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3.理解道路交通的变化对政治、经济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古代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的发展和作用;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活动和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交通发展的推动作用;历代交通的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难点:交通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影响;交通的改善方便了信息交流。
【预习新知】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一)交通的起源
1、原始的“路”: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的足迹就形成了“路”。2、定居生活产生后交通的发展: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以来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二)陆路建设: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工道路的铺设。
1、古罗马的人工道路: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2、古代中国的人工道路:
(1)秦朝: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2)汉朝: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3)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4)元朝: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会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三)水路建设:人工运河的开凿
1、古代中国运河的开凿:
(1)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2)秦朝: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其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的南方和北方。
(4)元代: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2、近代西方运河的开凿
(1)法国:17世纪开凿的米迪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2)荷兰: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对海洋的探索
(1)古代中国对海洋的探索: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①西汉: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②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明显提高,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运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③明朝: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2)古代世界其他地区人们对海洋的探索
①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②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③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2.全球航路的建立
(1)海上航线的建立
①表现:新航路的开辟及发展
a.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烧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b.哥伦布到达美洲;
c.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d.欧洲人开辟和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②影响: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2)运河的开通
①苏伊士运河(1869年)
a.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的水道原先需要绕道非洲的好望角。
b.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②巴拿马运河(1914年)
a.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路最初要通过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
b.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蒸汽机车及铁路的发展
(1)西方
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②人类步入铁路时代: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
(2)中国
①唐胥铁路(1881年):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京张铁路(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③铁路主权的丧失: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
2.汽船、轮船等的发展
(1)西方
①汽船: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②轮船: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
(2)中国
①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②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③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3.汽车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在20世纪以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交通与社会变迁
交通与社会变迁:举例说明交通条件的改进促进社会生活变化。
1、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如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网的深远影响。
2、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如清江浦的兴衰,郑州、纽约、曼彻斯特等地的崛起与繁荣。
3、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①古代驿站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明代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②1887年,大清邮政总局创办,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③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巩固训练】
1.166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保罗·德里凯,建设后来成为17世纪最宏大的土木工程项目之一的运河,目的是“通过避开直布罗陀海峡、海盗和西班牙国王的船队,促进贸易的繁荣”。这一“最宏大的土木工程”是( )
A.米迪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通海运河 D.巴拿马运河
2.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工人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B.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3.在中世纪的英国,旅游多是贵族的活动,主要动机是对知识的追求;19世纪,大众旅游成为趋势,长途旅行、周末旅行逐渐盛行,主要动机是追求娱乐。这主要是因为( )
A.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B.交通工具的革新
C.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 D.社会财富的增加
4.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扬州等城市在唐代便“当南北大冲”而“百货所集”,城市繁荣异常,宋时更是“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一路百州之迁徙贸易之人,往还皆出其下。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七”。这表明( )
A.扬州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B.交通改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C.京师地区完全依赖南方 D.大运河取代了传统交通要道
5.1835年,德意志第一条铁路正式建成通车,随后在整个德意志境内掀起一股铁路建设高潮,1843年莱茵铁路全线告通。当时德意志铁路建设速度之快、投资增长之巨,以及铁路事业的兴旺发达,均名列欧洲大陆之首。材料反映此时期德意志( )
A.经济发展已跃居欧洲之首 B.铁路建设促进工业革命进程
C.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发展 D.统一民族国家市场已经形成
6.外资航运业是最早侵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受到顽固派阻挠时,理直气壮地说:“然以中国内洋任人横行,独不令华商展足耶!”这反映出,近代早期( )
A.洋务运动以抵制外国侵略为根本目的
B.洋务活动首先在航运领域取得成果
C.列强侵略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难以获得发展
7.19世纪70年代,湖北轮船航运业曾短暂出现英国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美国旗昌洋行与轮船招商局汉口分局四足鼎立的局面。这一现象说明( )
A.民族资本主义与洋人争利 B.湖北率先利用工业革命成果
C.帝国主义激烈争夺中国航运权 D.湖北交通业逐步走向近代化
8.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大量的中国植物在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被栽种,大量的中国生产工具在这些地区被仿造与利用,诸多中医经验在这些地区被用于人和动物的治疗。由此可知,丝绸之路( )
A.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B.体现中华民族开放进取的心态
C.便利了中国商品的对外输出 D.惠及沿线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
9.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10.“高铁改变中国,中国改变世界”的故事正在上演。历史上交通运输建设见证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清末保路运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B.蒸汽机的发明促进铁路、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进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D.秦朝修建驰道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法国”“避开直布罗陀海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工程是米迪运河,故A项正确。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故B项排除。通海运河属于英国,它的修建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故C项排除。巴拿马运河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故D项排除。故选:A。
2.答案:A
解析:
3.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是“19世纪”。19世纪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产生极大影响,蒸汽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产生,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降低了旅游成本,使旅游可以成为大众的活动,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皆非主要原因。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运河的开通”“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人城市繁荣异常”“迁徙贸易之人……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七”等信息可知,扬州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地处运河和长江汇合处,是水陆交通枢纽,江南物产的集散地,说明交通改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19世纪末)德意志经济发展才处于欧洲第一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德意志大力发展铁路事业,铁路建设方便各地间经济联系,便于形成统一的市场,能促进工业革命进程,故B项正确;1835—1843年时德意志依然为四分五裂局面,没有产生政治变革,故C项错误;此时德意志还未统一,因而统一的国内市场还未形成,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清朝的统治,抵制外国侵略只是其实现途径之一,A项错误;洋务运动首先在军事工业领域取得成果,航运业属于民用工业,B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虽历程艰难,但仍有发展,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A.材料中的轮船招商局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而是洋务企业。B.材料看不出湖北率先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C.当时列强对华侵略应该是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而不是帝国主义阶段。D.从材料可以看出,湖北地区出现了近代的航运公司,反映出当时湖北水上交通逐渐走向近代化。故选:D。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植物、生产工具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这有利于改变当地的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生产力,中医经验传到这些地区有利于当地民众的疾病防治,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由此可知,丝绸之路惠及沿线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D正确。
9.答案:D
解析:清朝末年,上海张园门前既有黄包车、电线杆、洋楼等新式景象,又有传统的交通工具——马车,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故选D项。该年画属于写实画,无法体现以形求神,排除A项;年画仅涉及上海一个地区的个别情况,无法说明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排除B项;年画中并未出现当时世界上先进的交通工具——汽车,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但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行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清末保路运动是由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和清政府卖国求荣而引发的,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内燃机的出现使世界进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修建驰道有利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