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一位导游是这样介绍中国长城的:“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为万人瞩目。”这些话有什么逻辑错误 日常说话或写文章时如何避免这类错误?遵守逻辑思维规律和基本要求狮子感冒了,于是他抓了一只熊猫。熊猫哭道:“为什么要吃我”狮子冷笑一声,说道:“医生说感冒要吃白加黑。”有人在评论一篇文章时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2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0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自 主 学 习阅读教材P10-13,梳理标划以下问题答案。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同一律的内容、要求、注意事项(条件性)?2、遵循矛盾律的理由、矛盾律的内容、要求、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3、遵循排中律的理由、排中律的内容、要求?4、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基本规律(是什么、来源、意义)?第一目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甲:你那么有钱,居然在路边吃麻辣烫乙: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指“吃麻辣烫”这件事指“在哪个地方吃麻辣烫”题中乙的回答转移了甲的话题,没有保持概念的同一性,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探究与分享一:以下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违反了逻辑思维那一要求?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P10-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P10-1(1)常用公式:“A是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必须前后一致)3.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4.违背同一律,常见逻辑错误①“偷换概念”②“偷换论题”人在地球上存在了一万多年了,你没有存在一万多年,所以你不是人。老师问小明,你咋今天才交作业?小明回答:小强刚开始做,今天都交不了!问你没交作业的原因答小强比自己更晚用另一个无关的论题来代替原本需要论证的论题。人类个体的人请你评析:这里的“好茶”是指质量好的茶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这里的“好茶”是指没变质的茶卖茶人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你这里有好茶吗?这里“好茶”是一个意思吗?谈谈你的理由。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服务员的回答转移了顾客的话题,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要求。示例评析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教师了。这颗西红柿昨天还是绿的,今天就变红了。【探究】下列材料中的论断有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5、同一律的条件性:P10-3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未违反,不同时间下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必须前后一致)第二目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哑口无言)?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探究与分享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论断1:论断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此矛可戳穿此盾”“此矛不可戳穿此盾”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存在逻辑矛盾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P11-1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P11-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1)常用公式:“A不是非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小明是男生。(A)小明不是男生。(非A)这两个论断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3.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例:“本案所有证据都是可信的。”或“本案所有证据都是不可信的。”例:对于同一个几何图形,不能既用“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来反映它。4.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不能同真,必有一假)①“概念”角度: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②“判断”角度 :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5、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②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而自相矛盾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判断:下列论断哪些是自相矛盾的,哪些不是。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自相矛盾自相矛盾辩证矛盾请思考: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1)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5.矛盾律的条件性“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赵:不是我偷的。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李:不是我偷的。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赵:赵不是罪犯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李:李不是罪犯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课堂练习甲乙丙丁是同班同学。甲说:“我们班同学考试都及格了。”乙说:“丁考试没有及格。”丙说:“我们班这次考试有人没有及格。”丁说:“乙考试也没有及格。”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则可推断以下哪项断定是真的( )A. 乙在撒谎,丙没有及格 B. 丁在撒谎,乙没有及格C. 丙在撒谎,丁没有及格 D. 甲在撒谎,乙没有及格【解析】A、B、C错误,D正确,“我们班同学考试都及格了”和“丁考试没有及格”“我们班这次考试有人没有及格”“乙考试也没有及格”相矛盾,结合“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明确甲在撒谎,再结合“我们班这次考试有人没有及格”,因此,“丁考试没有及格”或者“乙考试也没有及格”,因此,“甲在撒谎,乙没有及格”为真。故选D。第三目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探究与分享“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主持人对这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同时加以否认。