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陆海交通、航空的发展历程,感受现代交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
教学 重点 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 难点 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
【预习新知】
陆海交通的发展
特点:A高速化、便捷化
B由一国发明到各国迅速普及
C中国起步晚,发展快,如今已居于世界前列。
1.汽车的发展
(1)福特T型汽车
时间 1908年
地位 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
影响 汽车的设计越来越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汽车工业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②到2018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4亿辆。
2.高速公路的发展
(1)原因: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
(2)概况
世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高速公路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中国 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18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3)高速公路意义:
①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②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③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④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思考 哪些因素推动了高速公路的诞生?
①社会经济的进步
②汽车工业的发展
③战争的需要
思考 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①起步晚;
②发展快,成就巨大;
③投资主体多元;
④投资形式多样。
(2)意义:
①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②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③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④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⑤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
3.高速铁路的发展
(1)世界:1964年,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后来,许多国家都修建了高铁。
(2)中国
①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②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
③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拓展补充】青藏铁路建成开通的意义
(1)完善中国铁路版图:青藏铁路全线建成,结束了西藏自治区没有铁路的历史。
(2)打破西藏长期封闭状态:青藏铁路的终点不会止于拉萨,它还会以拉萨为枢纽连接西藏各地的网状支线,把西藏和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3)铁路沿线将崛起一批高原新城镇:青藏铁路开通,有望为中国西部两个省区青海、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铁路沿线将会崛起一批新的高原城镇。
(4)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成果
①扩大了铁路对西部地区的覆盖,强化了西部大开发的基础设施。
②对于青藏两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航运业的发展
(1)世界
①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②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③船舶制造技术发展:最大邮轮可搭载乘客和船员约9 000人。
④航运交通的发展: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
(2)中国航运业的变化:1978年前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后逐渐融入市场。
【拓展补充】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特征
(1)动力:由人力、自然力向机械力发展。
(2)技术:由从西方引进到中国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近代化进程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由权贵富绅向平民化、普及化发展。
(5)进程:初期由于受到各种势力的阻挠,发展缓慢,后来进程日益加快。
(6)种类:铁路、公路得到发展,海上和内河航运发展较快,航空事业有所进步。
【拓展补充】中国近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
(1)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发展困难。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便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现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在国家独立、国力强盛的前提下迅速发展。铁路主权等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航空的发展
1.现代航空的发展
时间 概况
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
1914年 美国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线,是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航线
1919年 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20世纪70年代 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空发展
(1)1950年,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开通中苏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
(2)2018年,中国民用航空全年旅客吞吐量12.6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1 674万吨。
思考 中国的民航领导体制在1980年前有何特点?为什么?
(1)特点:
①体制变动频繁;
②军队领导为主,政企合一,半军事化行业;
③军事供给
(2)原因:
①适应战争和国际形势的需要;
②结合中国国情;
③技术水平的要求;
④改革开放新形式。
【拓展补充】20 世纪以来世界航空发展的原因
(1)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航空制造业的资本和生产日益社会化,出现了跨国公司。
(3)两次世界大战为飞机制造业提供了机遇。
(4)受美苏“冷战”的影响,飞机制造业成为美苏冷战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5)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微点拨】航空运输及作用
航空运输是指使用飞机或其他航空器进行运输的一种形式,运送速度快,运输安全准确,是交通运输业的一个新兴与高科技产业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运输需求的变化,运输范围的扩大,航空运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航空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具有较高的直接贡献率。同时,航空运输业推进了工业发展,刺激相应配套经济体系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思考 :新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
