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2、充分认识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2.难点:全面认识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预习新知】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一、生产力的发展——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一)机器发生产和工厂制度的产生条件
1、生产专业化的实现:工业革命前,手工工场从分散→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2、工厂的出现: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二)工厂制度的特征与影响
1、工厂制度特征:
(1)大规模、集中劳动、机器生产 (2)工人倒班制
(3)严格管理,强化纪律意识 (4)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
(5)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6)分工明确
2、工厂制度的影响:
(1)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2)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阶级对立严重。
(三)工厂制度引入中国
(1)产生: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2)发展: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知识提升1:区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民族工业?
(1)不同:
①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的企业;目的是“自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经费政府调拨,产品由政府分配)
②民营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带有浓厚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目的是“求富”,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产品满足军事工业需要后进入市场)
③民族工业: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大生纱厂、天津永利碱厂(产品完全进入市场;目的是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2)相同:都采用机器生产;都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等。
(3)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从客观角度来说,促进了中国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生活大变化——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应对: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二)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
2、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三)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1、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2、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来,开阔了眼界。
(四)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2、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五)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 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19世纪,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与财政推行初等教育;
20世纪,中国推行“癸卯学制”(1904年)以来出现了大量中、小学堂
(六)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1、问题: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社会矛盾尖锐。
2、解决: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知识提升2:全面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上升
③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成为社会发展主导力量
④工业城市兴起,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⑤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
⑥带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⑦教育普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高
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
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2)消极影响:贫富分化的差距扩大;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
【深化探究】
【探究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工厂制度有哪些特点?
材料一:1866年,他(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织布大行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三千人。棉花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棉花弹过六七遍,则白如雪,柔于绵矣;又以轮纺,而精如丝,细于发矣。染处各色俱备,入浸少时,即鲜明成色织机万张,刻不停梭,亦神速哉! ——《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
材料二:……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提示:
   特点:①生产资料集中使用。②雇佣工人集中劳动。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④分工细致协作高效。⑤使用机器流水生产。⑥生产社会化程度高。
      ⑦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2.特点
根据教材p24-25,提取信息,工厂生产的特点。
①时间: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②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
③生产:流水线(协同劳作、工厂主监管)。
④原料: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探究二】手工工场与工厂制度的区别
3.影响
  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剧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4.扩展——工厂制度引进中国
(1)表现:
①官方——洋务企业: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②民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世纪末,张謇、范旭东等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开办工厂
(2)意义: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探究三】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经济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上: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求民主、共和、独立之路。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中国迈向近代化。
过渡: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1859年
【巩固训练】
1.如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2.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3.“日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人数众多的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C.致使贫富矛盾激化 D.推动了垄断组织产生
4.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钢铁。石油、铁路、汽车、采煤、制糖、火柴、烟草等各个部门,都先后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托拉斯。1910年,托拉斯在美国一些工业部门的生产中所占比重是:纺织工业为50%,玻璃制造业为54%.棉布印染业为60%,食品制造业为60%,酿酒业为72%,金属工业(不包括钢铁)为77%,化学工业为81%,钢铁工业为84%.这则材料说明美国( )
A.钢铁工业竞争最为激烈 B.许多行业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C.纺织工业规模保持稳定 D.托拉斯是垄断组织的唯一形式
5.1801—1850年,英国住房压力巨大。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 )
A.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B.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
C.加速建设福利国家 D.阶级对立的日渐加剧
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7.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下表是其代表作《教育论》中的课程设置方案。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人类活动 课程
直接保全自己 生理学、卫生学
间接保全自己 逻辑学、力学、数学、化学
抚养与教育子女 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培养公民 历史
娱乐休闲 美术、音乐
A.日益工业化的社会需要 B.学校教育体系的成熟
C.资产阶级利益的需求 D.自然科学体系的完善
8.工业革命以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职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还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但到1850年时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
A.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B.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促进了男女平等实现 D.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9.19世纪中期,英国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打破了两性分工的绝对界限,缓解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差异。妇女们多了工友、同事、上司等社会角色,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极大改变了女性的生活 B.使得传统家庭日益稳固
C.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10.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
A.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 B.珍妮纺纱机出现
C.机器生产从纺织扩展到采煤、冶金 D.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18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纺织领域,所以对棉花的需求量很大,而且出现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故正确答案为C。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说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0年的英国。根据材料内容,英国启用商业铁路后,对全国时间的统一有了迫切需求,促使英国立法规定全国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人们不能再和过去一样以日升日落周期为参照生活,而“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B项正确;工业革命确实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但是材料重在说明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排除A项;C项没有涉及“工业革命”“技术发展”等引发因素,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C项;材料重点在于统一时间有利于人们搭乘火车、发展商业、方便生活,不体现是否有利于“国家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可知,工业革命促进社会阶层日益分化成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改变,故选B;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垄断组织,排除D。
4.答案:B
解析:A.材料明显反映的是当时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垄断组织,并不能特别反映出钢铁工业竞争最为激烈;B.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当时的美国在很多行业出现了托拉斯,反映出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选项是正确的表述;C.材料并不能反映出纺织工业规模保持稳定;D.托拉斯只是垄断组织的形式之一。故选:B。
5.答案:答案:B
解析:题干提及工业革命期间,“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以应对工业化带来城市化带来的住房紧张问题,故选B项;政府大力干预经济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题干中“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可知是商品房,不是福利用房,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无意发现”与材料中“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故A项错误;“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与材料中“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相符,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材料中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而材料中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英国”“直接保全自己……获取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抚养子女……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娱乐休闲”可知,体现了工业文明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故选A项;材料不能反映英国当时教育体系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根据材料“直接保全自己……获取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等可知,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需求,排除C项;材料“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文学、艺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题干主要通过对比的方式,将女性在工业革命之前和工业革命兴起之后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即工业革命之前,“女性鲜有在外谋职者”,在工业革命之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由1800年的5%增长到1850年的10%,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工业革命使得家庭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变化:女性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很少到逐渐增加,故选D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女性就业比例的变化情况,不涉及城市化问题,排除A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工业革命前后,女性就业情况的变化,这不是人口流动的体现,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了女性就业的变化:由“鲜有在外谋职者”到1800年的“占女性总人口的5%”再到1850年的“增长至10%”不能据此过渡推论为男女平等的实现,排除C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贡献以及其在社会关系网中扮演的新角色,说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女性的生活,使得其走出家庭,进入社会,A正确;
工业革命提高了女性的家庭地位,冲击着传统家庭结构,排除B;
C与问题无关,排除;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故选:A。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故B项正确;“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是英国工业革命结束的标志,故A项错误“机器生产从纺织扩展到采煤、冶金”属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不是工业革命的开始,故C项错误;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不是工业革命的开始,故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