如图所示。则X原子( )A. 质子数为6 B. 中子数为8C. 相对原子质量为14 D. 是碳元素的同位素原子7. 图中的两个线圈,套在光滑的玻璃管上,导线柔软,可以自由滑动,开关S闭合后则A. 两线圈左右分开B. 两线圈向中间靠拢C. 两线圈静止不动D. 两线圈先左右分开,然后向中间靠拢8. 下列家庭电路中,连接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 )A. B.C. D.9. 为了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使用两个相同的大铁钉和相同的导线绕制成电磁铁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则能使电磁铁的磁性增强B. 实验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用吸引大头针的数目多少来显示的C. 若要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只要用一次实验就有明显的实验现象D. 若要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只要用一次实验就有明显的实验现象10. 为了解释地球的磁性,19世纪安培假设,地球的磁场是由绕过地心的轴的环形电流I引起的。在图中的四个图中,正确表示安培假设中环形电流方向的是( )A. B. C. D.11. X、Y 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3:4,在X、Y 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中,其质量比为3:8,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 XY B. XY2 C. X2Y D. X2Y312. 如图是淘宝热卖的一款插线板。在使用中发现:插线板接通电源后,指示灯L不发光,但A组插座可以正常使用;当闭合插线板上的开关S后,A、B组插座都可以正常使用,且指示灯L发光。下列关于该插线板的电路设计正确的是( )A. B.C. D.13.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C.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D.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14. 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正确的是A. 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 做氧气的助燃性实验时,先检查氧气的纯度,后点火C.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D.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加热,后预热15. 医生给心脏疾病的患者做手术时,往往要用一种称为“人工心脏泵”的体外装置来代替心脏,以推动血液循环。如图是该装置的示意图,线圈ab固定在用软铁制成的活塞柄上(相当于一个电磁铁),通电时线圈与活害柄组成的系统与固定在左侧的磁体相互作用,从而带动活塞运动。活塞通过阀门与血管相通,阀门S1只能向外开启,S2只能向内开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电流从a端流进线圈,从b端流出线圈,则电磁铁左侧S极B. 若电流从b端流进线圈,从a端流出线圈,则电磁铁右侧为S极C. 要使血液流出该“血泵”,电流需从a端流进线圈,从b端流出线圈D. 要使血液流入该“血泵”,电流需从a端流进线圈,b从端流出线圈卷 Ⅱ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16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40分)16. 化学符号是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也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物质或微粒:铁_________;氯化钠_________;2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__;3个硫酸根离子_________。17. 131I(碘—131)有着诸多用途。在核医学中,可直接用于甲状腺功能检查和甲状腺疾病治疗,也用来标记许多化合物,供体内或体外诊断疾病用。除了核医学方面的应用外,131I还可用来寻找地下水和测定地下水的流速、流向,查找地下管道泄漏;测定油田注水井各油层吸水能力及其变化,以便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调节水流的分配,保持油井的高产、稳产等。有关131I,请回答下列问题。131I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1)①131I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②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另一种稳定的碘原子127I,它和131I同属于碘元素。127I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___。(2)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131I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18. 在一块有机玻璃板上,安装一个用导线绕成的螺线管,在板面上均匀撒满铁屑,通电后铁屑的分布如图所示。图中A、B点相比,______点磁场较强。实验中______(填“能”或“不能”)用铜屑代替铁屑显示磁场分布。19. 电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了解用电基本常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如图所示,甲、乙分别表示测电笔的两种提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甲”或“乙”)。如图丙所示,电路中画“×”处表示断路之处,开关S闭合后,用测电笔测试电路中A、B、C三点,测电笔氖管会发光的是_________点。20. 元素周期表将已知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便于我们研究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下表表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H① N ②③ ④(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表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四种元素中属于非金属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2)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多种,请写出化合价为+5的氮的氧化物化学式______________21. 小明对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原因产生了兴趣,他在实验室找到一只可拆卸的电流表,进行了如下探究。(1)打开外壳,观察电流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当电表接入电路中工作时,指针会随着线圈一起偏转,撤去磁体再次通电,指针不动。