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唯物史观。
2.整理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并概括原因。
3.归纳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应对方案。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外城市化的演进;城市化带来的人民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难点:中国古代的城市化进程;近代城市化带来的社会。
【预习新知】
城市化的演进
1.原因: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表现:
(1)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范围扩大;
(2)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上升;
(3)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影响:
(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2)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4.历程
(1)欧美国家
①第一阶段: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②第二阶段: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中国
①近代: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开启。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
②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居住条件的改善
1、原因:城市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革新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2、表现:
(1)电梯:19世纪50年代,电梯发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2)钢筋混凝土技术: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
(3)供暖和制冷: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的快速普及。
(4)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
①社区服务: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也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等各个方面
②生活服务:A、消费购物: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
B、文化娱乐: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等数量越来越多
基础设施的发展
1.主要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表现:
(1)西方: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①排水: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
②照明: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③通信:电报、电话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④交通: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约等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等得到普及。
(2)中国
①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如上海。但是,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烟囱将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现了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2)水污染:由于工厂往往沿河而建,又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2.贫富矛盾加剧
(1)原因: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2)表现: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住房拥挤昏暗,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3.交通拥堵
(1)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为解决远距离出行的交通问题,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
(2)表现: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
【深化探究】
探究一: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四个阶段
1.阶段一: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
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形成人口高度集聚。
2.阶段二:郊区城市化阶段
郊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工业、零售业等外迁。
3.阶段三:逆城市化阶段
(1)在郊区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同时,城市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人口出现净减少。
(2)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建立在城乡差别趋于消失,城乡逐渐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
4.阶段四:再城市化阶段
中心城区经济复兴,人口重新实现内迁,市中心人口重新回升。
探究二: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动力与影响
1.城市化的动力
(1)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
(2)蒸汽机和电力的使用解决了工业城市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3)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
2.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的聚集地,相对集中的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社影响力,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
(2)城市是工业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聚集在城市的企业相互交流,人员自由流动,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3)城市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不断发展,成为各国或各地的文化中心。
(4)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
【巩固训练】
1.1964年至1980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下表为这一时期我国部分区域城市分布变化表。这反映了( )。
年份 东部 中部 西部
设市城市数 占全国比重 设市城市数 占全国比重 设市城市数 占全国比重
1964年 68 40.7% 68 40.7 31 18.6
1980年 78 35.0% 100 44.8% 45 20.2%
A.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发展
B.国家意志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
C.“八字方针”得到贯彻执行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显著
2.二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直接原因是( )。
A.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B.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C.利润丰厚与企业盲目扩张 D.人口逐步向城市郊区聚集
3.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打开,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 )。
A.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 B.城市环境的改善
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 D.租界开放的差异
4.1890年,美国平均每套住房居住5.45人,纽约高达18.52人。1900年,纽约近400万人中有150万人住在贫民窟。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B.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C.工业化发展阻碍城市化 D.社会贫富差距较大
5.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6.1900—193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加速,城乡之间移居基本上自由。1938年中国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总人口是2730万,占5亿人口的5%—6%。由于城市化可以将一个大分工网络内所需的交易集中在一点进行,因而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这一现象说明( )
A.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B.中国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
C.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D.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推力
7.下图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1949—1960年城市化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
B.1960—1978年因政府政策出现逆城市化
C.1978年至今我国已经完成城市化
D.1949年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迅速
8.下表呈现了中国近代后期城市化发展的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 )
统计时间 城市化率 文献依据
民国初年 21%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1941年
20世纪30年代 28% 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1946年
1949年 17.4% 罗时凡《中国国情大事典》1993年
A.城市化未引起社会关注 B.缺乏城市化的物质基础
C.民国时期研究结论失实 D.城市化受阻于政治环境
9.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 )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10.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水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1865年一共有51个市政府新建或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供水公司;从1866年到1895年,又有176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水。这表明英国( )
A.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
C.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D.观念更新助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没有体现出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发展,排除A项;由题干材料可知,在这一时期国家对中西部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从而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这反映了国家意志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故选B项;“八字方针”主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得到贯彻执行,没有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从1984年开始的,材料体现不出这一变化特点,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尤其是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因此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购物中心,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也逐渐推广到全世界,故A项正确;B、C两项不属于直接原因,排除;人口向城市郊区的聚集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可知,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故选C项;材料主旨强调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未涉及市民生活质量,排除A项;近代中国城市环境的改善仅为材料的一方面,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未涉及不同地区租界开放的差异,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材料中“纽约高达18.52人”的现象发生,故B项正确,A项错误;工业化会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故C项错误;社会贫富差距较大属于材料中的现象,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西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开始于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影响。材料“城市化可以将一个大分工网络所需的交易集中在一点进行,因此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说明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推力,D项正确。20世纪 30年代,中国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A项错误。由“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总人口是2730万,占5亿人口的5% 6%”可知, 近代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化发展的作用,没有体现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发展,C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从图表可知,1949—1960年我国城市数量呈上涨趋势,但无法得出城市化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结论,排除A项;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困难,1960年中央实施“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因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项正确;我国的城市化尚未完成,排除C项;1978年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率在提高,而1949年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1949年是解放战争关键的一年,此时的战争影响了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表格中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率在提高,表明城市化已经引起相应关注,故A项错误;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为城市化奠定物质基础,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民国前期,民族工商业发展较快,城市化率确有一定提高,故C项说法错误。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城市化是西方列强侵略而被动进行的,缺乏足够的内驱力,并且始终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保留大量的保守因素,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B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据材料可知,当时水质问题引发霍乱,因此政府开办市营自来水公司以解决水质问题,这反映出面临公共卫生事件,英国政府承担起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消费观念,故A项排除;当时正值自由主义盛行时期,故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生产与资本的集中是垄断组织产生的直接原因,这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情况,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