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易错易混点归纳及选择题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易错易混点归纳及选择题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易错易混点归纳及训练
1.情感与情绪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 情感
区别 短暂的、不稳定的,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 在生活中不断强化、逐渐积累的,相对稳定
联系 ①情感与情绪紧密相关,伴随着情绪反应逐渐积累和发展;②我们对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比较稳定的倾向,就可能产生某种情感;③与情绪一样,我们的情感也是复杂的
例:爱之深,责之切。妈妈的脸经常“晴转阴”,但妈妈的爱永不变。这段材料中最能反映出哪个观点( D )
情感与情绪密切相关,伴随着情绪反应逐渐积累和发展
妈妈的爱属于负面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复杂的,情感与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关
D.情感相对稳定,而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妈妈的情绪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妈妈的爱永不变。这说明情感相对稳定,而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D说法正确,符合题意;AC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情感更加稳定,没有体现情感伴随着情绪反应逐渐积累和发展、情感与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关;B说法错误,妈妈的爱属于正面的情感体验;故答案为:D。
2.调节情绪方法
方法 含义
改变认知评价 重在“认知”,指改变自己最初的想法来调节情绪(如自我暗示)。如:面对自己的不自信,可以告诉自己“我很棒”“没关系”“我可以”等。
转移注意 重在“转移”,指注意力转向另外一件事情上(一般是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听歌、散步、画画等)。如:考试的前几天比较紧张,可以通过跳舞、散步画画、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合理宣泄 重在“宣泄”,指通过某种合理的方式来宣泄,从而达到释放情绪的目的。如:遇到难过的事情,可以找一个合适的场合大哭一场、大声喊叫或找朋友倾诉、进行适当的运动等。
放松训练 重在“放松”,分为肌肉放松和心理放松(如深呼吸)。如:上台演讲或发言前,感觉比较紧张,可以进行深呼吸、肌肉放松、闭上眼睛想象一些美好的地方或事情等。
例1:在一次比赛中,一位运动员因为紧张导致失误,成绩不佳。运动员小叶目睹这一情况后也很紧张,她不断提醒自己“我一定行”,最终夺得了冠车。小叶夺冠的经历说明( C )
A.赛前紧张是正常现象,不必调整自己的心态
B.情绪会相互感染,不要让负面情绪流露出来
C.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可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D.满怀信心就能赢得比赛自信给人勇气
【解析】考查点:合理调节情绪。解题思路:小叶不断提醒自己“我一定行”,最终轻松上阵,夺得了冠军说明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可缓解压力、调节情绪,C说法正确:赛前紧张是正常现象,但需要及时调节,避免影响比赛,A说法错误,排除:适度的负面情绪,可以帮助我们适应突发事件,但持续地处于负面情绪状态,则可能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要学会调节负面情绪,B说法错误,排除:D中“满怀信心就能赢得比赛”的说法绝对,排除。
例2:下列调节情绪的方法相匹配的是( A )
①小明在紧张时会做几个深呼吸以稳定自己的情绪--放松训练
②小潭考试失利后,找个无人的角落大哭了一场--合理宣泄
③晓楠参加演讲比賽前通过听音乐缓解紧张情绪--转移注意
④小潘心情不好时,会找好朋友倾诉以排解郁闷--改变认知评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①②③,题文中的描述可知,小明在紧张时会做几个深呼吸以稳定自己的情绪,属于放松训练;小潭考试失利后,找个无人的角落大哭了一场,属于合理宣泄;晓楠参加演讲比赛前通过听音乐缓解紧张情绪,这属于转移注意,符合题意;④,小潘心情不好时,会找好朋友倾诉以排解郁闷,这属于合理宣泄,不是改变认知评价,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法律、道德、纪律之间的关系
类别 区别 联系
产生方式 实施手段 对象和范围
法律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区别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 全体社会成员 ①法律、道德、纪律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②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③校纪校规必须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道德 自然形成、约定俗成 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和教育等 普遍适用
校规校纪 学校制定 批评教育、学生自觉遵守 在校学生
4.法律的特征
法律的特征 示例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3年10月2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保证实施 李某因故意伤害他人,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生活在国内或国外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和生活在我国的外国人)具有普遍约束力 “老虎”(喻指身处基层的腐败官员)“苍蝇”(喻指位居高层的腐败官员)一起打
例1: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下列选项能直接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 )
法院判决李某给付父母赡养费
B.邻居纷纷谴责李某不孝敬父母
C.学校给予旷课学生批评教育
D.小红同学主动给张大爷让座,受到张大爷的表扬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律的特征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法院的判决体现了法律是由国家强制性保证实施的,A说法正确:B:邻居的谴责属于道德范畴,B说法错误C:学校的批评教育,表明学生是行为属于违纪,C说法错误;D:全国人大通过刑法修正案,表明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D说法与题不符故本题选A。
例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以下能够直接体现法律区别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的是( A )
A.黄某、李某等人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B.初中生小明因多次违反校规,被学校依据《学生管理办法》给予处分
C.孙某不顾身旁老人的需要抢占地铁上的爱心专座,受到其他乘客的批评
D.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反间谍法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特征。
A:法律区别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的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黄某、李某等人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体现了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A说法符合题意;B:初中生小明因多次违反校规,被学校依据《学生管理办法》给予处分,受到了纪律处分,B说法与题不符;C:孙某不顾身旁老人的需要抢占地铁上的爱心专座,受到其他乘客的批评,孙某的行为是违反道德的行为,C说法与题不符;D: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反间谍法体现了法律是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D说法与题不符;故本题选A。