①政治上:新中国成立,中国逐渐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府对发展交通运输大力支持;
②经济上: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
③科技上:科技创新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为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特点:发展迅速;规划科学;道路成网;追求速度;注重安全;方式多样……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1.交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
(1)高铁、飞机的速度已分别超过350千米每小时和900千米每小时。整合了交通、仓储、通信、包装等行业的物流业,更快捷和精准地输送物资。
(2)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
3.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现代时间观念增强:严格按照时分、秒进行细分的交通工具时刻表,让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交通拥堵现象出现:工作时间制度的确立以及住宅区与工作区的分离,促使人们在每天近似时段集中乘坐公共交通,导致早晚上下班时间出现成群出行、交通拥堵等现象。
4.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
(1)条件: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们收入的增加。
(2)影响:了解和领略了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名胜古迹,放松了心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拓展: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②加快社会生活节奏,提高民众生活质量;
③加快了社会的信息传递和运转效率;④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2)消极影响:①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②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加重;③进一步引发能源危机。
【深化探究】
探究一: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1.发展趋势
(1)高速化: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它是现代交通运输迫求的重要目标。
(2)专业化:主要指交通运输工具的专业化,不同的货物用不同的运输工具运输,有利于集中装卸和技术改革。
(3)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在船舶方面表现最为明显,如大型和超大型轮船等的出现。
(4)网络化: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
(5)绿色化:是实现交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向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面临的挑战
(1)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亟待提升:
由于缺乏科学性、前瞻性的规划,公共交通普遍面临着服务质量较差、乘车时间长、换乘次数多和候车时间长等问题。
(2)交通运输安全与技术创新任重道远:
新旧业态不断叠加的安全生产风险,以及人为破坏、网络攻击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特别是交通运输的高科技化和高速化,使交通运输安全平添了更大压力。
(3)行业治理现代化迫在眉睫:
面对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其窘迫的现实是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前瞻性政策储备不够,行业监管能力明显不足。
(4)全球交通治理体系亟待改进:
在当今全球化发展大势下,国际交通的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发达国家已普遍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智慧交通建设风生水起。然而,发展中国家不论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还是智慧交通的研究成果和推进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探究二 中国高铁快速发展的意义
1.政治意义
(1)极大地强化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
(2)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经济贡献
(1)缓解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2)拉动了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3)推动了各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3.社会效益
(1)有利于进一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有利于缩小地区差别,实现优势互补。
(3)使全国交通运输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4)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4.文化价值
(1)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
(2)为中国品牌树起了一个样板与标杆。
探究三:城市公共交通的地位和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
(1)地位: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对城市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影响。
(2)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
①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和能源的重要手段,对增强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巩固训练】
1.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联合成立欧亚航空公司(经营沪兰、平粤、包兰、西昆、兰新等航线)的营业收支表。据此可知( )。
年份 营业收入(元) 营业支出(元) 盈亏额(元)
1931年 44202.14 452611.77 -408409.63
1933年 529462.05 953063.48 -423601.43
1935年 1491856.10 2129786.30 -637930.20
1937年 3497206.34 3249407.78 247798.56
A.中德两国关系密切 B.中国航空业发展迅速
C.西北交通得以改善 D.欧亚航空公司连年亏损
2.《民国首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略论》一书中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完善交通法规,健全交通设施,对车辆进行登记检验,形成严密化、程序化的规范体系;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价格标准,确定行车速度,针对交通违法行为实施处罚,形成法制、规范、管控和惩治等管理路径。该举措旨在( )
A.保障交通秩序的规范 B.推动大中城市的发展
C.加强交通安全的立法 D.保障首都的交通安全
3.春运,一开始称“春节客运”,后来简化为“春运”。从1954年起,铁道部就有春运记录,1989年,伴随着民工潮,中国媒体开始大量使用“春运”字眼,从此,一年一度如同潮汐一样的候鸟式大迁徙不断轮回。1997年至2004年,铁路连续五次提速,绿皮火车也逐渐被豪华空调列车所代替。材料主要反映( )。
A.民工潮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
