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科学中考考前复习每日一练(3)(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浙江省科学中考考前复习每日一练(3)(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中考科学考前每日一练(3)
姓名:_____________
1、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在我国湖北神农架地区,却发现了一些白化的鸟鸦(如图)。白化动物除体色呈现异常白色外,体内结构和各种脏器同其他个体并无差异,也具有繁殖能力。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黑色乌鸦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乌鸦的白化病是一种传染病
C.白化乌鸦异常白色的羽毛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D.正常乌鸦后代出现白化现象说明生物有变异的特征
2、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由K2CO3、K2SO4、KCl和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实验记录如下:①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②取适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③向步骤②所得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HNO3,沉淀全部消失并产生气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可能含有CuSO4和KCl
B.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和K2SO4,一定不含CuSO4
C.原固体中一定不含K2SO4和CuSO4,可能含有KCl
D.若在步骤②所得滤液中滴入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Cl
3、如图所示电路,开关闭合后,发现L1、L2都不亮。小明将开关、L1和L2的接线柱分别用a、b、c、d、e、f表示,用一块电压表检测电路故障。表中是他记录的检测数据。则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
电压表接入的位置 a、f a、e a、d a、c a、b
电压表的示数(V) 3 3 3 3 0
A.L1的灯丝断了
B.L2被短路了
C.连接e、d的导线断了
D.连接b、c的导线断了
4、(2022 嵊州市校级模拟)方框中的X是人体的某一器官,甲、乙、丙、丁分别为与其相连的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甲→X→丙且乙→X→丙,则X是大肠
B.若甲→X→丁,且丁中养料增多,则X是肾脏
C.若乙→X→丁,且丁是静脉血管,则X是肺
D.若乙→X→丙,且丙中含氮废物减少,则X是小肠
5、(2022 柯桥区一模)有两根完全相同的轻质弹簧,原长10cm。若一根弹簧两端受到10N的压力时,弹簧长度压缩到5cm。如图所示,第一次将一根弹簧水平压在墙壁和甲物体之间,使弹簧长度为5cm,弹簧和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第二次再将另一根弹簧放在甲和乙物体之间,使两根弹簧都被压缩到5cm且处于同一水平直线上,甲、乙两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若甲和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重力都是50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一次时,甲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B.第二次时,甲没有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C.两次实验中,墙壁均受到10N的推力
D.乙受到地面20N的摩擦力,方向为水平向左
6、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白色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接缝O转折的E、F两分组成。
(1)若想探究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具体的实验操作             。
(2)硬纸板在E、F共面(不绕折)情况下,小明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可是在纸板F面上没有反射光线的径迹,原因可能是             。
(3)实验结束后,同组的小明和小刚都想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他俩谁都没有能做到,你认为没有能做到的原因是             。
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得知,宇宙飞船中可用超氧化钾(KO2)作为氧气再生剂,超氧化钾是一种黄色固体,它既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又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为了验证超氧化钾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氧气,该小组同学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已知:4KO2+2CO2═2K2CO3+3O2:CO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
(1)若每种装置只能使用一次,则合理的装置连接顺序为          。
(2)为了除去O2中可能混有的CO2,B中可盛放过量      溶液。
(3)E装置的作用是                  。
(4)根据                  现象可以判断超氧化钾已完全反应。
8、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和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至海拔10m处。
(2)实验对照:生长于原海拔处的野菊幼芽。
(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      。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移栽的野菊株高    。(选填序号,下同)
①与生长在10m处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
②与生长在10m处的野菊株高有显著差异。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移栽的野菊株高      。
①与原海拔处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
②与原海拔处野菊的株高有显著差异。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移栽的野菊株高   。
①比10m处野菊株高高,比原海拔处野菊株高矮;
②比10m处野菊株高矮,比原海拔处野菊株高高。
(5)该实验中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9、二甲基硅油(C6H18OSi2)是洗发水中的常见成分之一,无味,透明度高,具有一定的耐热性、耐寒性和导热性。二甲基硅油无毒无味,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若该物质超过标准,很容易产生二恶烷(C4H8O2)物质对肌肤以及头发造成严重影响。
(1)“透明度高”属于二甲基硅油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C6H18OSi2中C、H、O、Si四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3)二恶烷(C4H8O2)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10、空气炸锅,因其烹制食物脂防含量低,美味酥脆,无油烟味,深受广大市民青睐。如图甲所示为某品牌空气炸锅,其发热元件为两个电阻,内部电路可简化为如图乙所示电路。已知额定电压为220V,发热挡位有高、中、低三挡:低温挡功率P低为193.6W,中温挡功率P中为242W。当开关S2接a,开关S1断开时为低温挡,闭合时为中温挡。某次用此空气炸锅高温挡加工薯条200g用时2min,若原料薯条温度为20℃,炸熟温度至少需要达到170℃,薯条的比热容c薯条=3.63×103J/(kg ℃),求:
(1)薯条吸收的热量;
(2)R1的阻值;
(3)空气炸锅高温挡的功率P高。
答案
1、【解答】解:A、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概念是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黑色乌鸦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乌鸦的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病,B错误。
C、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白化乌鸦异常白色的羽毛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C正确。
D、变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正常乌鸦后代出现白化现象说明生物有变异的特征,D正确。
故选:B。
