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中考科学考前每日一练(28)姓名:_____________1、如图是某人用标准血清进行血型鉴定时在显微镜下的图象。左侧是A型血清与此人血液的反应,右侧是B型血清与此人血液的反应。请问此人的血型是( )A.A型 B.B型C.O型 D.AB型2、锌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氢气中,常含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为了除去这两种杂质,可使氢气通过甲、乙两个洗气瓶。如果先将①和④连接,则下列连接方法正确的是( )A.将含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的氢气从③接入,从②流出B.将含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的氢气从②接入,从③流出C.将含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的氢气从②接入或从③接入都一样D.无法将氢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除去3、(2022 文成县一模)如图是某植物在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活动强度变化曲线,根据如图分析合理的是( )A.ad之间表示光合作用弱于呼吸作用B.b点时刻是一天中该植物有机物含量最多的时刻C.曲线Ⅱ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变化曲线D.bc段活动强度减弱是温度太高,气孔关闭造成的4、为了确定水中物体所成像的位置,小科进行了如下探究:①把一个小灯泡a放在水中某处,观察a所成像的位置,并用刻度尺测量a到水面的距离la。②将另一个相同的小灯泡b放在水面上方,调整其位置,使它在水中的像与灯泡a的像重合。③用刻度尺测量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lb。(1)测量时,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灯泡b,水面处对应的刻度如图所示,则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为 mm。(2)灯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离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3)la与lb之间的大小关系为:la lb(填“>”“<”或“=”)5、如图是实验室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制备二氧化碳气体,以及研究其性质的部分实验仪器。请根据要求回答:(1)若实验要求如下:①验证二氧化碳气体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②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则该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正确的是 A.acdbe B.acdbf C.adcbe(2)装置d中出现白色沉淀,请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6、(2022 慈溪市模拟)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来建模。下列对如图图像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若图表示胃蛋白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则b点的pH=7B.若图表示肺容积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则bc段膈肌由收缩变为舒张C.若图中ab段表示血液中尿素含量的变化,则ab段含量增大是因为经过了肾脏D.若图表示正常人餐后一段时间内血糖含量的变化,则bc段下降的原因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物减少7、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BaCl2(中性)、Na2CO3、CaCO3、NaOH中的两种。鉴定过程如下:步骤Ⅰ:取一定量该粉末样品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不溶物。步骤Ⅱ:将烧杯中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渣A和滤液B,对滤液B进一步设计如下方案进行实验。请回答:(1)只根据步骤Ⅰ可以判断出烧杯中的白色不溶物可能是 。(2)若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CaCO3、Na2CO3两种物质,则上述③出现的现象是 。8、在研究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小明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进行探究,其中他选用的电阻丝MN电阻较大。(1)该实验中,导体电阻大小主要用 来体现,小灯泡的主要作用是 。(2)闭合开关,小灯泡不亮,电流表也没有示数,小明用电压表并在小灯泡两端检查,却发现电压表有偏转,则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是 。(3)故障排出后,闭合开关,小明将右边夹子向左滑动时,观察到电流表示数变大,由此小明可得出导体电阻大小与 有关;同时发现,当电流表示数明显变大时,小灯泡亮度变亮。于是他还得出了“灯泡的亮度由电流大小决定,电流越大灯泡越亮”的结论。(4)随着后续的学习,小明发现利用图1的实验装置研究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存在不妥之处,你认为不妥之处是 ,改进的办法是 。(5)为了验证小明“灯泡的亮度由电流大小决定,电流越大灯泡越亮”的结论,小红同学将“6V 3W”、“6V 2W”的两个小灯泡L1和L2串联在6V的电源上,闭合开关观察,发现两个小灯泡的亮度却不同。正在大家感到困惑时,老师给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将这两个小灯泡按图2甲、乙所示电路图分别接入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让两灯亮度相当时,记录各自的电压、电流值。观察了记录结果后,同学们发现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都不同,但是 大致相同的,结合同学们的探究可以得出灯泡的亮暗决定于 。