例3:2024年3月,山西省委原副书记商黎光涉嫌受贿,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基作出逮捕决定。这说明了法律的特征( B )
A.法律是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C.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
D.法律是最严厉的社会规则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特征。
B:山西省委原副书记商黎光涉嫌受贿,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其作出逮捕决定,说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B说法正确;AC:都体现了法律的特征,但题文中未体现,故AC不符合题意;D: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最严厉的是刑法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例4:2024年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材料所体现的法律特征是( D )
A.法律为我们的行为提供准绳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特征
A:是法律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B: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法律的特征,故B不符合题意;CD:在全国人大上通过国务院组织法,表明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5.法律的作用(规范作用、保护作用)
法律的作用
规范作用 保护作用
①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②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③法律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例:2024年1月1日起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施行。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 是规范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在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8.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摘录了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部分规定。
从这些规定可以直接看出 ( C )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B.法律仅仅对全体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
C.法律对公民和组织起规范、指引作用
D.法律保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合法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对法律的正确认识。
C:题文中列举了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体现了法律对公民和组织起规范、指引作用,C说法正确;A:体现的是法律的特征,A说法与题不符;B:仅仅说法绝对,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B说法错误;D:题文中法律的条文规定体现的是法律的规范作用,没有体现保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合法利益,D说法与题不符;故本题选C。
6.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有哪些
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
专门法律 其他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宪法、民法典、义务教育法等
7.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六道防线
主体 地位 表现
家庭保护 父母、其他监护人和共同生活的其他成年家庭成员 家庭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个阵地,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 ①生病时家长及时带子女就医;②保证子女按时人学;③孩子犯错后,父母进行正确教育
学校保护 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 学校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①开展防灾防震演练;②举办“安全教育日”活动;③加强校园安全设施建设;④开展劳动实践、体育活动;
社会保护 国家、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 是未成年人保护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①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
网络保护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网络生活实施的专门保护。 力图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 ①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②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
政府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政府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承担着主体责任 ①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维护校园周边的治安和交通秩序;②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司法保护 国家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在内的广义上的司法机关) 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①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档案封存;②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③人民法院不得将未成年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注:题中如果涉及“网络”就不看主语了,直接确认这是“网络保护”。这是一个特殊情况。
例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该规定有利于对未成年人进行( C )
学校保护 B.社会保护 C.网络保护 D.司法保护
例2:2024年 3 月 15 日,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并联合卫生健康等部门,严控近视防控产品和服务质量。上述举措( B )
①是切实维护中小学生健康和权益的需要
②是对未成年人实施学校保护的具体表现
③有利于控制中小学生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④说明教育部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阵地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特殊保护。
①③: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体现出对未成年人的政府保护,是切实维护中小学生健康和权益的需要,有利于控制中小学生近视的发生和发展,①③说法正确;②错误;家庭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阵地,④错误;故本题选B。
