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危害,归纳人类早期防治疫病的经验,体会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提升民族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3.梳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辩证看待中西医价值。
【学习重难点】
重点:疫病的危害和古代疫病防治的智慧;中医药在保障古人身体健康中所发挥的作用;西医的传入对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作用。
难点:中医理论的推陈出新和走向世界;西医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作用。
【预习新知】
历史上的疫病
1.概念: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表现:
(1)古代疫病:
①天花:古埃及、古代中国等都出现过天花肆虐的现象。
②鼠疫: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爆发严重的鼠疫;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14世纪时,欧洲鼠疫(黑死病)大流行;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
(2)近代疫病:
①黄热病:17世纪在墨西哥暴发,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②斑疹伤寒:20世纪早期,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
③西班牙流感:1918-1919年全球大暴发,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
3.影响: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1)黑死病导致欧洲人口大量死亡,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发生严重饥荒。
(2)古代雅典暴发的鼠疫使雅典政治走向明显转变。
(3)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4)中国明朝末年的鼠疫给明末历史带来影响。
(5)近代以来的疫病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4.疫病的防治
(1)古代的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
①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
A.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做重要工程;
B.中国: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
②疫病防治方法及救治机构
A.疫病防治方法
a.疟疾治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b.天花防治:中国古人发明了人痘接种法,该方法在明代中期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B.救治机构的建立
a.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b.古罗马时期的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2)近代医学的发展与疫病防治
①牛痘接种法: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②细胞与细菌学说的发展
a.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b.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中医药的成就
1.中医基础理论著作: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2.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
(1)战国时的扁的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2)东汉晚期,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3)东汉时期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4)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5)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影响深远。
3.草本典籍数量巨大
(1)唐代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2)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该著作被称为“东方药学巨典”。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的发展
(1)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4)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西医发展
⑴依据: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
⑵研究领域: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
⑶研究成果:
①揭示血液循环规律:17世纪,英国哈维《心血运动论》。
②观察微生物: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
③创立实验药理学:19世纪,将生理与临床结合,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
2.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⑴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⑵鸦片战争后:
①西式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
②西医院校: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③公共卫生: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实行公共卫生措施。
【深化探究】
探究一:传统中医和近代西医的区别
传统中医 近代西医
理论上 把人置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强调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认识生命现象,注重考察整体间的功能联系 以实验科学为依托,把人作为个客观独立的生物实体单独加以考察,注重局部证据。
技术上 注重“辩证诊疗”,强调“望、闻、问、切 借助先进仪器,诊断讲求精确。
从医资格认定上 没有统一的医疗教育体制。 形成严格的从业资格考核。
医疗实践上 公共医疗设施不完善,医患关系中医生的权威相对不足。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疗实践制度,使得医患关系的处理有法可依
探究二
材料一 西周设巫祝,负责驱除疠疫;人们通过表演“傩”戏,取悦神祇。西汉元康二年宣帝诏:“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最早记载天花、恙虫病。《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明代隆庆年间,宁国府天花流行,当地医师用人痘接种法进行防疫。英人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于嘉庆十年传入我国,并逐渐取代人痘接种法。
——摘编自梁峻《中国古代防疫资鉴》
材料二 与中世纪相比,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呈现明显世俗性特征。在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年在位)前,英国深陷内乱,中央政府无力应对疾病,防疫措施很大部分来自欧洲大陆国家的经验。为应对1665年大瘟疫,尽管有信徒对防疫措施进行抵制,伦敦市政当局依然强制推行诸多措施来防控疫情扩散。后来英国王室专门在牛津大学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国家防疫减灾提供医学咨询。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疫情防控措施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影响近代英国防疫的因素。
答案:
(1)变化:由通过迷信治疫到医学防疫;由祈祷神灵到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由控疫到防疫;由经验总结转为医学成果;防疫法制化;由国内防疫到吸收国外经验。
(2)因素:文艺复兴推动英国防疫的世俗化;16世纪英国政局动荡,影响中央政府防疫,经验主要来自欧洲大陆;宗教改革运动打击教会权威,加强世俗政府权力;近代科技发展为英国防疫减灾提供保障。
解析:本题考查中英疫病及其防治措施。
(1)据材料一“西周设巫祝,负责驱除疠疫”“明代隆庆年间,宁国府天花流行,当地医师用人痘接种法进行防疫”可知由通过迷信治疫到医学防疫;据材料一“人们通过表演‘傩’戏,取悦神祇”可知由祈祷神灵到关注民生;据材料一“英人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于嘉庆十年传入我国,并逐渐取代人痘接种法”可知由国内防疫到吸收国外经验。(2)据材料二“与中世纪相比,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呈现明显世俗性特征”可知文艺复兴推动英国防疫的世俗化;据材料二“英国深陷内乱,中央政府无力应对疾病,防疫措施很大部分来自欧洲大陆国家的经验”可知16世纪英国故局动荡,影响中央政府防疫,经验主要来自欧洲大陆。“尽管有信徒对防疫……强制推行诸多措施”可知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权威,加强了世俗政府权力;据“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国家防疫减灾提供医学咨询”可知近代科技发展为英国防疫减灾提供保障。
【巩固训练】
1.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染疾身亡,他建立的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说明疫病一定程度上影响( )
