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学案
【学习目标】
1.指出工厂制度确立的原因。
2.概括工厂制的特点,并分析其确立的影响。
3.概述中国工厂制度确立的过程。
4.从城市化、出行、乡村变化、时间观念、教育等方面了解工业革命对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
5.分析工业革命对民众生活的消极影响。
【学习重难点】
1.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出现了哪些进步?
2.工业革命带来的工厂制度及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
【预习新知】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生产组织形式——工厂
⑴背景:手工工场由分散走向集中,逐步实现了生产过程专业化。
⑵产生:工业革命期间,使用机器生产的新生产组织形式——工厂。
⑶作用: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2.严格管理的工厂制度:
⑴制度:严格的规章制度;工人倒班制;流水线协同劳作;原料统一供应调配。
⑵作用:提高生产效率与保证产品质量,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工厂制度引进中国
⑴洋务派: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
⑵民族资本:张謇、范旭东等,实业救国,开办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城市化的发展
⑴早期:工业城市人口猛增,规划滞后,工人生活环境恶劣。
⑵20世纪以来:建设新城,疏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大量铁路、人工运河,形成水陆运输网,促进城际、国际交流。
3.乡村的改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现代化大农场;农村从闭塞走向开放。
4.时间观念的加强:守时,准时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上层人士戴表,城市设标准钟。
5.初等教育的推广:
⑴西方:1802年英国《工厂法》等,各国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教育投入。
⑵中国:20世纪初,清政府推广中小学堂;20年代,中共创办工人学校。
6.工人生存条件的变化:
⑴早期状况:劳动时间长,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和职业病等。
⑵抗争:法国里昂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⑶改善:经过斗争,工人待遇有所改善,限制最长工时,保障最低工资。
【深化探究】
主题一 全面认识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一 1844年出版的詹姆士·利奇所写的《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记载了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其中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3便士。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3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3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六条: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1先令至2先令6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6便士。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二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厂制度的确立,现代工厂的管理制度也逐渐形成。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通过罚款、解雇和体罚等强制措施迫使工人服从,从而保证了工厂的纪律。他们还运用复式簿记的方式实现了对生产成本和企业利润的核算;通过对产品质量的把关,确立了对生产过程的监督,通过制定恰当的销售方案,促进了市场的开发,这些都直接促使了工厂管理制度的建立。
——摘引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史料一介绍了一个企业的规章制度,从这些制度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史料二概述了近代工厂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作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史料二分析近代工厂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作用。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版参考:(1)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离;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奴隶。
(2)加强了规章制度的建设,推动了工厂管理制度的建立;强化了对生产过程的管理,促进了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注重制定销售方案,促进了市场的开发。
 工厂制度的影响
(1)积极
①推动了机器的普及。
②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改善人们的生活,如城市化。
③注重制定销售方案,促进了市场的开发。
(2)消极
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他们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为取得高额利润,精于算计的资本家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他们和成年男人干一样的活,却拿着更为低廉的工资,处境更加悲惨。
【巩固训练】
1.下面是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表明( )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1800 48 52
法国 约3600 75 25
中国 约43200 89 11
A.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明显不同
C.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主动而中国被动
D.中西方的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2.张之洞认为,中国物产之盛甲于五洲,但因交通不便,工艰运贵,所以出产不多,销售不广,且土货往往质粗价廉,只有经过机器、化学的加工才能变粗为精,实现增值。由材料可知,张之洞认识到( )
A.经济对国家实力有重要影响 B.中国处于商战劣势的根源
C.大机器生产对商战的重要性 D.专制政体导致了商战不利
3.1838年查尔斯狄更斯出版了早期的经典小说《雾都孤儿》,以一个济贫院孤儿的成长为题材,生动地描述了进入济贫院的穷人被要求承担繁重的劳动的情形,因此济贫院的救援声名狼藉许多穷人宁死也不寻求公共援助。这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 )
A.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B.忽视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C.社会生产力发展在倒退 D.垄断资本主义残酷剥削
4.下面是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年)。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加快意大利城市化发展 B.长期的分裂和战乱阻碍法国城市化
C.近代欧洲各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殖民活动和工业化推动英国城市化
5.1882年,永昌机器厂在上海成立,该厂仿造意大利式的缫丝机及丝厂用的小马力蒸汽机,产品畅销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最高年产量近千台。材料可用来说明( )
A.洋务运动深入学习西方的技术 B.洋务运动的对外抵制作用
C.近代企业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D.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
6.有学者指出:“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下,旧式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日渐解体,家庭种植业和家庭手工业相分离。这一过程是痛苦的……在此痛苦之上,废墟之上,盛开了花朵。”以下哪些体现材料中的“盛开了花朵”?( )
①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③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④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海关,增开通商口岸,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德国在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化,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工会鼓励工人加入行会互助组织。俾斯麦及时调整策略,一方面将政府的力量介入当时存在的各种行会组织中,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由此可知( )
A.工人阶级力量已有彻底性改变 B.资本主义社会面临衰退的风险
C.马克思主义已取得实践的成功 D.行会的发展迫使政府调整政策
8.在19世纪的英国,人们普遍认为那些在工业革命中发家致富的工业家们大多数是“自我塑造之人”。据学者统计发现,资本家的出身大多是中等阶层或者至少是下层社会的中层,但也有部分工匠经过努力最终转化为资本家。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掩盖了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
C.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 D.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9.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10.图一、图二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状况。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英国( )
A.商品输出的特征显著 B.主要进口工业制造品
C.资本输出是主要方式 D.入超额度呈增长趋势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1851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英国、法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这表明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2.答案:C
解析:材料“土货往往质粗价廉,只有经过机器、化学的加工才能变粗为精,实现增值”反映了张之洞主张通过机器生产提高本土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竞争力,说明他认识到大机器生产对商战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对国家实力有重要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处于商战劣势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经济,张之洞并未认识到这一根源,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专制政体对商战的影响,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雾都孤儿》描述的内容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发生的社会现象,即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分化严重,但是社会保障制度落后,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A项正确;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已经建立了民主制,而且在不断完善,排除B项;l838年的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进步,排除C项;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英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在15世纪中期超过法国,在17世纪中期超过意大利并远远领先于意大利和法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英国早期殖民活动和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由图可知,新航路开辟时期,意大利城市化发展速度在不断下降,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长期大量存在和大革命时期的动荡导致法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故B项不符合史实;由题图可知,意大利的城市化进程并未不断加快,故C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2年成立于上海的永昌机器厂属于民族工业,它通过借鉴国外技术制造纺织机器,且产品畅销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这体现了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永昌机器厂不是洋务企业,材料与洋务运动无关,故A、B两项错误;材料未反映近代企业分布的地点,故C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盛开了花朵”指的是近代机器工业的诞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在列强侵略下,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一些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所以②符合题意;受外国资本主义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所以③符合题意;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所以①符合题意;“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海关,增开通商口岸,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不利,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在此背景下,行会互助组织的壮大使得德国政府一方面将政府的力量介入当时存在的各种行会组织中,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说明行会的发展迫使德国政府调整了政策,D项正确;A项错在“彻底性”,排除;19世纪初的德国资本主义正处于快速上升期,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是在十月革命中实现的,排除C项。
8.答案:A
解析:选择A:工业革命中,部分社会中下层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资本家,说明工业革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B与题无关。排除C:题干未涉及工人劳动条件的改善。排除D:材料并未强调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9.答案:A
解析:据题干“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可知,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
10.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其进口贸易以原材料为主,出口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符合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国际贸易中商品输出的显著特征,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英国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排除B项;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排除C项;此时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