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学习重难点】1.重点:(1)了解古代中国、埃及、两河流域、希腊等区域的商业贸易活动及特点;(2)知道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跨区域贸易交流通道,理解其对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2.难点:了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概念,理解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预习新知】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⑴商朝: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⑵西周:交易活动日益频繁,但商业仍由官府控制。⑶春秋战国:“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⑷秦汉: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全国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加强。⑸隋唐到两宋: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⑹元明清: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2.古代的世界商业贸易⑴古埃及:商业历史悠久,国家控制对外贸易,外贸商队频繁。⑵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⑶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地区后,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⑷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⑸阿拉伯: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3.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⑴丝绸之路贸易①汉至唐:以陆路为主,丝绸等运往中西亚、欧洲和北非,奇珍异宝输往中国。②唐宋以后:陆海并举,海路达南洋各地、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出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⑵朝贡贸易①特点:视外商来华为“朝贡”,中国为“赏赐”;往往薄来厚往倍偿其价。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③概况: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规定。清政府最终将外贸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包办。货币、信贷、商业契约1.货币⑴产生:商朝天然贝币;古埃及铜块、银块货币;小亚细亚金属铸币。⑵意义:便利商品流通,成为财富的象征;商业功能由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2.信贷⑴古代世界各地区①两河流域:前22世纪,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②古埃及:前16世纪,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受到法律保护。③古希腊:前4世纪,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经营,出现汇票雏形。⑵古代中国①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货币信贷出现。②唐朝:出现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当铺取得合法地位。③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④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⑤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3.商业契约⑴古埃及:前3000年,转让重要财产,要由官府达成书面契约,登记备案。⑵两河流域:前2600年,契约明确双方责权,必须有双方盖章、证人签名。⑶中国:商周出现契约;汉朝以后,财产、人身关系契约普遍。【巩固训练】1.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城镇郊区的农民,日益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如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约占全国9/10,泉州一代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在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明清某些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 B.明清开埠通商刺激了农民商品化经营C.美洲传入作物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作物 D.明清经济作物构成了国家赋税的来源2.明代洪武四年起实施“开中法”,政府为鼓励商人运输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晋商以“极临边境”的地理优势,通过运输军粮获得盐引,借此累积大量资本,成为最有势力的商人群体。这反映出当时( )A.区域位置影响商业发展 B.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动C.抑商政策开始有所放松 D.长途贸易制约金融创新3.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大片沼泽,雇用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类似现象从明朝中期起逐渐增多。这表明当时( )A.农业出现多种经营 B.商业市镇大量兴起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4.宋代江南地区民间因财产纠纷而闹上公堂的诉讼已普遍,催生了“诉学”和专门教授诉学、培养诉师的机构及协助他人打官司为业的“书铺”(学校)。官府规定“书铺”须在政府注册,由官方发给牌记(执业证书)。材料说明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恶化B.科举制度改革催生民间办学之风C.司法传统有向近代司法制度转型的可能D.政府有效管理促使民间维权意识的觉醒5.唐代晚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榷盐法”,即在产盐区设置盐官,督促生产、采购食盐,随后将盐税加在盐价中就地转卖给盐商,由盐商自由运销。“榷盐法”的推行( )A.废止了食盐专卖制度 B.减少了民众消费支出C.抑制了民营商业发展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6.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环钱也是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 )A.起源于艺术想象 B.与生产生活相关C.推动了经济发展 D.得益于铸铁进步7.收养是古巴比伦人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收养关系发生时他们一定要签订契约,并在泥板上盖上双方的印章。如果收养没有签订契约,那么收养关系便得不到法律的保证。据此可知( )①古巴比伦人具有很强的契约观念②契约在古巴比伦受到法律的保护③古巴比伦人任何事情都订立契约④契约有利于明确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和利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8.宋代,无论是城中的商铺酒楼、瓦舍驿站、燕馆歌楼,还是城外的园林、寺庙等的墙壁,都成了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彰显才华的场所,大量的题壁文学就在这里创作并传播开来。材料能够用来说明宋代( )A.创作方式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发展C.民众的价值取向 D.通俗文学的产生9.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这反映了( )A.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C.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D.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10.下图所示为清嘉庆年间的婴戏大瓷瓶,瓷器画面展示了诸多儿童嬉戏玩耍的场景。该瓷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制瓷工艺与文人意趣结合 B.中华文化与西方观念交融C.商品经济与世俗文化发展 D.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转变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从事南业性的农业经营增多,如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广东、广西和江西的烟草,说明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故选A项;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有广州一地与务国通商,排除B项:烟草是由美洲传入我国的,但没有数据对比,我们不能得出美洲传入作物是当时主要经济作物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商品化区域经营,没有涉及国家赋税来源的信息,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晋商的发展原因在于明政府在北边地区实行“开中法”,而山西商人距离北边较近,占据了区位优势,由此兴起,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商业发展,A项正确;商人群体的兴起并不能导致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动,排除B项;晋商兴起得益于开中政策,而开中政策本身是抑商政策的表现,排除C项;盐引具有兑换功能,这体现了金融创新,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常熟地主购买沼泽之后,经过整理,既用于农业生产,同时还养鱼、养猪、发展副业,使得收入倍增,而且这种现象在明朝中期以后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农业出现多种经营,A项正确;“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所列现象多为地主所为,而非普通百姓,因此不能证明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D项。4.答案:C解析:从题干可知,宋代的司法诉讼逐渐走向专业化,而且政府对于司法诉讼有一定的制度章程,这种司法传统有向近代司法制度转型的可能.C项正确;诉讼的出现以及专业化不等于社会风气的恶化,排除A项;题干中的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科举制度改革的结果,排除B项;先有诉讼行业的发展这一事实,然后才出现了政府的管理,D项颠倒了因果,排除。5.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榷盐法”的具体操作方式是政府在产盐区设置盐官,督促生产、采购食盐,随后将盐税加在盐价中就地转卖给盐商,由盐商自由运销。这一举措保障了政府对食盐的垄断,同时又能调动商人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故D正确。“榷盐法”是食盐专卖制度的体现,故A错误。“榷盐法”中商人加价购买食盐,会将这一部分加价转嫁给百姓,使得百姓消费食盐的费用增加,故B错误。“榷盐法”有助于民营商业的发展,故C错误。故选:D。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铲、刀、纺轮都是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都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故B项正确;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起源于艺术想象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A项:题干意在说明布币的形成来源,经济发展,商品交换到一定程度产生货币,货币对经济发展有推动和阻碍的双重作用,推动了经济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C项;布币、刀币、环钱基本都是钢或者青钢铸币,铸铁技术产生于春秋时期,故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一定要签订契约”“收养没有签订契约,那么收养关系便得不到法律的保证”说明①②④正确;“任何事情都订立契约”说法过于绝对,③错误,排除。故选C项。8.答案:B解析:宋代题壁文学在城中和城外的繁荣与传播,体现了人们的文化需要,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征,B项正确;题壁文学并非创作方式的变革,排除A项;题壁文学不能代表民众的价值观,排除C项;题壁文学是士大夫阶层创作,重在抒发情感,与通俗文学特征不符,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清朝初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说明中国出口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很有优势,受到他国的欢迎,故选C项;题干没有涉及海关关税税率,A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B项错误;中国对外出口货物并不意味着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瓷瓶画面充满童趣和世俗气息反映出商品经济与世俗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文人哥旨在体现文人意趣,与瓷瓶品面的世俗风格不符,排除A项;高面中无法直接反映西方观念,排除B项;瓷瓶画面体现了人们对欢乐祥和生活的追求,此类价值追求在清代之前就已存在,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