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 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 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的主要表现,理解食物物种交流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2.辩证认识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认识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间的食物物种交流是人类不同文明交往的途径之一。
【学习重难点】
1.美洲物种为什么能在中国传播?这种传播具有哪些特点?
2.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预习新知】
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美洲物种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外传的?简述美洲物种外传的基本概况(注意在中国的种植)。
1、背景: 的开辟,哥伦布发现 大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2、外传概况(表现):总: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由 人和 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
(1)玉米的传播:
①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② 时期,由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战争前,种植已经遍布全国。
(2)马铃薯和甘薯:
①16世纪末,马铃薯开始在 推广。 ②马铃薯和甘薯也是在 时传入中国的。
(3)番茄的传播
①由 人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② 万历年间,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清朝 年间,开始作为蔬菜在农场种植。
(4)辣椒的传播
①15世纪末传入 。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
②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被称为“ ”。中国的西南和中南地区流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说出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概况。
1、传入美洲的欧亚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甜瓜,豌豆;甘蔗等。其中 和 对美洲的影响最大。
●记忆口诀:小麦大麦和水稻,苹果生气打葡萄,甜橙柠檬来劝架,黄瓜甜瓜哭号号,豌豆甘蔗来讲理。
(1)小麦:由欧洲 带到美洲,后来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2)水稻:由 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 。
2、传入美洲的欧亚畜禽:牛、驴、骡、马、猪、羊和鸡。
●记忆口诀:牛驴骡马猪羊鸡,结伴旅游美洲去。
历史影响:改变了美洲的 群落,推动了畜牧业、 的发展。
3、咖啡与咖啡馆:咖啡原产于何地?简述其外传和咖啡馆出现的概况。
(1)产地:咖啡原产于 ;
(2)传播:①先是传到 半岛,再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被称为“ 酒”。② 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③18世纪初,咖啡传入 洲,这里成为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3)咖啡馆的出现:17世纪初, 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法国等国相继出现,并推广到北美。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三、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食物物种的交流有何意义?
1、提高了全球 产量,使世界 激增。
2、改变了人们的 习惯。
3、推进了当地 和 的发展。
4、对当地 产生了一定影响。
【巩固训练】
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洲作物传入美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B.水稻由葡萄牙人带到美洲
C.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D.小麦传入美洲之初仅供富人享用
2.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而清朝《汉中府志》中则记载:“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从明代到清代玉米在我国的种植情况的变化是( )
A.得到大规模推广 B.从美洲传入中国
C.拓展到平原地区 D.传播依旧很缓慢
3.某同学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准备了下列材料。其研究视角是( )
A.生态史观 B.整体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
4.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于19世纪引入美国。玉米、马铃薯于明代引入中国。这主要得益于( )
A.黑奴贸易 B.世界市场的出现 C.商业革命 D.资本的原始积累
5.1300—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8000万,1700年达到了1.2亿。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欧洲人民生活的改善 B.全球范围的物种交流
C.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 D.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
6.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马铃薯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7.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与此相关事件(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
8.历史上由外国传入中国的瓜果蔬菜有很多,如下表。材料表明( )
由来 名称举隅 今名
“胡”系列 “胡”系列大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 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系列 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 番茄、番薯、番椒等 西红柿、红薯、辣椒
“洋”系列 大多由清代至近代引入 洋葱、洋芋、洋白菜等 洋葱、土豆、圆白菜
A.中外饮食结构已趋同 B.外来蔬果十分受青睐
C.中国饮食文化兼收并蓄 D.中外文明交流双向频繁
9.16-17世纪,西班牙在拉丁美洲以贵金属开发为核心,建立起封建性的大庄园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种植的不是玉米而是从欧洲引进的小麦。这一举措( )
A.造成了殖民地经济的畸形发展 B.促进了西班牙的资本原始积累
C.以传播先进生产方式为出发点 D.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均衡化
10.明清时期,引进美洲作物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欧洲加强了对亚美的掠夺
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全球联系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否定型选择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能力。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所以B项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从“种者亦罕”到“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这一变化可知,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玉米从美洲传入中国和种植区域的拓展,排除B、C两项;D项是传播速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
3.答案:D
解析:生态史观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材料中没有谈到人和环境的关系,故A项错误;整体史观也叫全球史观,站在全球的、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个地区或国家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材料没有从全球的角度去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故B项错误;现代化史观是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材料中没有提到社会转型,故C项错误;社会史观主张不研究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问题,而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历史,例如人们的吃穿住行等,玉米、可可、马铃薯都属于人们的日常食品,故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国的大豆在19世纪引入美国,美洲的玉米、马铃薯于明代引入中国,说明物种的交流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出现,故选B项;黑奴贸易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大量的非洲黑人来到美洲,和材料物种交流无关,排除A项;商业革命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资本的原始积累是通过暴力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与材料中农作物的引入无关,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民生活的改善尽管是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但在约200年间增加三分之一,并非单纯人民生活改善的结果,排除A项;据材料“1700年达到了1.2亿”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加强了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从而促进人口的增长,B项符合题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来移民涌入的地区主要是美洲,而非欧洲,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并未促进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
6.答案:B
解析:B项表述与题干“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马铃薯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相符,故选B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体现推动新旧大陆的发展问题,排除C项;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材料“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体现的是对人口流动、经济形态和殖民扩张的影响,说明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和“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仅是材料中的一部分,A、B两项排除;“世界的文化交流”无法体现对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的影响,C选项排除。
8.答案:C
解析:题干表格中文字表明外来瓜果蔬菜名称因传入历史时代不同呈现“胡”“番”“洋”等系列。随着社会进步,瓜果蔬菜名称去外来化,融入本土饮食文化系统,由此体现中华饮食文化在发展历程中不固守传统,兼收并蓄的特征,故答案为C项;A项,“中外饮食结构已趋同”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未明确体现“外来蔬果十分受青睐”,排除;D项,题干主要反映历史上外来瓜果蔬菜传入中国的问题,没有体现文明交流的双向性,排除。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物种交流的影响。结合材料可知“西班牙在拉丁美洲以贵金属开发为核心”“粮食作物种植的不是玉米而是从欧洲引进的小麦”可知,西班牙在拉丁美洲主要是开采贵金属,并且建立大庄园种植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种植也基本取代了当地本来种植的玉米,这一举措造成了殖民地经济的畸形发展,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的物种交流使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使世界人民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C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