A.社会制度的更替 B.政治制度的调整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历史发展的进程
2.在希腊世界长期将疾病和瘟疫视为“神意”的浓厚氛围中,修昔底德提出雅典瘟疫应源于埃塞俄比亚,是通过海洋传播而来的,由于伯利克里的错误政策,致使雅典城内人满为患,空气污染严重,导致瘟疫暴发。他还明确指出疾病发病率最高的是“与病人接触最频繁”的医生,这些说法( )
A.反映了精英阶层对疾病的理性思考 B.旨在为雅典向外扩张寻找借口
C.成为阻断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手段 D.成为瘟疫成因的最早科学结论
3.古代监狱人员密集,环境恶劣,疫病频发。对此北宋景德三年,宋真宗下令“除杀人者论如律”,“每岁暑热”则“杂犯死罪降流,流、徒递降,杖、笞释之”并亲自监督官员对该项诏令的实施情况,自此夏季释放犯人便成为定制。这表明( )
A.北宋对杀人犯处罚严苛 B.北宋重文轻武,刑罚宽松
C.北宋政府重视疫病防控 D.北宋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4.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类曾经饱受疫病的折磨。人类改变了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状态的发现是( )
A.牛痘接种法 B.巴氏消毒法 C.青霉素 D.青蒿素
5.宋代建立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各级官府一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赈济措施,另一方面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据此可知,宋代瘟疫防治( )
A.社会力量发挥核心作用 B.重视防疫方法创新与运用
C.受到儒学礼乐思想影响 D.自然灾害频发推动其发展
6.《吕氏春秋》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 )
A.人们对于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
B.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C.传染病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
D.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7.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8.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身患疟疾,病情严重,御医百治无效。此时,西方传教士刘应等人用金鸡纳治好了康熙的病,因此受到了康熙的重视,康熙还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这说明( )
A.西药比中药更科学 B.西药逐步影响中国
C.中西医学交流频繁 D.西药成为侵华工具
9.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圣约翰书院,1905年更名为圣约翰大学,后来其部分系科与教师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06年,英、美两国的6个教会共同创办了北京协和医学堂,即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前身。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有必要对传教士传教权的评价做根本性的调整
B.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C.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
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在日益加深
10.洋务人士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感叹:“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一朝致富,断无湮废之虞,所以其医学能渐推渐精,蒸蒸日上也。”在此,薛福成意在强调( )
A.中西医培养模式的利弊 B.西医发达取决于政府鼓励
C.中医世代传承,积淀深厚 D.西医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疫病的影响。由材料“亚历山大染疾身亡,他建立的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可知亚历山大因疫病而亡,直接导致帝国的瓦解,说明疫病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发展进程,故选D项;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建立的政权和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在社会制度方面具有一致性,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出政治制度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疫病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并未提及生产关系,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精英阶层代表的修昔底德对于瘟疫成因的说法跳出了“神意”的范畴,包含了对于其形成的理性思考,故A正确。该说法与雅典对外扩张的理由无关,排除B。材料并未反映出伯利克里的改革因此而阻断,排除C。无法证明该说法是最早的科学结论,排除D。
3.答案:C
解析:A.材料只表明“杀人者论如律”,其不在“虑囚”的范围之内,这并不能说明北宋对杀人犯处罚严苛,故排除;B.材料强调北宋夏季“虑囚”的原因是监狱环境恶劣,疫病频发,这并不能说明刑罚宽松,故排除;C.材料强调由于古代监狱人员密集,环境恶劣,疾病频发,因此宋真宗下令,每到夏季便进行“虑囚”来降低监狱人员的密度,以避免牢狱疫病流行,故正确;D.由材料可知,政府是出于防疫的目的而释放囚犯,并不能说明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故排除。故选:C。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人类改变了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状态的发现”可知,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C项正确;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降低了天花的发病率,排除A项;巴氏消毒法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的低温杀菌法,排除B项;青蒿素对治疗疟疾有奇效,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各级官府注重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如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说明它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运用,B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瘟疫防治仍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只是起辅助作用,排除A项;C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来,排除C项;自然灾害并非推动宋代瘟疫防治的主要原因,其本身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力应是主因,排除D项。故选:B。
6.答案:A
解析:材料中提到了疫病的流行时间、症状、规模等,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A项正确;题干未列举统治者的举措,排除B;题干主旨是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而非传染病的破坏性,排除C:D中的“共识”错误,排除D。
7.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可知,中国古代医术重在治病救人,故A项错误;据材料“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可知,中国古代的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医学家的行医过程中渗透着儒家的价值观,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国古代医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材料也并非强调中国古代医术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故C、D两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熙身患疟疾,被传教士治好,康熙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说明西药逐步影响中国,故B项正确;仅以一个事例不能得出西药比中药更科学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中西医交流频繁,排除C项;西药不是侵华工具,排除D项。故选:B。
9.答案:B
解析:A项“根本性”说法错误,故排除;由材料可知,外国传教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故B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并非强调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医的差别。依据材料,洋务人士薛福成考察西洋医学后感叹,“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而“外洋医家得一良法”后,可以申请专利、传授广远,所以其医学能越推越精,所以薛福成认为中西医培养模式的不同导致了中西医发展不同的结果,故选A项;西医能够越推越精是由于其专利政策和医学知识广泛传播,排除B项;薛福成指出,中国名医由于医学传播的封闭性,导致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并非中医世代传承,积淀深厚,排除C项;西方医学由于其专利政策及广泛传播,推动了西医的发展,但并未涉及推动欧洲近代化,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