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目录
CONTENTS
第一部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第二部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第一部分
探究思考: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请说说“法制”和“法治”有什么区别
我国依法治国的历程:从“法制”到“法治”
1978
1997
1999
2017
20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宪法中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对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法制建设
法制 法治
(里程碑)
法治写入宪法
1999
法制 法治
区别 内涵上
实施上
联系
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以法来管制。
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律制;
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与联系
四川成都市市监局的工作人员巡查了一家评分为4.7分、月销四五千的外卖螺蛳粉店到店后,工作人员在柜子里发现了“螺蛳粉加臭酱”被熏出“痛苦面具”,目前,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对涉事企业涉嫌违法行为立案调查该店铺被暂停营业线上外卖店也暂时关闭等待进一步整改.
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整个社会变得怎样?
该案又称“梅姨”拐卖儿童案,是全国广泛关注的重大拐卖儿童犯罪案件,案件开庭时有关案件话题高居微博热搜话题榜榜首,阅读量高达2.3亿人次。被告人拐卖多名儿童,致一名被害人父亲自杀身亡,并采取入户暴力控制母亲、强抢弱小婴儿的作案手法,导致申某与家庭离散十五年,父母耗费大量金钱、精力和时间多方寻找,给公众造成极大恐慌,给当地群众的安全感造成极大危害,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极大。
该案依法判处两名被告人死刑,彰显人民法院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鲜明态度。判决后被拐儿童父亲发微博感谢法院判决结果,取得了良好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P81)
②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P81)
③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补充)
④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单元导言)
⑤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P81)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形成:5个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律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3个依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3个法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一个目的: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基础)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政治和组织保障
法治队伍保障
物质经费保障
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有法可依
科学、民主、依法立法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中央:党章、准则、条例
+
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
重要依据
有力保障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法治实施体系
党内监督
国家机关监督
民主监督
司法监督
群众监督
舆论监督
规范约束公权力
法治监督体系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
知识拓展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区 别 地位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 政府行政的基本准则
主体 全体人民群众 执政党,主要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提出要求
中国共产党
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常委会)
行政机关(政府)
监察委员会
司法机关
全民
知识拓展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公正司法,法院(审判机关)和检察院(法律监督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和审判权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保障,全民守法是基础。
相关链接:习近平法治思想
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第二部分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保证)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要求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1)原因
注意:党不能进行立法、主导立法、制定法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力量源泉)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①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2)要求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1)原因
材料:
3月22日,辽宁省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国家烟草专卖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何泽华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一案。
大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1998年至2023年,被告人何泽华先后利用担任江苏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成员、副局长(副经理),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经理,安徽中烟工业公司总经理,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等职务上的便利,为相关单位和个人在企业经营、业务承揽、职级晋升、职工录用等方面提供帮助,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9.43亿余元。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价值追求)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2)要求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1)原因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注意:
平等≠同等、均等、同样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机会均等,并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义,不是享有同样的权利,也不是履行同样的义务。这是因为每个公民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行为能力等不同。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在守法和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在立法上的平等,因为法律具有阶级性。
知识拓展:如何正确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历时四年多,2017年的村医“做心肺复苏压断老人12根肋骨遭索赔10万”一案的二审判决结果终于出来了!好心施救的村医、药店老板孙向波不负民事责任,不用承担被救者的索赔。
《民法典》第184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做好事有法律保障
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吃亏!
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下面规定的理解。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2)要求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1)原因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1.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3.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4.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5.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6.社会和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P81)
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力量源泉)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
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精神支撑)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
总结: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怎么做)
课堂小结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为什么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原因、意义)
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原则
2.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课堂巩固
1.最高检日前表示,坚持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对未成年人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犯罪,符合核准追诉条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势头,需要善用法治利剑,通过刑事处罚与教育矫治相结合,合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法治蓝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发挥法律对道德的支撑作用,切实促进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②各级人民检察院应依托审判职能,助力平安校园建设
③发挥司法保障功能,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④发挥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公正司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课堂巩固
2.近年来,税务部门坚持对各类税收违法行为保持“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多位知名网络主播因涉嫌偷逃税款被行政处罚。新业态新经济不是“法外之地”,从业人员在享受新经济红利的同时,更要提高依法纳税的意识。这意味着( )
①建设法治社会需要社会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②法律都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④以法治精神滋养道德,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课堂巩固
3.坚持依规治党、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中国之治”的一个独特治理密码,是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一张金色名片。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是( )
①以民主的内容和形式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②带头立法、领导执法、支持司法、保证守法
③推进国家各个方面建设法治化、规范化
④以法治的理念、体制和程序有效治国理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课堂巩固
4.2024年3月12日,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利剑护蕾·雷霆行动”专项工作推进会,旨在深入贯彻市委和上级法院关于严厉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决策部署,切实守护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这体现了( )
A.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
B.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与国家职能相适应
C.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
D.国家机关履行专政职能保障未成年人权益
D
课堂巩固
5.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人们对法治的呼唤也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关于依法治国,说法正确的有( )
①法律没有阶级性,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③政府作为立法机关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④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法治基础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