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反对思维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1)常用公式:“A或者非A”(2)解释: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4、逻辑错误: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两不可”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例如:我不认为世界上有鬼,也不认为没有鬼。例如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03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 “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甲的说法违反了 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肯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玉米”和“不应该种玉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乙的说法违反了 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也就是说:这块地要么是种玉米,要么是不种玉米,二者必有其一。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与“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A或者非A“)(“A不是非A“)【探究】下面材料中,甲和乙分别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要求?矛盾律排中律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A是A确定性(自身同一)A不是非A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A或者非A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两不可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两可)甲认为,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灯盏,理想是生活的方向;但同时又认为,人不应该有理想,有理想的人生活的太累。乙对甲的两个观点都不认同。依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违反同一律,转移论题②违反矛盾律,自相矛盾③违反排中律,骑墙居中④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达标训练】①基本要求②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③来源在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④必要性四、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与规律课堂小结1.小张对小李说:“红色象征着热情,我一看到红色就热血沸腾。”小李于是书写了红色两个字,对小张说:“你觉得热血沸腾吗?”小李( )①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 ②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③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④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达标训练】D2、合乎逻辑的思维必须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和明确性的思维,违反上述要求就会犯逻辑错误。情景:一教室门前,就学生迟到问题,师生对话。下面学生的回答,违反逻辑规则要求的是①老师:“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学生:“我一向守时,这是第一次迟到。”②老师:“你今天迟到了吗?”学生:“我既没有迟到,也没有早到。”③老师:“你经常迟到吗?”学生:“以往我都很守时,但今天迟到了。”④老师:“说说你今后应该怎样做?”学生:“我今后一定会按时到,偶尔会迟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3、要想鲜明地表达思想,思维必须合乎逻辑。下列选项犯了相同逻辑错误的是①物质是不灭的,那么作为房屋的物质都是不灭的②这几天考试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③这篇作文不能说是离题的,也不能说是不离题的④严禁触碰电线!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C。①:该项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等同,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这几天考试太紧张了”说明考试很累,“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说明考试很轻松,这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③:“这篇作文不能说是离题的,也不能说是不离题的”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④:“一触即死,违者法办”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②④犯了相同的逻辑错误。C三个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窗户的玻璃,老师问他们:“是谁打碎的 ”甲说:“不是我。”乙说:“不是我。”丙说:“是甲打碎的。假设你被告知这里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可否据此推断窗户的玻璃是谁打碎的 甲:不是甲乙:不是乙丙:是甲依据排中律,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课堂练习【请你破案】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甲:我不是罪犯乙:丁是罪犯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丁:盗车的不是我(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2)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唯一的真话在乙和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因此甲是罪犯。(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罪犯又是谁?(1)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乙和丁中必有一假,则甲、丙为真话。甲说我不是罪犯是真话,则甲不是罪犯;丙说的话为真,因此乙是罪犯。《威尼斯商人》里有一位品貌出众的富家姑娘叫鲍西娅,她遵循已故父亲的遗嘱,必须猜匣为婚。鲍西娅身边有金、银、铅三只匣子,其中只有一只匣子里放着她的肖像,这三只匣上面各刻一句话: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根据这些情况猜中肖像放在哪只匣子里,她就嫁给谁。1.金匣子上刻了“肖像不在此匣中”2.银匣子上刻了 “肖像在金匣中”3.铅匣子上刻了 “肖像不在此匣中”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所以1.2两句矛盾中,必有一句为真,因为只有一句真话,所以3一定为假,因此肖像在铅盒中。排中律最大的价值,是延伸出了一种非常厉害的推理方法:反证法。什么叫反证法?根据“排中律”,既然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没有“都不对”这种中间状态,那只要证明这两个观点中,有一个是错的,就等于证明了另一个是对的。这就是“排中律”最知名的运用——反证法。话说刘墉因为直言进谏,触怒龙颜。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阄”,名曰“生死阄”,一个上面写着“生”,一个写着“死”。其实刘墉知道,乾隆在这两张上,写的都是“死”字。刘墉不管抽到那一张,都会被处死。怎么办?于是他灵机一动,上前抽出一张“纸阄”,然后一口吞下去。现场所有人都傻眼了,大家只能通过刘墉没有抽到的那张,来反证刘墉抽到的这张是什么。那张打开果然是“死”,基于“排中律”,乾隆皇帝只好赦免了刘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