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温故知新
判断的类型?
类型 含义 举例
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抗日战争是场正义战争
断定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简单判断 张三和李四是好朋友。
断定事物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小张不但是班长,而且是团支书。
断定对象在几种可能情况下,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判断 面对困难要么迎头而上,要么退缩不前。
断定一个事物情况存在是另一个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 如果明天天气好,我就去爬山。
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复合判断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第二框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目录
01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02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科学精神:理解性质判断的结构和类型。(重点)掌握关系判断的的结构和类型。(难点) 2.公共参与: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简单判断的基本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弄清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对事物作现正确的判断,从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把握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含义和结构,学会区分相关类型。
学习目标
01
03
性质判断的运用原因、含义、结构和类型? (P32-34)
02
阅读教材P32-36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圈画好。
自主学习
关系判断的运用原因、含义、结构和类型?(P34-35)
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 (P34)
04
把握对象的性质和关系的意义? (P36)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01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
(1)运用原因:
(2)含义:
(3)结构: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者“无”(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P32四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所以,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P32四
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真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的。
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
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
(3)结构:
性质判断主要由量项、主项、联项、谓项组成。P33一
*表示断定 的叫作主项。(处于语句主语位置)
*表示断定 的叫作谓项。(处于语句宾语位置)
*表示 的叫作量项。(数量,“所有”、 “一切”表示全部对象,“有些”“有的”表示部分对象,“这个”表示一个对象)
*起着 的作用的叫作联项。(有、是或无、不是)P33一
对象
对象性质
主项被断定范围
联结主项和谓项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
性质判断主要由量项、主项、联项、谓项组成P33一
所有 马 都是 动物。
有些 天鹅 不是 白色的。
指出这些判断的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
高二年级所有的同学都是山东人。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
(1)运用原因:
(2)含义:
(3)结构: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者“无”(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P32四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所以,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P32四
性质判断主要由量项、主项、联项、谓项组成。P33一
P32-34(1)-(4)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
(4)类型:
①依据判断的质,即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P33三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 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这个苹果很甜。 (联项“是”被省略) 1.长期熬夜不是好习惯。
2.教室里无人
(联项“不是”被替代)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
(4)类型:
②依据判断的量,即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P33四
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全称量项:所有、一切、任何、凡是等 可以省略 特称量项:有些、少数、大部分等 不可以被省略 单称量项:这个、那个等一般不需要量项
一切商品都是有价值的。 所有的草原都很美。 有些同学是我的邻居。 少数大学生是党员。 这道题是错的。
李白是诗人。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某类事物的一个)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
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
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 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此翁请客失败是因为他使用性质判断时误用了量项。此翁使用的两个判断:“该来的没来”和“不该走的走了”,都省略了全称量项“所有”,即“所有该来的没来”和“所有不该走的走了”,此翁应该将“所有”换成“有的”,即“有的该来的没来”和“有的不该走的走了”。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反映事物的性质判断也应该是“质”与“量”的统一。
六种性质判断的逻辑结构图示:P34相关链接
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
所有
有些
有些
商品
真理
中学生
中学生
许海峰
这个人

不是

不是

不是
有价值的
一成不变的
共青团员
球迷
运动员
小学生
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③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性质判断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P34一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
(4)类型:
P32-34(1)-(4)
①依据判断的质,即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P33三
②依据判断的量,即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特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如果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这样的判断称为单称判断。P33四
③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性质判断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P34一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2、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
①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②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③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P34二①-③
例如:是一名党员。(缺 );所有的人都认同。(缺 )
可以缺量项和联项 例:人都会死。
注意
主项
谓项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
(2)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
(3) 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主项和谓项搭配不当,中学生表示人,重要阶段表示时间。
联项使用不当,“不是”表示概念之间不相容关系的联项,“仙人掌”与“植物”两个概念是种属关系
量词“有些”使用不当,应改为“所有”
2、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02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3、关系判断:
(1)运用原因:
(2)含义:
(3)结构:
①事物除了有某些性质外,还与其他事物有多种关系。
②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P34三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P34三
6大于5 ( 关系) 小刘和小张是同学 ( 关系)
大于
同学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3、关系判断:
(3)结构:
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三部分组成。P35一
*表示 的叫作关系者项;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称为第一关系者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三关系者项……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表示 的叫作关系项;
*表示 的叫作量项;
关系承担者
关系者之间关系
关系者项范围
有的 被告 反控 某些 原告。
这个判断断定了

