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居民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人类居住形式的变化;集镇的成因及对市场繁荣的作用;城市的多种功能;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及成因。
难点:城市的多种功能;世界各地民居的不同特点。
【预习新知】
村落的产生
居住形式的演变: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
村落
含义: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
产生前提:农业定居地的出现。
原始村落分布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此外还分布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
构成:住宅、仓禀、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影响: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集镇的出现
集镇的产生
(1)前提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发展。
(2)雏形的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3)集镇的形成
①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②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集镇形成。
集镇的发展
两宋: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的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其吸引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城市的产生
城市的产生
城市的概念: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早期城市
(1)两河流域的城市: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2)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3.中国古代的城市
(1)构成: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
(2)发展
①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等都有规定;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4.西方古代的城市
(1)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①古希腊的城市: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的城市:其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2)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世界各地的民居
1.世界各地民居特点不同的原因
(1)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3)与当地文化习俗相关
2.早期文明地区的民居
两河流域的民居 古代埃及的民居
地理环境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干燥少雨,气候干热
建筑材料 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木材等 泥,木材和椰子叶等
基本结构 前庭、前室与主室 庭院、柱廊等
中国古代的民居
远古时期的民居
①两大类型:巢居和穴居。人们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
②发展: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先秦以来的民居
①特点: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②结构: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明清的民居
①结构: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古希腊罗马的民居
(1)结构:中庭、凹室、正屋等
①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②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
③古罗马后期的建筑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更多的房间和列柱庭院。
(2)古罗马建筑的主要材料和主要特征
①主要材料:木、石、砖,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②主要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3)古罗马建筑的发展
①集体住宅:3世纪,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结合面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
②复合式公寓: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许多复合式公寓,对后世影响
美洲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印第安人,在一块地方耕作两三年后便会迁徙到别处他们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深化探究】
探究一: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与规划思想
(1)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城市,特别是都城多呈方正规则形状,中轴线对称,宫殿居中,道路系统呈规整的方格网状,府城、州、县城一般也按此规则布局。
②中国古代城市主要作为各级封建政权的统治据点而存在,城市是层层政权控制下的政治中心,是封建统治的强大堡垒,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2)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
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现出“天人合的自然哲学观,“天圆地方”的人地观,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等。
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
探究二: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与规划思想
(1)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
①西方古代城市一般以教堂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意义的教堂广场为中心,街道呈放射状分布,城市轮廓比交自由。
②西方古代城市往往是经济中心,以商人为主的市民是城市较的主人,封建政治的力量比较薄弱。
(2)西方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
①中世纪时天主教势力较大,西方古代城市规划凸显了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天主教的核心地位淡化,西方古代城市规划中公共活动场所出现。②西方古代城市规划体现了西方重视商业的发展,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
【巩固训练】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集镇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隋唐五代时期,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B.北宋时期出现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C.有些镇发展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D.宋元时期出现专业分工的集镇
2.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3.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补充。直到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实际需要 B.非首都功能疏散承载作用强化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4.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
A.农业经济相对更加发达 B.战乱导致经济衰落
C.盐铁官营阻碍城市发展进程 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5.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
A.利于邻里和睦 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 D.深受宗法影响
6.“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以下解读准确的是( )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的建筑
7.中夏、商时期,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对称分布,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8.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
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9.古代雅典的城市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唯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雅典城市设计( )
A.理念促使其民主政治产生 B.导致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
C.与雅典人的行为观念形成互动 D.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10.《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
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专业分工的集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均是关于中国古代集镇的正确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2.答案:B
解析:由材料“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可知,集市中既有文化娱乐活动,也有商业交易,说明当时武城县文化和商业活动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当时武城县集市贸易的繁荣,并非强调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不仅体现文化生活,还体现了商业活动繁荣,C项说法不全面,故排除;材料只是强调了武城县集市繁荣的情况,并未涉及乡村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可知,从东西平衡到南北平衡,体现了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C项正确;辽阔疆域有效管理得益于有力的地方控制,排除A项;两京制体现陪都补充都城职能,而非疏散都城职能,排除B项;大运河修建于隋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以后的城市和商业发展,受政治和社会等因素影响,特别是汉代实行盐铁官营等抑商政策的打击,逐渐缓慢甚至停滞,C项正确;汉代农业经济相对发达不是政治和社会因素,也不会使商业化和城市化“窒息”,A项错误;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战乱导致经济衰落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休养生息政策不是汉代商业和城市发展受挫的原因,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了宗法思想,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人营造官室即民居是为了解决居住在山洞中“润湿伤民”的问题,说明中国古代的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A项错误;“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决定民居建筑的是经济发展,而不是村落的兴衰,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夏、商时期都城的布局都有一定的规定,说明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D项符合题意;夏、商时期经济已经得到了发展,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A项错误;夏、商时期还没有皇帝,B项错误;古代都城模式当时仍在变化,尚未定型,C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可知,农业的发展对集镇的兴起有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可知,农业的现状对集镇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在集镇发展中的作用,故排除A项;集镇与集镇之间的关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9.答案:C
解析:由“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可知,民主政治影响了城市的布局,同时城市的这种布局也利于民主政治的实施,二者形成互动效应,C项正确;A、D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公之城盖方九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可知,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是可信的,其可以影响历史研究,故B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东周王城是九里之城,并未体现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和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故排除A、C两项;“最佳途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