9、实验室有一变质的氧化钠样品(样品中只含碳酸钠杂质,且成分均匀),为测量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小榕称取150克氢氧化钠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40克水完全溶解,将10克稀盐酸平均分6份依次加入到烧杯中(烧杯的质量为50克),每次充分反应后都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量(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逸出),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如图2表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实验次数 1 2 3 4 5 6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25 25 25 25 25 25电子天平的示数(克) 125 150 175 199.7 M 248.9(1)分析表格数据和图2,判断表中M的值为 。(2)计算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3)通过实验加计算,小裕发现:加稀盐酸,若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质,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变质的量越多,产生的二氧化碳越多;氢氧化钠完全变质,产生的二氧化碳最多。于是小榕推测:样品中氢氧化钠变质的量越多,完全反应所需的稀盐酸的质量越大。请判断小榕的推测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0、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通过电流表的示数来探究不同物体在木板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将物体放置在水平的长木板上,导电性能良好的弹簧右端与物体及滑动变阻器R1滑片P相连(不计滑片与滑动变阻器线圈间的摩擦)滑动变阻器长18cm,其阻值随长度均匀变化;弹簧处于原长时,指针正好指在a端。探究过程中,滑片P始终在a、b间,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壁上。R0=5Ω,电源电压为3V。问:(1)用F1=10N的力向右拉动长木板,当指针P稳定时,指在变阻器离b端15cm处,此时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9N,电流表的示数为0.1A,求变阻器R1的最大电阻。(2)将物体B放在长木板上,用F2=20N的力向右拉动长木板,当指针P稳定时,指在变阻器离b端13cm处,B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是多少?答案1、【解答】解: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即:A型血清中含只抗B凝集素、B型血清只含抗A凝集素、AB型血两种凝集素都不含有、O型血两种凝集素都含有。从左侧图中看,此人的红细胞与A型血清混合时,红细胞有凝集现象,说明此人的红细胞中有与抗B凝集素相对抗的凝集原,即B凝集原,此人的血型可能是B型或AB型。从右侧图中看,此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清混合时,呈均匀分布,无凝集现象。由此判断,此人的红细胞不含与抗A凝集素对抗的凝集原,即无A凝集原,则此人的血型可能是B型或O型。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以判定此人为B型血。故选:B。2、【解答】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将水蒸气除去;氯化氢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氢氧化钠溶液能除去氯化氢气体;除去氢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应先除去氯化氢气体,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否则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时会引入水蒸气;故使氢气通过甲、乙两个洗气瓶,如果先将①和④连接,可将含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的氢气从③接入,从②流出。故选:A。3、【解答】解:A、据分析可见:图中a和d点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同,ad之间表示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A错误。B、d点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交点,d点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最多,B错误。C、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曲线I只在白天进行,因此Ⅰ曲线表示光合作用;曲线Ⅱ在一天中变化不大,因此Ⅱ曲线表示呼吸作用。C错误。D、bc段由于温度过高,植物关闭部分气孔,导致光合作用呈减弱趋势,D正确。故选:D。4、【解答】解:(1)根据图可知,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为8.11cm=81.1mm;(2)因为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并且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灯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与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一定相等;(3)把一个小灯泡a放在水中某处,从灯泡a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是a的虚像,比a的实际位置高一些,a到水面的距离la>Ia像=lb,所以la>lb。故答案为:(1)81.1;(2)等于;(3)>。5、【解答】解:(1)先用无水硫酸铜验证是否含有水,再用硝酸银溶液验证氯化氢气体,最后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再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则该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正确的是A;(2)硝酸银和HCl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化学方程式为:AgNO3+HCl=AgCl↓+HNO3。