之间有
“有的被告”
“某些原告”
“反控”关系。
量项
第一关系者项
关系项
量项
第二关系者项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3、关系判断:
(1)运用原因:
(2)含义:
(3)结构:
(4)类型:
①事物除了有某些性质外,还与其他事物有多种关系。
②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P34三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P34三
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三部分组成。P35一
P34-35(1)-(4)
依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 和
。P35相关链接
对称性关系
传递性关系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3、关系判断:
(4)类型:
对称性关系 公式 举例 常见对称关系
(反过来成立) 甲与乙是同学 1小时=60分 同学、同事或朋友关系、距离关系、相同或相等关系等
(反过来不成立) 甲比乙大三岁 地球大于月球 大于或小于关系、多于或少于关系等
(反过来可能不成立) 甲认识乙 张三佩服李四 认识、尊重、喜欢、信任等
(1)对称性关系
--两项对象间的关系
a
b
a
b
可能
a
b
x
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对称关系
反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3、关系判断:
假设以下关系成立:
1.小明和小华是同学。
2.小明比小华岁数大。
3.小明信任小华。
小华和小明是同学。
小华比小明岁数大。
小华信任小明。
成立—对称关系
不成立—反对称关系
不一定成立—非对称关系
将上述三个判断中双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是否还能成立?属于什么关系?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3、关系判断:
(2)传递性关系
--三项及以上对象间的关系
传递性关系 公式 举例 常见传递关系
(成立) 甲的岁数比乙大,乙的岁数比丙大,因而,甲的岁数比丙大。 比…长(大、小、多、少、重、轻)、相等、平行、包含等
(不成立) 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但甲不是丙的父亲。 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儿子、孙子等
(不一定成立) 甲是乙的同学,乙是丙的同学,但是甲不一定是丙的同学。 喜欢、赞同、信任、朋友、同事、同学
a
b
c
也有某关系
有某
关系
有某
关系
a
b
有某
关系
有某
关系
c
x
a
b
有某
关系
有某
关系
c
可能
传递关系
反传递关系
非传递关系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3、关系判断:
(4)类型:
对称关系
非传递关系
反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
反传递关系
甲比乙长得高,乙比丙长得高
甲是乙的爷爷,乙是丙的爷爷
甲信任乙,乙信任丙
一天等于二十四小时
小王喜欢小李
张三比李四高。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4、把握对象的性质和关系的意义:
P36一①-②


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小结
正确
运用
简单
判断
正确运用
性质判断
正确运用
关系判断
运用原因
含义
结构
类型
要求
运用原因
含义
结构
类型
把握对象的性质和关系的意义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科学精神:理解性质判断的结构和类型。(重点)掌握关系判断的的结构和类型。(难点) 2.公共参与: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简单判断的基本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弄清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对事物作现正确的判断,从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把握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含义和结构,学会区分相关类型。
学习目标
1、“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下列对这一判断分析正确的是( )
A.缺少主项和谓项,判断不完整
B.没有准确地使用量项
C.是一个关系判断
D.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
课堂练习
D
中学生表示人,重要阶段表示时间。
2、下列关系判断中属于非对称关系的有( )
①小明与小华是同学
②小明比小华大两岁
③小明信任小华
④小明借小华10元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D
对称关系
反对称关系
3、甲大乙三岁,乙大丙三岁。在这个关系判断中,甲、乙、丙之间的关系是( )
A.传递关系
B.反传递关系
C.非传递关系
D.反对称关系
课堂练习
B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