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多变的纸:8 风车转转转》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多变的纸》- 年级:一年级下册- 单元:第8课《风车转转转》- 教材版本:赣美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风车的基本结构和转动原理,掌握用彩纸制作简易风车的方法,包括剪切、折叠、固定等基本技巧。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将经历从设计到制作的完整过程,学会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玩具的兴趣,感受手工艺的乐趣,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可回收材料的再利用价值。教学重点- 掌握风车的基本制作步骤,包括正确折叠纸张、切割、安装风车叶片及固定中心轴。- 通过实践活动,理解风车转动的科学原理,即风力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教学难点- 如何确保风车叶片均匀切割且平衡,使得风车能顺利旋转。- 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意,设计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风车。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景:教室布置以春天为主题,墙壁挂上绿叶和花朵的装饰,营造出春天的气息。教师身着轻便的春日服装,手持一个色彩鲜艳的手工风车走进教室。- 故事引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小明带着他的风车跑过田野,风轻轻吹过,风车呼啦啦地转了起来,好像在和春风跳舞。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拥有这样一个能在春风中舞蹈的风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风车转转转转》的世界,用我们的双手,让纸张也来一场春天的旅行吧!”- 互动环节:提问学生:“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风车?在什么情况下风车会转得最快?”引导学生思考风与风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二、新知探索- 风车知识讲解:- 通过PPT展示风车的演变历史,从古代的灌溉工具到现代的玩具,简述其功能与形态的变化。- 介绍风车的基本结构:叶片、轴心、固定装置,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科普风车转动原理:风力作用于叶片,通过叶片的倾斜面,转换成旋转的动力,带动整个风车转动。- 材料认知:展示制作风车所需的材料,包括不同颜色的彩纸、剪刀、胶水、大头针、吸管或木棒,逐一介绍其用途。- 互动环节:-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风车设计的想法,如颜色搭配、形状创意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设计挑战:每个小组设计一款独特的风车草图,考虑如何在保持平衡的同时增加创意元素,为后续实践操作做准备。三、技能示范- 详细步骤展示:1. 准备材料:每人一份正方形彩纸,确保大小一致,便于制作时的统一。2. 折叠:对角线折叠,形成“十”字形折痕,确保折痕清晰。3. 切割:沿折痕小心剪开至离中心点约1cm处,避免完全剪断。4. 翻折:将每个小三角形的尖端向中心翻折,用胶水固定,形成风车叶片。5. 组装:在风车中心穿过大头针,另一端固定在吸管或木棒上,确保风车能够自由转动。6. 装饰:用彩笔、贴纸等装饰风车,使其更具个性化。- 技巧提示:- 安全第一:特别强调使用剪刀和大头针的安全操作方法,确保所有操作在成人监督下进行。- 平衡关键:强调叶片对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微调叶片位置确保风车的平衡和顺利转动。- 示范演示:教师缓慢、清晰地进行每个步骤的示范,确保学生能看清并理解每个细节。通过以上细化的步骤,情境导入、新知探索和技能示范环节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系统地为学生提供制作风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接下来的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实践操作- 分组操作:学生4人一组,分配材料,每组至少有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协调和监督安全操作。- 过程指导:-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对切割和固定环节的指导,确保每个风车都能顺利转动。- 鼓励学生在基本制作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装饰,如给风车涂色、贴上图案等,展现创意。五、展示与评价- 作品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手持风车在教室中央,其余学生围成圈,用风扇或自然风测试风车的转动情况。- 互评与自评:学生互相评价风车的美观度、创意和转动效果,同时自我反思制作过程中的得失。- 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总结风车制作的科学原理和艺术表现,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六、拓展延伸- 创意挑战:提出“环保风车”概念,鼓励学生回家后尝试使用废旧杂志、报纸等可回收材料制作风车,既环保又充满创意。- 文化链接:简要介绍中国传统的风车文化,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风车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的风车制作方法、科学原理,强调通过亲手制作感受到的成就感和乐趣。- 提醒学生将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探索更多用纸创造的可能性。通过这样细致的教学设计,旨在让一年级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促进他们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