故答案为:(1)A;(2)AgNO3+HCl=AgCl↓+HNO3。6、【解答】解:A、胃液呈酸性,若图表示胃蛋白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则b点的pH<7,A错误。B、曲线图中,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B正确。C、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因此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等含氮废物会明显减少,与图示不相符,C错误。D、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代谢,如图表示正常人餐后一段时间内血糖含量的变化,则bc段下降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量增加,D错误。故选:B。7、【解答】解:(1)步骤Ⅰ:取一定量该粉末样品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不溶物,白色不溶物可能是碳酸钙,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也可能是碳酸钡,因为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2)若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CaCO3、Na2CO3两种物质,则滤液B中含碳酸钠,①滤液B中加少量的硝酸钡,硝酸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②混合物C中加入酚酞,由于碳酸钠过量,碳酸钠呈碱性,酚酞试液变红,③混合物D中加入稀硝酸,硝酸与碳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由于硝酸过量,反应后溶液呈酸性,酚酞试液为无色,故③观察到的现象为产生气泡,白色沉淀溶解,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故答案为:(1)CaCO3、BaCO3;(2)为产生气泡,白色沉淀溶解,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8、【解答】解:(1)通过比较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故该实验中,导体电阻大小主要用电流表来体现;如图所示的电路,灯泡与电阻串联,一方面增大了电路电阻,对电路限流,防止烧毁电流表和电源,故小灯泡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电路;另一方面,通过灯泡的亮暗变化,也可以可直观比较阻值大小的变化;(2)闭合开关,小灯泡不亮,电流表也没有示数,说明电路可能断路;小明用电压表并在小灯泡两端检查,却发现电压表有偏转,说明电压表与电源连通,则与电压表并联的支路以外的电路是完好的,则与电压表并联的支路断路了,即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是小灯泡断路;(3)闭合开关,小明将右边夹子向左滑动时,电阻丝材料和横截面积不变,长度变短,观察到电流表示数变大,说明电路中电阻变小,故可得出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长度有关;(4)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图1的实验装置只有一根电阻丝,无法改变电阻丝的材料和横截面积,故只能研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要进行后续的实验,故改进的办法是:选取长度、粗细与MN相同,材料不同和长度、材料与MN相同,粗细不同的两根电阻分别与电路相连;(5)将这两个小灯泡按图2甲、乙所示电路图分别接入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让两灯亮度相当,发现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都不同,说明灯泡的亮暗决定于实际功率。故答案为:(1)电流表的示数;保护电路;(2)小灯泡断路;(3)导体长度;(4)只有一根电阻丝只能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选取长度、粗细与MN相同,材料不同和长度、材料与MN相同,粗细不同的两根电阻分别与电路相连;(5)亮度;实际电功率。9、【解答】解:根据图和表格进行分析可知,加入第五个25g的盐酸时盐酸已经过量,所以继续加入盐酸,气体不会产生,质量不再变化,M=248.9g﹣25g=223.9g。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40g+10g+50g+150g)﹣248.9g=1.1g设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x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4410gx 1.1gx=26.5%根据Na2CO3+2HCl═2NaCl+H2O+CO2↑和NaOH+HCl=NaCl+H2O可知,氢氧化钠变质与否,不影响消耗的盐酸的质量。故答案为:(1)223.9;(2)26.5%;(3)不正确;氢氧化钠变质与否,不影响消耗的盐酸的质量。10、【解答】解:(1)由图可知,R1与R0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用F1=10N的力向右拉动长木板,当指针P稳定时,指在变阻器离b端15cm处,电路中的电流I=0.1A,由I可得,电路中的总电阻:R总30Ω,R1接入电路中的电阻:Rb=R总﹣R0=30Ω﹣5Ω=25Ω,因滑动变阻器总长18cm,其阻值随长度均匀变化,所以,变阻器R1的最大电阻:R118cm=30Ω;(2)设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比值为k,则F=kΔx,用F1=10N的力向右拉动长木板,当指针P稳定时,指在变阻器离b端15cm处,Δx1=18cm﹣15cm=3cm,用F2=20N的力向右拉动长木板,当指针P稳定时,指在变阻器离b端13cm处,Δx2=18cm﹣13cm=5cm,因物块稳定后静止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F,则:,即:,解得:f2=15N。答:(1)变阻器R1的最大电阻为30Ω;(2)B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是15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