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劳动工具的改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劳作方式的变化。
2.知道生产力使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原理。
3.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古代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难点: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预习新知】
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的演变
(1)主要材质: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演变历程:
①原始社会:木、石、骨、蚌制作的生产工具
②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打制石器)
③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磨制石器)
④青铜时代: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非和北非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但青铜铸造农具数量有限。
⑤铁器时代:公元前15-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中国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知识提升1: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有何演变?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知识提升2:曲辕犁的出现有何影响?
①有利于小农分散生产 ②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③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灌溉工具的演变
(1)演变历程:
①原始社会后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②奴隶社会后期:古埃及,古中国,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③东汉末年:翻车 ④三国时期:马钧革新翻车
⑤唐朝:筒车 ⑥宋朝:高转筒车
⑦明清:风力水车
(2)发展趋势: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 ②动力:人力到自然力 ③劳动效率逐渐提高。
知识提升3: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1)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改变了传统的劳作方式,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3)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3、畜牧工具的演变: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的演变
(1)古代中国:纺织工艺水平较高。
①3万年前,山顶洞人用骨针缝制兽皮。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的工具
③汉朝使用纺车纺纱,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布。
④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
(2)古代西方: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陶瓷工具的演变
(1)概况:陶瓷业是古代重要手工业之一,使用的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
(2)发展过程:
①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制造陶器,用手工控制形状。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制坯,能制成圆形坯件,而且通过调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厚薄。
③南朝时,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的匣钵中。
④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器物底部放置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
3、冶炼工具的演变
(1)锻打:①用途: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
②工具:用来融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金属的锉等
(2)铸造:
①用途: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
②工具:A.坩埚:融化金属原料
B.范:使液态金属成型,在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
知识提升4: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的条件有哪些?水排发明有何作用?
(1)条件:①汉代南阳冶铁业发达 ②工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作用:①解放了人力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 ③推动了冶铁业的发展
劳作方式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古代劳作方式的演变
(一)农业家庭式劳作
1、原因: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3、代表:①中国:战国时期,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②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知识提升5: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积极:①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 ②为国家提供了税源 ③减少人员流动,有利于社会稳定
(2)消极:①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保守性)
②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转型。
(二)农业庄园式劳作
1、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2、表现:①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庄园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
(三)手工业家庭式与作坊式劳作
(1)概况:包括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2)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深化探究】
探究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材料一 这里(半坡遗址)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还有骨器、陶器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比较精致合用,石斧用来砍伐,石铲用来掘土,石刀用来收割谷物,这里的农业已经处于“石器锄耕”阶段。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思考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的石器属于打制石器还是磨制石器 证据是什么
(1)判断:磨制石器。(2)证据:因为材料中提到这些石器“比较精致合用”,还用于砍伐、掘土、收割等,可以判断石器较为锋利,符合磨制石器的特征。
材料二 商人已有铸造青铜(铜锡合金)器的工艺,铸造工场的遗物曾在殷墟找得,有可容铜液十二三公斤的陶制炼锅,有铜制的型范,有铜矿石,有炼渣。商人的兵器及工具大部分已用铜制,但也有一部分仍用石或骨角制。殷墟遗物中有铜制的戈头、矛头、瞿、箭镞、锛、小刀、针;石制的矛头、枪头、箭镞、刀、斧、粟凿;牛角或鹿角制的矛头、箭镞和骨锥。
——张荫麟《中国史纲》
思考2:材料二表明商人的青铜器主要用途是什么?为何没有铜制的农具?
