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影响。2.认识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辩证认识“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3.通过史料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是人类不同文明之间交往的载体,培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学习重难点】重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区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和影响;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难点: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预习新知】美洲物种的外传1.美洲物种外传的原因及特点⑴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把美洲物种带到旧大陆。⑵特点:先传播到南欧,再到全欧洲及亚非各地;由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到食用大量栽培。2.美洲物种在欧洲和中国的传播物种 在欧洲传播 在中国传播玉米 16-17世纪,南欧→欧洲各国广泛种植,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明朝时分别通过西北、西南、东南沿海传入,并推广种植; 清朝前期得到大规模推广; 鸦片战争前已遍布全国。马铃薯 16世纪末,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 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欧洲农艺家改良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明朝万历年间引入;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食用栽培。辣椒 15世纪末,→西班牙→欧洲各国。 明朝传入,称为“番椒”。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欧亚作物的传入:⑴物种: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庶等⑵结果:小麦与水稻成为美洲第一、二大农作物。2.欧洲畜禽的传入⑴物种:牛、驴、马、猪、羊、鸡⑵意义: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⑴增加粮食总产量:高产作物推广,提高各地抗饥荒能力,促进人口增长。⑵改变食物结构:物种交流,改变各地食物结构,丰富人们的食物种类。⑶促进畜牧业发展:高产作物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肉蛋奶食品。2.推动各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⑴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⑵中国:高产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更多粮食投入市场出售。3.对各地生态环境的影响⑴美洲:马、牛、羊等食草动物繁殖,扩大种植,地表植被遭到破坏。⑶中国:新作物引进,荒山、丘陵、沙地等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深化探究】主题一 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一 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学名 别名(部分) 原产地 传入途径玉米 番麦 御麦 美洲 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甘薯 番薯 金薯 美洲 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马铃薯 洋番薯 荷兰薯 土豆 美洲 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再从台湾传入中国大陆——摘编自《中国文化与外来作物》二 《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维基百科·番薯》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吕宋携带甘薯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 史料一介绍了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从中可以归纳出它们传入中国的特点。如从三种粮食作物的原产地可总结特点是:传入的物种原产于美洲。史料二通过三则文献介绍了甘薯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史料一,概括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它们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史料二,分析当时甘薯大规模引入对中国所产生的作用。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版参考:(1)特点:传入的物种原产于美洲;名称中大多带“番”字;主要是从海路传入中国大陆。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或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2)有利于解决粮食饥荒问题;延长了中国人的寿命;促进了人口增长;扩大了土地的开垦利用。 深化对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理解(1)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使美洲作物传到中国;美洲作物适应性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2)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增加了粮食产量,有利于解决饥荒问题;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发展;人口大量增加;扩大了土地的开垦利用,生态环境遭破坏;生态破坏和人口膨胀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巩固训练】1.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美洲独有的物种先后传入中国,除番茄、辣椒之外,还有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刺激了当时中国( )A.生产工具迅速革新 B.农产品商品化发展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朝贡体制的终结2.《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都是由史前时期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驯化出来的。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中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 )A.地理大发现开启了物种间的交流 B.1500年以来,动植物的迁移趋缓C.近代以来,全球生态平衡被打破 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物种的交流3.据《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记载,“1762年英国一位农业雇工家庭的饮食开支包括:面包、面粉、燕麦片、马铃薯、蔬菜、蚕豆、豌豆、水果、牛奶、牛油、奶酪、肉、啤酒、舶来品、醋、香料”等。该饮食开支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趋完善 B.人民大众消费水平普遍提高C.家庭饮食结构营养摄入均衡 D.工业化食品改变了生活习惯4.有学者说,15世纪欧洲大航海的主要成就,一是“发现了新航路”,二是“发现了新大陆”。这两个“发现”( )A.都导致了政治革命的发生 B.都体现了对欧亚贸易的垄断C.都结束了欧亚的隔绝状态 D.都加速了商业革命的形成5.美国历史学教授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中讲道:“欧洲人发现南北美洲并来此定居时,带到新大陆来的禽畜和作物及偷偷溜上船的老鼠、不小心带来的杂草种子,所有这些组成一个生物旅行箱,这个旅行箱由原产于欧洲的和来自亚非的一些物种组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①促进了不同大陆间的物种交流②推动了各大陆的城市化进程③给美洲人民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④促进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6.以下物种属于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育的是( )①玉米②番茄③西瓜④辣椒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记载了凤梨、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A.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B.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C.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 D.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8.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半岛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迅速崛起。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地位 B.使欧洲的物价大幅下降C.使西欧国家完成社会转型 D.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9.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马铃薯。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了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这说明( )A.新物种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B.新物种的传播是曲折的C.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很严格 D.当时欧洲阶级矛盾尖锐10.欧洲商人把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到世界其他地区,小麦、水稻等作物又随着欧洲移民逐渐进人美洲。这一现象开始于( )A.丝绸之路开通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新航路的开辟 D.垄断组织的出现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有效缓解了粮食问题,促使当时人们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各种经济作物,从而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故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中国没有明显的生产工具革新,故A项错误;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是由于欧洲人大量用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与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朝贡体制,故D项错误。2.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1500年以前,世界各地就有物种交流,只是非常缓慢,故A项错误;1500年以来,世界物种的交流速度加快,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全球生态平衡被打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物种的交流,故D项正确。3.答案:A解析:1762年英国基本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这一时期农业雇工家庭饮食种类较为丰富,而且出现了马铃薯、舶来品、香料等非英国出产的食物,说明当时世界市场日趋完善,A正确;B中的“普遍提高”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未列举饮食结构摄入比例,无法证实当时营养摄入均衡,排除C;工业化食品在饮食种类中占比较低,排除D。4.答案:D解析:A项不符合两个“发现”,排除;“发现了新大陆”指发现了美洲大陆,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线,B、C两项不符合“发现了新大陆”,排除;两个“发现”都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都加速了商业革命的形成,故D项正确。5.答案:C解析:材料叙述的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不同大陆间物种的交流,由“偷偷溜上船的老鼠”“杂草种子”可以看出美洲人民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但是看不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资本原始积累的相关信息,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C项。6.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番茄和辣椒原产于美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发现美洲,将原产于美洲的作物传遍世界,因此①②④正确;西瓜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③错误。故选B项。7.答案:B解析:凤梨、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原本产于美洲,而在17世纪欧洲的书中出现,说明洲际间的物种进行了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贸易中心的转移,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对美洲社会的破坏,C项错误;材料仅仅说到新航路开辟引发的洲际间物种的交流,没有涉及欧洲资本原始积累,D项错误。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意大利半岛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迅速崛起”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这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商业革命的表现,D项正确。9.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教会禁止食用新食物,而饥饿的穷人迫于生计打破禁忌,使新食物迅速普及,可知新物种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B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美洲和欧洲实现了物种的交流,C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汉代,当时尚未发现美洲,排除A项;罗马帝国的扩张主要在欧亚非地区,与美洲无关,排除B项;垄断组织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中“开始”限定不符,排除D项。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