2、【解答】解: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①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样品中一定不含硫酸铜;②取适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样品中含有硫酸钾、碳酸钾中的一种或两种;③向步骤②所得沉淀中加入过量的HNO3,沉淀全部消失并产生气泡,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钾,一定不含硫酸钾,可能会有氯化钾。
A、经过上述分析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K2SO4、CuSO4,可能含有KCl,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经过上述分析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K2SO4、CuSO4,可能含有KCl,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经过上述分析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K2SO4、CuSO4,可能含有KCl,故C选项符合题意;
D、②所得滤液中有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和原固体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钾,所以滴入AgNO3溶液,出现的白色沉淀不能确定是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还是氯化钾与硝酸银生成的,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解答】解:根据实物图可知,两个灯泡串联接入电路中;开关闭合后,发现L1、L2都不亮,这说明电路出现了断路故障;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电压表接在a、f与a、e与a、d与a、c之间时,电压表都有示数,这说明a与电源正极之间是通路、cdef与电源之间是通路;
电压表接在a、b之间时,电压表示数为0,这说明bc之间出现了断路故障,故D正确。
故选:D。
4、【解答】解:A、若甲→X→丙且乙→X→丙中,器官X既有动脉血流入,又有静脉血流入,所以,X是心脏。A错误。
B、与肾小球相连的血管分别是入球小动脉与出球小动脉,血管内流动的均是动脉血,所以,若甲→X→丁,则X是肾小球。如X是肾脏,则流入肾脏的是动脉血,从肾脏流出的应是静脉血。并且,由于器官细胞的呼吸作用会消耗营养物质,所以,流出的血液中的养料会减少。B错误。
C、若乙→X→丁,即流入X器官的是静脉血,流出X器官的是动脉血,肺符合这一特征,所以,X是肺,血液流出X的血管丁是静脉。C正确。
D、若乙→X→丙,即流入X器官的是静脉血,流出X器官的是静脉血,没有符合这一特点的人体器官。D错误。
故选:C。
5、【解答】解:A.第一次弹簧被压缩至5cm,所以弹簧对墙壁和甲的弹力均为10N,甲处于静止状态且受到水平向右的弹力,由二力平衡可知甲受到10N的水平向左的摩擦力,故A正确;
B.第二次两个弹簧均被压缩到5cm,所以甲受到水平向左和水平向右的弹力均为10N,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甲不会受到摩擦力,故B正确;
C.两次实验中,弹簧均被压缩至5cm,所以弹簧的弹力均为10N,即墙壁受到的推力均为10N,故C正确;
D.乙受到弹簧水平向右10N的弹力,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由二力平衡可知此时乙还受到水平向左的10N的摩擦力,故D错误。
故选:D。
6、【解答】解:(1)若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可以把纸板B向后(或向前)弯折,观察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如果没有,则说明三条光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
(2)实验中纸板应与镜面垂直,否则在纸板F面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因此硬纸板在E、F共面(不绕折)情况下,小明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可是在纸板F面上没有反射光线的径迹,原因可能是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
(3)因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小明和小刚都能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是做不到的。
故答案为:(1)把纸板F向后(或向前)弯折,观察纸板F上是否有反射光线;(2)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3)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7、【解答】解:(1)要验证制取出的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生成氧气并验证氧气,要对反应生成的气体进行净化,为了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采取下列操作:因为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制得的气体中常混有氯化氢气体和部分水蒸气。首先利用碳酸氢钠溶液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不能吸收二氧化碳,但是能够吸收挥发出来氯化氢气体的性质,用碳酸氢钠溶液吸收氯化氢气体,然后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除去CO2中混有的水蒸气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通过超氧化钾让二者反应,为了除去制得的气体中可能混有二氧化碳,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或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除去二氧化碳,然后取出集气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制取的气体是否是氧气。
(2)除去O2中可能混有的CO2的方法是通过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溶液,氧气不能;
(3)为了防止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对后面实验的干扰,故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把它除去;
(4)要判断超氧化钾是否完全反应,可以观察B中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有,说明未完全反应,反之,则已完全反应;
故答案为:
(1)A→E→C→D→B;
(2)氢氧化钠;
(3)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4)B装置集气瓶中无气泡冒出。
8、【解答】解:(3)收集数据:“为检验环境(主要指海拔)和遗传(指不同海拔的植株)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因此要测量第二年秋天野菊株高。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试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则栽培环境决定了野菊株高,因此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与海拔10m 处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则野菊原栽培遗传因素决定了野菊株高,因此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与原海拔500米和1000米处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
假设三:如果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移栽到低海拔高度处后,应比移栽处矮,比原海拔处高。
(5)对照实验要求变量唯一,每组对照实验中的除了探究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在进行该实验运用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3)测量野菊株高;
(4)①;①;②;
(5)控制变量法
9、【解答】解:(1)“透明度高”,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2)1个二甲基硅油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和2个硅原子构成的,则C6H18OSi2中C、H、O、Si四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6:18:1:2.
(3)二恶烷(C4H8O2)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54.5%。
故答案为:
(1)物理;
(2)6:18:1:2;
(3)54.5%。
10、【解答】解:(1)依据题意可知薯条炸熟需吸收的热量根据Q吸=c薯条mΔt=3.63×103J/(kg ℃)×0.200kg×(170℃﹣20℃)=1.089×105J;
(2)当S1闭合,S2接a时,R1短路,只有电阻R2,此时对应中温挡;则有P中可求得R2200Ω;
当S1断开,S2接a时,电阻R1、R2串联,电阻最大,则电功率最小,对应的是低温挡;由P低可得R1+R2250Ω,所以R1=(R1+R2)﹣R2=250Ω﹣200Ω=50Ω;
(3)当开关S1闭合、S2与b连接时电路中的电阻R1、R2并联,则R并40Ω,此时对应高温挡,所以P高1210W。
答:(1)薯条吸收的热量为1.089×105J;
(2)R1的阻值为50Ω;
(3)空气炸锅高温挡的功率P高为1210W。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