(1)用途:制造兵器。(2)原因: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故很少用来制造农具。
材料三 《后汉书》记载,汉灵帝时,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三国时,巧工马钧又制造翻车,据记载,当时洛阳“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思考3:通过材料三分析,翻车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用途:用于道路洒水和灌溉浇园。
材料四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思考4:根据材料四及图1、图2,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
变化:(1)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不断进步;(2)犁的改进更适合不同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实际需要。
材料五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期已被铁搭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思考5:根据材料五,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出现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1)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
(2)原因: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力资源充足且成本低;②使用牛耕成本较高。
(3)影响:①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②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考6:概述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历程。
(1)石制工具:旧石器时代石制工具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工序复杂。
(2)青铜农具:青铜农具数量有限,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3)铁制农具: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4)灌溉工具: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后来灌溉工具不断改进,如中国东汉末期出现翻车、唐朝出现筒车等。
(5)畜牧业工具:畜牧行业有其自身的工具设施,如圈厩、马槽等,有的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作用。
【巩固训练】
1.“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唐朝陈廷章的《水轮赋》描述的是( )
A.翻车 B.筒车 C.水排 D.风力水车
2.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作《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下田戽(hù,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下列选项与诗中内容相匹配的是( )
A.翻车 B.筒车 C.耧车 D.风力水车
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但“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据此可以推断出,该地区( )
A.农民生活与市场关系密切 B.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
C.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缺乏精耕细作的技术
4.“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
A.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B.文人精通纺织技术
C.纺织业生产效率高 D.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5.《耕织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所推崇和嘉许。下图为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材料提供的信息表明( )
A.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 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
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D.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
6.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水利的工具发展密切相关,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D.能够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7.唐代劳动人民对耕作工具进行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之后最先进的工具,它是( )
A.直辕犁 B.二牛抬杠 C.曲辕犁 D.郑国渠
8.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记载,东汉政府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57处,其分布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
冶铁工业区 山东 河南、江苏、河北 四川 山西、陕西 云南、甘肃 其他
铁官数目 12处 各7处 6处 各5处 各2处 4处
A.手工业技术进一步发展 B.冶铁业分布呈现出均衡性特征
C.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D.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手工业布局
9.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
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
10.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部分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新疆北部。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说明是为农业服务的以水流为动力的农业灌溉工具,符合描述的是唐代出现的简车,故选B项;翻车是用脚踏或手摇作动力,排除A项;东汉的水排是以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排除C项;风力水车是明清时期的灌溉工具,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下田戽(hù,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可知,材料中描写的是灌溉工具,从材料中“丁男长在踏车头”可知,此工具的动力是人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翻车的动力是人力,筒车的动力是水流,耧车是播种工具,风力水车的动力是风力。综上分析可知,翻车符合题意,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明代昆山县农家妇女与男子一样,从事传统的农业耕作和手工纺织,可以推断出该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农民生活与市场关系密切,A项错误;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缺乏精耕细作的技术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定经齿”“筘齿”都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反映了古代中国纺织技术的水平,也折射出手工业生产的精益求精,故选A项;文人不一定精通纺织技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意在强调古代中国纺织技术水平高,而非生产效率高,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私营纺织业、家庭纺织业大量存在,且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5.答案:B
解析: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清朝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而仍然在使用牛耕,这充分说明古代中国的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故B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图1、图2分别是灌溉工具桔槔、筒车。二者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利用人力,后者利用水力,把人力解放出来,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唐代在农具改进方面最主要的成就是出现了曲辕犁,使得耕犁形式基本固定,C项正确;A、B两项均不是唐代首创的,排除;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的灌溉工程,不属于农业工具,也不是唐代修建,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通过观察表中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铁官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明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手工业布局,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手工业技术的发展,A项错误;材料中的数据反映的是冶铁业分布的不均衡而非均衡性,B项错误;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与北方铁官的数量远多于南方地区不符,C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可知,材料揭示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的家庭手工业走向市场,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排除A项;C项理解明显具有片面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属于无关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
10.答案:D
解析:当时的黄河流域是主要的农耕区和经济重心所在,因此铁器在黄河流域的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铁器的少数分布区域,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器分布,且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材料仅表明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且无法证实铁器为当地冶炼生产,因此无法印证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故C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