例3:2024年1月14日,全国检察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通报,2023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6万人。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对犯罪较严重的未成年人起诉3.4万人,对情节轻微、认罪悔罪的,附条件不起诉2.8万人。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政府保护 D.司法保护
【解析】本题考查未成年人保护。
ABCD: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共同责任。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政府以及网络保护,构筑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六道防线,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风尚。分析检察机关的行为属于司法保护,所以D说法符合题意,
ABC说法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例4:十四岁的小阳打算妻假期间去家附近的奶茶店打工,奶茶店工作人员查看小阳的身份证后拒绝了他。奶茶店的行为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B )
家庭保护 B.社会保护 C.政府保护 D.司法保护
例5:国务院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将涉及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清晰、明确的界定。该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 )
A.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 B.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C.家庭保护和网络保护 D.政府保护和社会保护
【解析】本题考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防线。A:国务院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体现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政府保护;《条例》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将涉及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清晰、明确的界定,体现了网络保护,故A说法正确,BCD:都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防线,但题文中未体现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家庭保护,故BC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例6:怀化某中学放学后出现了这样一幕:教师在校门口值勤,守护学生安全;交警在校门口值勤,维护交通秩序;小华的爸爸在校门口接她放学并护送回家,以上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依次是( B )
学校保护--司法保护--社会保护
B.学校保护--政府保护--家庭保护
C.学校保护--政府保护--社会保护
D.政府保护--社会保护--家庭保护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政府保护、网络保护。分析可知,教师在校门口值勤涉及学校保护,交警在校门口值勤涉及政府保护,小华的爸爸在校门口接她放学并护送回家涉及家庭保护,B正确:ACD错误,应排除。故选:B。
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侮辱国旗、国歌、国徽或者其他有损国旗、国歌、国徽尊严的行为;
(二)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易错易混点归纳及训练
1.情感与情绪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 情感
区别 短暂的、不稳定的,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 在生活中不断强化、逐渐积累的,相对稳定
联系 ①情感与情绪紧密相关,伴随着情绪反应逐渐积累和发展;②我们对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比较稳定的倾向,就可能产生某种情感;③与情绪一样,我们的情感也是复杂的
例:爱之深,责之切。妈妈的脸经常“晴转阴”,但妈妈的爱永不变。这段材料中最能反映出哪个观点( )
情感与情绪密切相关,伴随着情绪反应逐渐积累和发展
妈妈的爱属于负面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复杂的,情感与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关
D.情感相对稳定,而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
2.调节情绪方法
方法 含义
改变认知评价 重在“认知”,指改变自己最初的想法来调节情绪(如自我暗示)。如:面对自己的不自信,可以告诉自己“我很棒”“没关系”“我可以”等。
转移注意 重在“转移”,指注意力转向另外一件事情上(一般是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听歌、散步、画画等)。如:考试的前几天比较紧张,可以通过跳舞、散步画画、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合理宣泄 重在“宣泄”,指通过某种合理的方式来宣泄,从而达到释放情绪的目的。如:遇到难过的事情,可以找一个合适的场合大哭一场、大声喊叫或找朋友倾诉、进行适当的运动等。
放松训练 重在“放松”,分为肌肉放松和心理放松(如深呼吸)。如:上台演讲或发言前,感觉比较紧张,可以进行深呼吸、肌肉放松、闭上眼睛想象一些美好的地方或事情等。
例1:在一次比赛中,一位运动员因为紧张导致失误,成绩不佳。运动员小叶目睹这一情况后也很紧张,她不断提醒自己“我一定行”,最终夺得了冠车。小叶夺冠的经历说明( )
A.赛前紧张是正常现象,不必调整自己的心态
B.情绪会相互感染,不要让负面情绪流露出来
C.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可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D.满怀信心就能赢得比赛自信给人勇气
例2:下列调节情绪的方法相匹配的是( )
①小明在紧张时会做几个深呼吸以稳定自己的情绪--放松训练
②小潭考试失利后,找个无人的角落大哭了一场--合理宣泄
③晓楠参加演讲比賽前通过听音乐缓解紧张情绪--转移注意
④小潘心情不好时,会找好朋友倾诉以排解郁闷--改变认知评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法律、道德、纪律之间的关系
类别 区别 联系
产生方式 实施手段 对象和范围
法律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区别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 全体社会成员 ①法律、道德、纪律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②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③校纪校规必须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道德 自然形成、约定俗成 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和教育等 普遍适用
校规校纪 学校制定 批评教育、学生自觉遵守 在校学生
4.法律的特征
法律的特征 示例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3年10月2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保证实施 李某因故意伤害他人,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生活在国内或国外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和生活在我国的外国人)具有普遍约束力 “老虎”(喻指身处基层的腐败官员)“苍蝇”(喻指位居高层的腐败官员)一起打
例1: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下列选项能直接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法院判决李某给付父母赡养费
B.邻居纷纷谴责李某不孝敬父母
C.学校给予旷课学生批评教育
D.小红同学主动给张大爷让座,受到张大爷的表扬
例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以下能够直接体现法律区别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的是( )
