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学习重难点】1.重点:历史上的疫病;2.难点:中医药的成就以及西医在中国的传播。【预习新知】历史上的疫病(一)概念: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二)表现与影响: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1、古代疫病:(1)天花:①古埃及时期天花盛行,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罹患天花,他的木乃伊面部就有天花瘢痕。②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2)鼠疫:①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②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黑死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③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的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④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⑤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患病者发高烧,脖子肿大,大批患者死亡。2、近代疫病:(1)黄热病: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这些疫病给历史发展造成一定影响(2)斑疹伤寒: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3)西班牙流感: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三)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1、古代的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1)公共卫生的改善:①古罗马:古罗马非常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②中国:地方官任职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2)疫病治疗方法与救治机构:治疗方法:①疟疾治疗: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②天花治疗: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救治机构:①中国: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能收治疫病患者。②西方:古罗马时期的医院也能收治疫病患者。2、近代医学的进步与疫病防治:(1)牛痘接种法:18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降低。(2)细胞与细菌学说的发展:①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②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手段束手无策的状态。中医药的成就(一)《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是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理论著作。(二)临床经验的积累1、战国时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2、东汉晚期,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3、医学家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4、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5、针灸建立在经络学的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影响深远。(三)中药典籍数量巨大1、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2、明朝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本草纲目》。这部著作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的发展1、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3、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4、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1.西医成就(1)17世纪英国哈维《心血运动论》“血液循环”,荷兰列文虎克显微镜2.西医传播过程(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2)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①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②西医技术传入: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③西医院校建立:西医院校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3.西医传入的影响(1)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2)西在实验医学及医学分科上的优势(3)外国教会和传教士的推动(4)适应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需要4.西医传入的影响(1)有利于医学近代化发展(2)有利于西方先进思想传入,启迪民智(3)有利于改善公共卫生环境,革除陋习,提高人们健康水平(4)有利于中医自我革新与现代化(5)传教士在中国发展医学的根本目的是为西方殖民入侵服务【巩固训练】1.下表为秦汉时期治疗疫病的相关记载。这表明当时国家为救治疫病( )。措施 出处被处以刑罚的人,如果得了麻风病,该如何论处?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 《睡虎地秦墓竹简 法律答问》(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汉书 平帝纪》规因发其骑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 《后汉书 皇甫张段列传》A.发挥地方主导作用 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 D.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2.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只记载药物365种,后来便“代有增附”,梁朝的《名医别录》、唐朝的《唐本草》、北宋的《开宝本草》、元朝的《本草衍义补遗》等都次第有所增加,到了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录的药物达到1800多种。这表明中医药学( )。A.理论体系规范严谨 B.研究方法科学先进C.传承发展前代药学 D.独步世界医学之林3.民国时期,天津名流叶崇质在家人“偶有小恙”时,会请孩子们的老师开中医草药处方。其长子多病,日常吃罐头、喝牛奶、吃鱼肝油。倘若病情严重,就会请最好的受过西方培训的医生来,通常是位日本医生。一位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中国医生最终治好了其长子的肺结核。综合以上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明 B.只有西医能治愈恶疾C.城市居民膳食结构更加西化 D.西医已进入国人的生活4.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完全把中医排除在西学教育系统之外。1929年2月,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轰动一时的“废止中医案”,后因中医界强烈反对,蒋介石下达批谕撤销。上述材料表明( )。A.政权更迭导致中医发展举步维艰 B.新文化运动导致中国文化全面转型C.中西融合因文化冲突而难以奏效 D.中医面临近代社会变革的严峻挑战5.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鸦片战争后不断受到西医冲击。19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人数大大增加。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A.缘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B.推动近代医学的进步C.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 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6.《论语》记载,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慰问他,隔着窗户握着伯牛的手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一记载( )。A.说明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了疫病隔离制B.反映了儒家学派对探视病人的礼节规范C.可作为研究当时传染病防治的一手资料D.可用于论证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来源7.西汉时期,长江以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长江以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十几次之多。这表明(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8.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9.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B.改善了中国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C.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10.1873年,为防止霍乱、鼠疫、天花等传入沿海口岸,上海与厦门的海关当局先后制定了检疫章程,并任命卫生官员,仿效西方国家实施检疫措施。这一时期的检疫,因由海关办理,通称“海关检疫”,海关医官绝大多数由教会医院的医生兼任。这表明( )A.国外传染病现象十分严重 B.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得到发展C.通商口岸有利于西学传播 D.中国近代海关殖民现象严重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可知,这些措施都是隔离救治措施,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2.答案:C解析:材料“代有增附”“都次第有所增加”反映了古代中医药学继承和发展前代药学,故C项正确;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规范严谨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古代医药学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方法并不科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医和世界其他国家医学相比的信息,故D项错误。3.答案:D解析:材料中无法体现“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明”,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只有西医能治愈恶疾”,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治疗疾病,而不是城市居民的膳食结构,故C项错误;材料明显反映出西医已进入国人的生活,故D项正确。4.答案:D解析:材料未提及政权更迭不利于中医发展,而是西医极大地冲击着中医,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的是中医的困境,而非中国文化的困境,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中西融合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提及中医在1912年、1929年面临极大困境,这是在西医冲击下的窘境,也是中医在近代社会变革中面临的困境,故D项正确。5.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人数大大增加”“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医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医学交流,有助于推动近代医学的进步,故B正确。A、C、D均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6.答案:C解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论语》中关于伯牛生病,孔子隔窗慰问的记载可以推测当时出现了传染病,可作为研究当时传染病防治的一手资料,故选C项;该记载不能证明春秋时期已经建立了疫病隔离制度,排除A项;孔子慰问伯牛并没有反映探视病人的礼节规范,排除B项;“天人感应”思想是汉朝董仲舒提出的,排除D项。7.答案:C解析:在当时的条件下,疫病发生频率主要和人口密度有关,南方地区开发程度较低,相对频率低;北方地区开发程度高,人口密度高,相对频率自然较高,C项正确;西汉时期南方地区开发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发展程度远不及北方,且材料没有反映政府重视疫病的防治,排除A、D两项;同时期,北方地区相对稳定,排除B项。8.答案:C解析:根据“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可得出,新的思想认识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因此体现了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人的态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医学界的态度,排除B;材料与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D。9.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可以看出,全部仿照西方标准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故A项正确;北京协和医学院只是一所培养医学人才的大学,其影响不足以改善中国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B、C两项错误;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10.答案:B解析:材料讲述的是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制定检疫章程,严格检疫,这促进了中国近代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海关检疫主要是起到预防的作用,不能得出A项;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