说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_________,这与__________(选填“电动机”或“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相同;(2)若将电流表“+”“-” 接线柱分别接入图2的a、b接线柱,现有一幼儿园小朋友在板上踩踏使磁体在线圈内上下往复运动,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左右摆动,说明产生的电流是_________(填“直流电”、或“交流电”)。22. 如图所示,甲装置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制取氧气,乙装置收集氧气。请回答:(1)检查甲装置的气密性:连接好发生装置,将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微热试管,如果观察到导管口___________,说明装置不漏气;(2)甲装置有一处明显错误,需要调节A螺母和___________(填字母)螺母改正错误;(3)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_____ (填“a”或“b”)管通入。23. 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1)挤压滴管,观察 到左侧装置中产生大量气泡,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2)打开燃烧管左侧胶管,通入氮气,燃烧的磷很快熄灭,体现出的灭火原理为__________。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 24题9分, 25、26、27题各6分, 28题8分,共35分)24.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仪器和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中标有序号②的仪器名称:_________。(2)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和收集取氧气,应选择_________(从A~G中选择,填字母序号,下同)组合装置。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制取氧气的过程如下,正确顺序是_________。①给试管加热②熄灭酒精灯③检查气密性④把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从水中取出导管A、③④①⑤②⑥ B、③④①⑤⑥② C、④①③⑤②⑥ D、④①③⑤⑥②(3)某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气,测得氧气的纯度偏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填字母)a.收集气体前,集气瓶没有注满水b.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立刻收集c.收集气体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25. 1988年科学家发现,在铁、铬相间的三层复合膜电阻中,微弱的磁场可以导致电阻大小的急剧变化,这种现象被命名为“巨磁电阻效应”。更多的实验发现,并非任意两种不同种金属相间的三层膜都具有“巨磁电阻效应”。组成三层膜的两种金属中,有一种是铁、钴、镍这三种容易被磁化的金属中的一种,另一种是不易被磁化的其他金属,才可能产生“巨磁电阻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巨磁电阻效应”只发生在膜层的厚度为特定值时。用R0表示未加磁场时的电阻,R 表示加入磁场后的电阻,科学家测得铁、铬组成的复合膜R 与 R0之比与膜层厚度d(三层膜厚度均相同)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巨磁电阻效应”原理,研制出“新型读出磁头”,将磁场对复合膜阻值的影响转换成电流的变化来读取信息。(1)以下两种金属组成的三层复合膜可能发生“巨磁电阻效应”的是_________;A.铜、银 B.铁、铜 C.铜、铝 D.铁、镍(2)对铁、铬组成的复合膜,当膜层的厚度是1.7nm时,这种复合膜的电阻_________(选填“具有”或“不具有”)“巨磁电阻效应”;(3)铁、铬复合膜,发生巨磁电阻效应”时,其电阻R比未加磁场时的电阻R0 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得多。26. 科学家对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材料一:19世纪初,有化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整数倍,少数元素如C1是35.5倍,则是由于实验误差造成的。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家测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材料三:1961年8月,国际上采用1C的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个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1)在克鲁克斯的假设中,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可能不同,是因为同种原子原子核中的__________数可能不同。(2)Cl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其自然界仅有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和,根据材料三可以推出,和这两种同位素原子的个数之比为:__________。(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可多选)A.19世纪初,以氢为母体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是错误的,它对科学的发展没有价值。B.只要方法正确、仪器精确,实验结果就不会存在误差。C.若干年后,科学家有可能更改现在国际上采用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D元素周期表中很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都不是整数,可推测很多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27. 为验证奥斯特实验,小明从实验室借了一枚小磁针。(1)回家后,他把小磁针放在桌上,发现小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向南北方向,是因为受到_________的作用;(2)接着他把通电的台灯(220V,0.3A)上的导线移到小磁针的正上方,沿南北方向靠近小磁针放置(如图甲所示)、结果发现小磁针并未发生偏转。带着疑问,小明与同学讨论小磁针不偏转的原因,共有两种猜想;猜想一:可能是台灯有两根导线,其中的电流方向相反,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猜想二:可能是台灯导线中的电流小,产生的磁场太弱,不足以使小磁针偏转。接着,它们又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如图乙,用两节干电池(3V)和一段电阻丝(12Ω)串联,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磁针发生了偏转。①电阻丝中的电流小于台灯中的电流,据此可以断定猜想_________是错误的;②该实验中移去小磁针,通电导线周围是否还存在磁场?(填“是”或“否”)_________28. 