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
2.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学习重难点】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2.世界饥饿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预习新知】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2)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3)农作物杂交技术:成就:美国 :1930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墨西哥:1941 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菲律宾:20世纪60年代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中国:2014 年,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的发展:传统: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现代: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 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2)食物储存技术的发展:传统: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利用冰延长食品保藏期。现代: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现状: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解决措施:世界:1945 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中国:1996 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2)食品安全:产生原因: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人农作物和禽畜体内;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解决措施:世界:各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深化探究】
主题一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一 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推进。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由此,中小地主开始呼吁政府和议会支持领主圈地,议会以立法形式颁布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土地的收益,英国涌现出一大批农业改革家,如汤森德勋爵推广了四圃轮作制;苏格兰人安德鲁·米克尔发明了一款可以使用多种动力的脱粒机,解放了人力。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琼斯所指出的:“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
——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二 中国在1980-2010年间经历了其现代化(即带有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农业革命。把其与不同类型的农业革命相比,为我们说明的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1980-2010)》
 史料一主要介绍了英国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原因、影响。关键信息是“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人口的增长”“议会以立法形式颁布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圈地运动促进”“安德鲁·米克尔发明了……脱粒机”“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史料二关键信息是“带有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不同类型的农业革命”“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1980-2010年间”等。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及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史料一中“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史实说明史料二中我国农业现代化“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版参考:(1)表现: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
原因: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资产阶级政府立法推动;圈地运动的开展;农业改革家发明机器。
(2)农业的变革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
(3)20世纪50年代,我国借鉴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实现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并走上农业生产机械化道路;20世纪80年代,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生活水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提高粮食产量,采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如化肥、优良品种等等。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问题
(1)食物生产现代化的表现
机械化、设施化、生产标准化、智能化、科学化、生产安全化等。
(2)中国粮食生产现代化的原因
①敌对势力对中国封锁。
②中国人口众多、粮食是民生的安全保障。
③国家安全和战斗力没有粮食万万不行。
【巩固训练】
1.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约100倍。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
A.集体化道路推动了农业机械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一定局限
C.苏联模式使重工业飞速发展 D.新经济政策推动农业大规模发展
2.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图中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巨大 B.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
C.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 D.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
3.相对于常温物流,农产品采用如下图所示的物流方式,这( )
A.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损失 B.对物流自动化要求更高
C.对运输距离限制较大 D.对信息的依赖度降低
4.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由过去的100千克增加到350千克。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推广之后使小麦亩产量从50千克提高到250千克。1960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该所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一季稻的亩产可达600~650千克。2013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实现平均亩产988.1千克创世界纪录。这说明20世纪以来( )
A.发展中国家走在现代化农业的前列 B.现代化农业机器得以广泛使用
C.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不断突破 D.世界人民已逐渐消除饥饿问题
5.几十年来,西方国家逐渐探索出三种不同的现代农业类型。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以荷兰为代表,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美国为代表,以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土地、劳动力适中型,以法国为代表,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这说明( )
A.国情决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B.科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唯一因素
C.农业机械化水平取决于农场规模
D.人地矛盾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6.20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有( )
①优良品种育成推广
②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③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④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B.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完善
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8.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开展了“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上述材料反映了印度确保粮食供给的主要经验是( )
A.政府主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B.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农业
C.农业生产商品化 D.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9.“18501913年间,在美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拉旋转式犁翻耕多达50英亩的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还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这些现象表明( )
A.美国工业革命领域的广泛
B.美国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C.美国农业成为面向市场生产的商业事业
D.它最终引发美国工业革命全面展开
10.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 )
A.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 B.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C.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D.国家启动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布局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到1936年即农业集体化时期,拖拉机的作业时间明显上升,反映出苏联生产关系的改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在1921年已结束,B项错误;重工业飞速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早在1928年已经废止,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数据图中小型拖拉机数量在1981—1986年呈现上升趋势,而大型联合收割机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转变为分户联合经营,B项正确; A项是“一五”计划的成果,排除;C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排除;市场经济调节作用与这一时期农业机械保有量变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保存食物的方式。冷链物流使产品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各个环节受到低温保护,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变质现象,从而减少损失,故A项正确;冷链物流强调的是使产品在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并没有规定物流过程必须采用自动化方式,故B项错误;低温环境使产品保质期更长,对运输距离的限制有所减弱,故C项错误;冷链物流较常规物流对信息依赖程度更高,对产品信息掌握越充分越有利于产品的保护,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20世纪以来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C项正确。材料既提到了墨西哥、菲律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杂交育种技术上的突破,也提到了美国在该领域的成就,美国属于发达国家,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现代化农业机器的使用,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有利于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但不能说20世纪以来世界人民已逐渐消除饥饿问题,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国情下产生了不同模式的现代农业类型,A正确;“唯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农业机械化水平主要由科技水平所决定,排除C;人地矛盾只是影响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因素之一,排除D。
6.答案:D
解析: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1800-1850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的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采用机器进行生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产量,而且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推动了商品的快速流通,促使国内粮食等价格下降,故A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材料中印度政府通过发动不同农业领域的“革命”,推动种植业、牛奶生产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信息系统推广农业技术,体现了印度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农业,A项正确;B项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说法不全面,故排除;C、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联合收割机能自动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还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可以看出美国农业成为面向市场生产的商业事业,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食物储备的发展。材料表明各级政府支持冷链物流发展,体现了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故选C项。材料看不出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故排除A项。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是大型农场和养殖场,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B项。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故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