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全民守法 课件(共21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4全民守法 课件(共21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四框








1
3
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的内涵?
议题:拒绝网络暴力 争做守法公民
2
全民守法的原因及要求?
从网暴之害谈何为全民守法
篇章一
据数据显示,在中国有38.6%的人在社交媒体遭受不同程度的网络暴力;每年约有2000人死于网络暴力。
议学活动一:
任务1: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会有网络暴力,这会带来什么危害?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内涵
1
主体: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②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
③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的自由。但不得违反宪法中的其他内容,包括:(1)损害宪法所赋予的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或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故意传播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等。
(1)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应该遵守以下义务:①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②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侮辱、诽谤、诋毁其他公民;③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侵犯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益等。
(2)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若被侵权,受害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
(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
(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全民守法的要求
2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保密性)
当事人发生纠纷时再行协商,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就争议的事项达成一致,解决纠纷。(双方)
和解
调解
通过第三方的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诉讼
诉讼俗称“打官司”,在纠纷主体参与下,由法院解决纠纷的活动。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三种类型。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仲裁
拓展
拓展:权利、权力
权利 权力
概念 不同 法律概念,一般指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总是和义务联系在一起 政治概念,一般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总是和服从联系在一起
主体 不同 享有者范围较广泛,公民个人、被管理者拥有的是权利 同一定机关、职务有关,享有者特定,一般是国家机关、社会管理者行使权力
处理方 式不同 权利一般可以放弃或转让 权力不能放弃或转让,否则就是渎职或失职
对应面 不同 一般与义务相对应 一般与服从相对应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议学活动一:
任务2:当网友在网络中正确行使言论自由权、受害者依法维权、相关执法部门及时对网暴者进行惩处,这将产生哪些积极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有利于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③有利于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民守法的原因(意义)
3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助 力
法治中国建设
从网暴之防谈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篇章二
二、推进全民守法
 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达10.79亿,互联网匿名性、隐蔽性、开放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暴力的滋生。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针对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按键杀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最高法会同最高检、公安部出台司法政策,严惩网暴恶意发起者、组织者及屡教不改者。审结网络诽谤公诉案件32件,判决有罪人数85人,同比分别增长10.3%、102.4%。
议学活动二:
结合材料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预防、减少或避免“网暴”现象的发生?
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① 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观念上)
二、推进全民守法
1
②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行动上)
二、推进全民守法
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1
③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道德上)
二、推进全民守法
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1
内涵
全民守法的内涵
如何推进
全民守法
观念上
行动上
道德上
全民守法
原因(意义)
具体要求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8
1.(2024·北京通州·二模)人民法院案例库,收录的是经最高人民法院审核认为对类案具有参考示范价值的权威案例,包括指导性案例和参考案例。2024年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公众注册登录后就可以查阅。这一举措有利于( )
①促进政府规范、公正执法,恰当使用自由裁量权
②促进司法机关统一裁判规则和尺度,促进司法公正
③人民群众学法用法,明悉行为边界,强化自我保护
④“抓前端、治未病”落到实处,减少社会争议发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与政府是否规范、公正执法,恰当使用自由裁量权无关
与减少社会争议发生无直接关系
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有利于发挥案例的实用效能,促进司法机关统一裁判规则和尺度,促进司法公正;同时因为公众注册登录后就可以查阅,所以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有利于人民群众学法用法,明悉行为边界,强化自我保护,②③符合题意。
课堂练习
19
2.(2024·浙江绍兴·二模)2023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全国各地举行了形式各样的宪法宣传活动:淄博人民法院法官与小学生一起互动学习宪法知识、黔西市检察官普宪进课堂……开展宪法宣传活动能( )
①完善法律援助,为法治国家奠定基础
②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全社会宪法意识
③确保宪法得到普遍遵守,推进依法治国
④推进宪法实施,有利于推动全民守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D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并且材料是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未体现完善法律援助
开展宪法宣传活动有利于推进宪法实施,但“确保宪法得到普遍遵守”的说法过于绝对
2023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全国各地举行了形式各样的宪法宣传活动,这能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全社会宪法意识,有利于推进宪法实施,推动全民守法,②④正确。
课堂练习
20
3.(2023·福建·高考真题)在202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工作报告中,多组数据呈现“一升一降”的特点引人注目。例如,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的起诉人数上升;抢劫、故意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和涉枪涉爆、毒品犯罪起诉案件总量持续下降。“一升一降”说明( )
①依法治国取得新成效,社会秩序持续向好
②司法办案重点适时调整,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③全民法治观念与时俱进,社会法治化水平稳步提高
④法治保障力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日益增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题干强调司法办案取得实效,不涉及司法办案重点的调整
题干强调国家法治保障力度不断提升,不体现全民法治观念与时俱进
材料中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的起诉人数上升,严重暴力犯罪和涉枪涉爆、毒品犯罪起诉案件总量持续下降,说明我国依法有效惩治犯罪,全面依法治国取得新成效,促使社会秩序持续向好,也说明国家通过司法提升法治保障力度,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日益增强,①④符合题意。
课堂练习
21
4.(2015·上海·高考真题)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制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材料的主旨是,党和国家()
A.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B.重视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C.加强青少年尊法守法教育
D.强化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
A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循序渐进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党和国家旨在推动全社会社会树立法制意识,A适合题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