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的思维模型如下:封闭空间——消耗氧气——气压减小——观察现象项目化学习小组按图甲完成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时,发现进入集气瓶的水量低于“1”刻度线。为提高氧气含量测定的精准度,展开了如下研究。【误差分析】几位同学对测量值偏小原因的分析如下:甲:红磷的量不足,未能把瓶内氧气耗尽;乙: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瞬间,部分空气逸出;丙:实验前导管中有空气,实验后一部分本应进入容器的水滞留在导管中;丁:由于集气瓶的形状造成很难均分五等份,影响测量结果;(1)以上原因分析中,其中一位同学的观点被大家一致否定,你认为是哪位同学的观点?__________(选填“甲”“乙”“丙”或“丁”);【方案改进】根据以上讨论,为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精准度,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图乙改进装置。(已知:红磷的着火点是,无毒;白磷的着火点是,有剧毒)(2)比较图甲、图乙的实验方案,下列关于图乙实验方案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A.利用着火点更低的白磷并采用加热后的玻璃棒“内引燃”,建立封闭空间使实验结果更精准B.可以解决图甲方案中一部分水滞留在导管中带来的误差问题C.改用量筒内水的体积变化来确定消耗氧气的体积,使测量结果更精准D.彻底地解决了实验的安全性问题,符合绿色化学理念(3)小金同学认为,图乙实验装置还需在橡皮管处补充一个止水夹,请表达你的观点及理由_______;【问题反思】小组同学多次实验,测量值总是小于。经过老师指导,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可以从模型中“消耗氧气”的方法人手给实验做进一步改进。【资料】暖宝宝是利用铁粉在空气中氧化的原理制成。【方案迭代】讨论后,项目组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装置,用暖宝宝粉代替红磷,利用铁粉在空气中氧化的原理进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①将滤纸用水浸润后黏附在针筒内壁;②把暖宝宝粉倒入针筒,轻轻转动,使涂抹均匀;③涂上凡士林,将活塞插入针筒,盖上橡皮帽,观察并记录活塞移动情况。经多次实验后,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均约占。(4)从消耗氧气的方法角度分析,图丙方案比图甲方案测定结果更精准的原因是_________。【心得交流】科学探究需要不断根据结果反思探究过程,优化方案,实现方案的迭代更新。四、解答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29. 19 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葡萄干面包”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收集证据】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________;(2)当粒子轰击金箔时,下图能正确表示运动轨迹的是_________;(3)实验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_________;(4)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_________。A.模型特点: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B.模型特点:正负电荷均匀分布C.模型特点: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30. “连花清瘟胶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内含有“金银花”,“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具有抗菌杀毒的作用,其化学式为(C16H18O9。已知绿原酸的式量为354,请你回下列问题:(1)“绿原酸”属于_________(选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2)“绿原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3) 35.4克的“绿原酸”中含碳元素多少克_________?31. 光敏电阻在各种自动化装置中有很多应用,小柯用它设计了一种“智能家居照明灯”电路,如图1所示。(电磁继电器线圈的电阻不计)(1)导线______(选填“A”或“B”)连接家庭电路中的火线;(2)小柯的设计要求是:“智能家具照明灯”在天暗时自动点亮,天亮时自动熄灭,那么他选择的光敏电阻阻值大小应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______;(3)保持光照强度不变,闭合开关S后,滑片P由a端向b端移动过程中,电流表示数I与电压表示数U的关系如图2所示,计算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多少欧?______(电源电压U0不变)32.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面上认识和创造物质的一门科学。(1)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B.蔗糖溶于水是由于蔗糖分子发生了改变C.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质量大D.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2)过氧化氢溶液是一种常用杀菌消毒剂,其原因是过氧化氢分子含有“过氧基”(-O-O-),据此推测,下列物质中如图3,可用作杀菌消毒剂的是_________(填序号)。A. ①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④(3)气体 A 和气体B接触可发生反应,其微观过程如图1。①反应后C 是一种单质,推测C的化学式_________②该反应过程中,属于氧化物是(写出化学式)_________。33. 某款市售制氧杯具有供氧快、便换带、易操作、成本低的特点。图1为制氧杯实物图,图2为制氧杯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图3为制氧剂的相关信息。利用该制氧杯制氧,产生的氧气可以在剧烈运动后即时补氧,也可以供老人、孕妇等在家中和户外急救补氧。【使用步骤】I.取下杯盖,在甲杯中加入A、B两种制氧剂,再加入清水至相应水位;Ⅱ.取下与杯盖相连的乙杯,在乙杯中加入适量清水,将乙杯装回杯盖的中央正下方;Ⅲ.将带有乙杯的杯盖和甲杯旋紧,形成一个如图1所示的整体;V.待出气孔②处有氧气逸出时,通过医用导气管供人呼吸补氧。回答下列问题:(1)在乙杯中加入清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2)在甲杯中加入清水至相应水位,清水除了溶解制氧剂A并使制氧反应发生以外,还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_;(3)请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以上信息,解释该制氧杯能快速产生氧气并能从出气孔②快速逸出的原因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实验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原卷版).docx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实验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