B.民工潮体现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C.民工潮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民工潮出现是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结果
4.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的标志性发明是( )。
A.内燃机 B.蒸汽机 C.发电机 D.计算机
5.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广告宣称:“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利于( )
A.变革制度 B.抵制西方 C.提高效率 D.继承传统
6.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7.1949年1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1951年8月,重工业部提出了“3—5年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业发展方案。提出该发展方案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航空工业是零基础 B.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C.培养航空人才需要时间 D.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基础薄弱
8.下表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年 81491 149229 23042 230.91
1988年 122645 650473 35032 1442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经济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现代交通体系已改造升级 D.航空业正成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
9.下表为1500—I960年不同交通工具运输速度的变化。据此推知( )。
时间 1500—1840年 1850—1930年 1950年 1960年
交通 马车 汽船 螺旋桨 喷气式
工具 帆船 火车 飞机 飞机
速度 16千米/小时 56—104千米/小时 480—640千米/小时 800—1120千米/小时
A.科技逐步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B.科技发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变革
C.科技革命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 D.科学技术与生产逐渐实现了结合
10.2012年12月1日,哈大高铁建成通车。哈大高铁、京哈高铁,犹如一条加速跑道,迅捷地串起东北四大城市,连通关内关外,标志着“东北同城”的崭新生活即将开启。这表明( )。
A.新型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B.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
C.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正逐步形成
D.改革开放以来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1937年经营沪兰、平粤、包兰、西昆、兰新等航线的欧亚航空公司营业额由亏损转为盈利,说明全面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的交通得以改善,C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成立的欧亚航空公司营业额由亏损转为盈利,不能说明中德两国关系密切,A项错误;欧亚航空公司的营业收支变化不能说明整个中国航空业发展迅速,B项错误;欧亚航空公司连年亏损与1937年盈余不符,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交通管理。据题意“完善交通法规” “制定价格标准”“形成法制、规范、管控和惩治等管理路径”可知,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较为全面的措施,规范交通秩序,故A正确; 题意没有体现公共交通管理对大中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故B排除;C只是一个方面的措施,对材料归纳不够全面,故排除;题意重在强调交通规范,而不是保障安全,故D排除。
3.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导致大量农民由农村流向城市,民工潮的出现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反映,故选A项;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而民工潮出现于1989年之后,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为了进一步适应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与民工潮无关,排除C项;民工潮出现于市场经济在中国建立之前,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内燃机的问世,推动了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步入立体交通时代,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5.答案:C
解析:公共汽车的广告认为交通的进步发展,可以“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即有助于提高效率,C项正确;变革制度、抵制西方以及继承传统和广告内容不符,排除A、B、D三项。
6.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中粤汉铁路通线之后,“潭埠势必永远成废”与“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的对比可知,粤汉铁路通车之后,湘潭衰落,而株洲兴盛,说明铁路的修建影响到了城市的衰落与兴盛,故选B项;题干只是述及了湘潭和株洲的衰败与兴盛,不能扩大为铁路的开通改变了经济格局现象,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列强对粤汉铁路的路权控制,排除C项;题干只是提及了湘潭绅商对粤汉铁路不经过湘潭的态度,没有提及其对路权的争夺问题,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联系当时国情。长期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需要一段时间;1951年,我国正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这些决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提出“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业发展方案,B项正确;1950年我国第一家航空公司已成立,A项错误;C项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够全面,排除。
8.答案:A
解析:题干中表格数据显示,1978—1988年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客运量均大幅度提升,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故选A项;当时的交通方式并没有太多变化,排除B项;表格数据不能体现现代交通体系已改造升级,排除C项;根据表格数据不能得出航空业正成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的结论,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00—1960年伴随着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汽船、火车及各式飞机等不同交通工具,其运输速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永、陆、空立体交通时代,大大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交通工具运输速度的变化,没有涉及物质需求和社会变革,A、B两项错误;科学技术与生产的逐渐结合是科技革命发展的趋势之一,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高铁的运营串起东北四大城市,促进了“东北同城”的开启,这表明地区间联系在不断加强,故选D项;材料显示了东北四城的联系加强,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