A.黄某、李某等人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B.初中生小明因多次违反校规,被学校依据《学生管理办法》给予处分
C.孙某不顾身旁老人的需要抢占地铁上的爱心专座,受到其他乘客的批评
D.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反间谍法
例3:2024年3月,山西省委原副书记商黎光涉嫌受贿,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基作出逮捕决定。这说明了法律的特征( )
A.法律是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C.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
D.法律是最严厉的社会规则
例4:2024年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材料所体现的法律特征是( )
A.法律为我们的行为提供准绳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5.法律的作用(规范作用、保护作用)
法律的作用
规范作用 保护作用
①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②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③法律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例:2024年1月1日起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施行。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 是规范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在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8.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摘录了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部分规定。
从这些规定可以直接看出 ( )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B.法律仅仅对全体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
C.法律对公民和组织起规范、指引作用
D.法律保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合法利益
6.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有哪些
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
专门法律 其他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宪法、民法典、义务教育法等
7.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六道防线
主体 地位 表现
家庭保护 父母、其他监护人和共同生活的其他成年家庭成员 家庭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个阵地,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 ①生病时家长及时带子女就医;②保证子女按时人学;③孩子犯错后,父母进行正确教育
学校保护 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 学校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①开展防灾防震演练;②举办“安全教育日”活动;③加强校园安全设施建设;④开展劳动实践、体育活动;
社会保护 国家、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 是未成年人保护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①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
网络保护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网络生活实施的专门保护。 力图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 ①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②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
政府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政府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承担着主体责任 ①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维护校园周边的治安和交通秩序;②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司法保护 国家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在内的广义上的司法机关) 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①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档案封存;②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③人民法院不得将未成年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注:题中如果涉及“网络”就不看主语了,直接确认这是“网络保护”。这是一个特殊情况。
例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该规定有利于对未成年人进行( )
学校保护 B.社会保护 C.网络保护 D.司法保护
例2:2024年 3 月 15 日,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并联合卫生健康等部门,严控近视防控产品和服务质量。上述举措( )
①是切实维护中小学生健康和权益的需要
②是对未成年人实施学校保护的具体表现
③有利于控制中小学生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④说明教育部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阵地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3:2024年1月14日,全国检察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通报,2023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6万人。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对犯罪较严重的未成年人起诉3.4万人,对情节轻微、认罪悔罪的,附条件不起诉2.8万人。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政府保护 D.司法保护
例4:十四岁的小阳打算妻假期间去家附近的奶茶店打工,奶茶店工作人员查看小阳的身份证后拒绝了他。奶茶店的行为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家庭保护 B.社会保护 C.政府保护 D.司法保护
例5:国务院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将涉及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清晰、明确的界定。该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 B.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C.家庭保护和网络保护 D.政府保护和社会保护
例6:怀化某中学放学后出现了这样一幕:教师在校门口值勤,守护学生安全;交警在校门口值勤,维护交通秩序;小华的爸爸在校门口接她放学并护送回家,以上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依次是( )
学校保护--司法保护--社会保护
B.学校保护--政府保护--家庭保护
C.学校保护--政府保护--社会保护
D.政府保护--社会保护--家庭保护
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侮辱国旗、国歌、国徽或者其他有损国旗、国歌、国徽尊严的行为;
(二)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