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
【学习目标】
1.简述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和历史意义。认识到这是人类社会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是人类走向农业文明的重要环节。
2.简述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古代美洲地区的食物生产,并分析其对各自社会生活的影响。
3.概述男女地位的变化、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与国家的出现过程。
【学习重难点】
重点: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难点: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预习新知】
知识点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集渔猎阶段
(1)时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
(2)概况
①食物来源: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他们采集可食的________和________,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②生产工具:人们使用________、________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③生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________的生活。他们用________取暖、烧烤食物。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阶段
(1)时间:大约________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2)概况
农耕的起源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________、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________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__
中美洲 是________、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的产生 西亚 距今约9000年前,人们已经饲养________和山羊
中国 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________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南美 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________驯化了骆马
[知识拓展] 亚欧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1)第一次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2)第二次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这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
(3)第三次分工: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专门经营商品或奴隶买卖的商人。它促进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开始积累商业资本,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
[思维点拨] 关于农业起源的几种观点
(1)环境决定说:认为自然环境变化是人类由食物采集者转化为食物生产者的主要原因。
(2)人口压力说:人口增长在人类由采集渔猎经济向生产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文化自然进化说:农业生产是人类多年经验的积累,如对植物栽培和动物驯化方法的逐步掌握。
3.农业出现的意义
(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采集、渔猎逐渐发展到农业生产,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______________,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②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________的增长。
(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________,逐渐形成聚落。
②一部分人从________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③原始________、文学和________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天文知识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________都获得了较快发展。
②________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答案:1.(2)①植物果实 茎叶 ②木 骨 ③迁徙 火
2.(1)1万年 (2)小麦 粟 水稻 玉米 绵羊 河姆渡
印第安人
3.(1)①食物生产者 ②人口 (2)①定居 ②食物 ③音乐 宗教 (3)①天文历法 ②数学
知识点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农业文明的兴起
(1)表现: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________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2)共同特征:统治者将________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2.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①食物生产:农业区主要种植________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②社会生活
古巴比 伦王国 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________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颁布《______________》
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________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古代中国
①食物生产: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________农业区和南方________农业区。
②社会生活
农业 生产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小农 经济 战国后,以________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国家 政策 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往往推行________政策
水利 工程 秦国修建的________、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生产 分布 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希腊
①食物生产: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________,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②社会生活: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________劳动。
(4)古罗马
①食物生产:以________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②社会生活: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________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小农逐渐破产。
(5)美洲
①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甘薯、马铃薯。
②社会生活:________的土地除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
答案:1.(1)农业 (2)灌溉
2.(1)①大麦 ②合伙经营 汉谟拉比法典 尼罗河
(2)①粟麦 稻作 ②家庭 重农抑商 都江堰
(3)①希腊 ②奴隶 (4)①谷物 ②家庭 (5)①玉米 ②阿兹特克人
知识点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1.变化的原因
(1)根本原因:社会________的发展。
(2)重要原因:________的产生。
2.变化的表现
(1)男女地位的变化:农业产生后,________开始在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私有财产的出现
①根本原因:________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
②表现: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的权力,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________财产。
③影响:氏族内部出现了__________。
(3)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①背景: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________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把战争中的俘虏变成奴隶。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差别。
②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________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________应运而生。
③实质:国家是________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案:1.(1)生产力 (2)农业
2.(1)男子 (2)①生产力 ②私有 ③贫富分化
(3)①军事首领 自由民 奴隶 ②阶级 国家 ③阶级
【巩固训练】
1.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神话传说往往将其归功于某一英雄人物。在古籍中记载最多的是神农氏,据统计多达53种。此外还有黄帝和后稷等。这些神话传说( )
A.反映出农业先行者的农耕实践 B.是无史料价值的文学创作
C.可作探讨农业起源的直接证据 D.证明了神农氏是农业始祖
2.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相传他亲尝百草,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证明了炎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D.是一种没有任何史料价值的想象
3.人类文明在世界多个地区发展起来以后,发生了几次社会分工,其中,最早的一次是( )
A.农业和手工业 B.商业和手工业 C.农业和畜牧业 D.管理者和农业
4.《白虎通义》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段材料反映了( )
A.采集经济的出现 B.种植经济的出现
C.渔猎经济的出现 D.畜牧经济的出现
5.远古早期,人类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后来原始农业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之一是人类开始( )
A.学会用火 B.制造工具
C.打渔捕猎 D.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
6.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7.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 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 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
8.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
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 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
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 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9.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 D.国家开始形成
10.下图是甲骨文中的“高”字。“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从这一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 )
A.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 B.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财产
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 D.当时已经开始进行粮食储存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提及了中国农业起源,在神话传说中归因于英雄人物,其中神农氏为中国原始农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选A项;神话传说也是一种史料,只是在运用这一史料的时候要多方论证,排除B项;C项中的“直接证据”说法错误,神话传说属于间接证据,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与其他历史人物作对比,无法证实神农氏是农业始祖这一结论,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炎帝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和发明生产工具的传说可知,炎帝在早期农业领域里作出的贡献,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故选A项;关于炎帝的传说,并没有考古学发现的实物依据作支撑,不能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也不能证明炎帝的真实存在,排除B、C两项;关于炎帝的众多传说对于研究早期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第一次人类社会大分工是指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形成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故C项正确。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属于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故A项错误。商业和手工业分离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故B项错误。管理者和农业分离不符合材料中社会分工的内涵,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神农“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即制作生产工具,教百姓耕作,可以判断这是种植经济的出现。故选B。
5.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们逐渐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此有了农耕。同时人们也把狩猎获得的野兽驯化成家畜,因此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是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之一,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D。
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D项正确。ABC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7.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深受洪水泛滥之害,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是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A项正确;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农业的发展。先秦时期由于粮食加工方式简单,人们以粒食为主;随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的进步,面食品种更加丰富,说明农业发展推动粮食加工的发展,而粮食加工的进步又推进了饮食变迁,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粮食加工的进步,由粒食为主到面食品种的增加,但并没有涉及农作物种类的增加,A项错误。生产工具在先秦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B项错误。先秦时期,民众的温饱问题并没有得以解决,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材料所给信息表明此时出现了贫富分化,这是私有制产生的重要表现,因此选B。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出现的原因,排除A;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与材料不符,排除C;国家形成的标志是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的出现,排除D。
10.答案:D
解析:通过观察商代甲骨文中的“高”字,由土台上建造房子,土台下挖地窖的图像,可以得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懂得储存粮食,D项正确;早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建筑房屋并过上了定居生活,A项错误;商代属于奴隶社会,社会各阶层并非共享财产,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商代“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C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