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下册科学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下册科学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下册科学期中试卷
一、单选题(共20题; 共40分)
1.(2022七下·诸暨期中)青春奋斗正当时,不负韶华不负己。青春期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特征是(  )
A.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 B.大脑的兴奋性较强
C.出现第二性征 D.心脏的功能增强
2.(2023七上·诸暨期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受精卵在输卵管形成
B.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C.男性在出生后,睾丸就开始产生精子
D.某些有害物质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
3.(2023七上·诸暨期中)如图表示家蚕生殖发育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家蚕的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
B.家蚕发育过程顺序为②④③①
C.飞动的蚕蛾①是成虫,能吐丝
D.家蚕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4.(2022七下·嘉兴期末)生物的生殖具有多样性,桃、月季等属于虫媒花,而玉米、水稻等属于风媒花。风媒花和虫媒花相比一般(  )
A.花瓣大多较鲜艳 B.柱头常分叉或呈羽毛状
C.常有芳香气味 D.花粉粒较大且重
5.(2022七下·诸暨期中)如图所示,一个豌豆荚中有9粒豌豆,那么形成这个豆荚的胚珠和子房分别是(  )
A.18个,9个 B.9个,1个 C.18个,2个 D.9个,9个
6.(2022七下·诸暨期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 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  )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视觉 C.触觉和味觉 D.嗅觉和听觉
7.(2023七上·诸暨期中)以下属于光源的是(  )
A.月亮 B.太阳 C.火星 D.黄金
8.(2023七上·诸暨期中)下列常见的光现象中,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是(  )
A.海市蜃楼现象 B.桥在水里的的倒影
C.筷子在水中看上去折断 D.日食、月食
9.(2023七上·诸暨期中)如图所示为“T”形物体经平面镜所成的像,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10.(2023七上·诸暨期中)在暗室中,如果将一束红光和一束绿光分别射向两张绿布,被照射处所呈现的颜色分别是(  )
A.红色和绿色 B.黑色和红色 C.黑色和绿色 D.黑色和黑色
11.(2023七上·诸暨期中)下图表示近视、远视及矫正透镜的示意图,其中属于近视眼示意图及其矫正透镜依次是(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12.(2023七上·诸暨期中)如图所示,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板越厚,实验效果越好
B.玻璃板不需要垂直桌面摆放
C.无论蜡烛放在什么位置,像距总是等于物距
D.蜡烛距离玻璃板越远,像的大小会越小
13.(2021七下·诸暨期中)平静的池面上映出了空中飞翔的小鸟,小明说:“快来看,鸟和鱼在水中比赛呢!”他看到的“鸟”和“鱼”实际上是(  )
A.“鸟”和“鱼”都是虚像 B.“鸟”是虚像,“鱼”是实像
C.“鸟”和“鱼”都是实像 D.“鸟”是实像,“鱼”是虚像
14.(2022八下·鄞州期中)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都可以看到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在马路两旁植树造林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在摩托车上上安装消声器
15.(2022七下·诸暨期中)小军坐在奔驰的列车里:
①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②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③若选地面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④若选地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2023七上·诸暨期中)如图所示为一种常用核桃夹,用大小相同的力垂直作用在B点比A 点更易夹碎核桃,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 )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受力面积有关
17.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相同的是()
A.力的作用点 B.力的大小
C.力的方向 D.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18.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产生力
B.只要有物体,就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
C.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D.孤立的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19.(2023七上·诸暨期中)如右上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均不计,物重G=5N(即对绳子拉力为5N),则弹簧测力计 A和B的示数分别为(  )
A.5N, 0N B.0N, 5N C.5N, 5N D.5N, 10N
20.(2023七上·诸暨期中)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做加速运动,乙做减速运动 B.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经过0.4s, 甲、乙速度相等
二、填空题(共20题; 共20分)
21.(2023七上·诸暨期中)酵母菌可以来酿酒,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生殖方式是   。
22.(2023七上·诸暨期中)诸暨同山樱桃深受消费者欢迎。
(1)樱桃甜美的“果肉”是由   发育而来的。
(2)樱桃可以采用嫁接的方式进行繁殖,右图为嫁接过程示意图。
甲插进乙的楔形切口后,要用麻绳或塑料条捆扎好,目的是使它们的   紧贴,这是嫁接成活的关键。
(3)如果甲是品种“短柄樱桃”的接穗,将其嫁接到乙“长柄樱桃”的砧木上,最后结出的果实是   樱桃(填“短柄”或“长柄”)。
23.(2023七上·诸暨期中)将豌豆种子播种在土壤中,其萌发过程如图所示。
(1)种子萌发初期所需要的有机物来自   (选填“土壤”、“种子”或“种子和土壤”)。
(2)种子中的   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
(3)播种的豌豆种子中会有一部分不能萌发,这些种子不能萌发的可能原因是____。(多选)
A.种子的胚不完整 B.缺少光照
C.处于休眠期 D.土壤温度过低
24.(2022七下·诸暨期中)如图所示是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
(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   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
25.(2023七上·诸暨期中)如图所示,有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透明介质,在分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AE⊥CG, ∠4=∠5, BH为入射光线,   为反射光线,   为折射光线,   为界面,空气在界面的   侧。(填“上”“下”“左”或“右”侧)
26.(2023七上·诸暨期中)如图,摄像镜头捕捉路上行人拍摄,该摄像镜头相当于   透镜(“凹”或“凸”),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27.(2023七上·诸暨期中)2019年9月30日,位于乌蒙山区的赤水河红军大桥全面建成。工程师以1.6m/s的速度走过大桥,用时1250s,桥长    m。驾驶员驾驶工程车以40km/h的速度在桥上行驶,看到桥栏杆向西运动,可知大桥是   (填“东西”或“南北”)走向的,工程车驶过大桥用时    min。
三、实验探究题(共14题;共28分)
28.(2023七上·诸暨期中)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同时选用两节相同的干电池,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
(2)将光屏放在电池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3)将电池 A 朝远离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电池 A 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4)移动电池 A 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   。
29.(2023七上·诸暨期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在光屏上一点,如图甲所示
(1)此透镜的焦距为   。调节烛焰、透镜和光屏,使三者中心在   上,目的是   
(2)用此透镜进行图乙所示实验,将透镜固定在 50cm处,蜡烛放在20cm处,移动光屏直至找到清晰的像,此时在光屏上看到的像的性质是   。
(3)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   移动(填入“上”或“下”),如要使像仍呈现在光屏中央,应该移动光屏。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   (填选项)。
A.无影响 B.像变为原来的一半 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 D.不成像
30.(2023七上·诸暨期中)为了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王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将一薄钢条上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甲、乙、丙、丁各图所示的形变。图中F1=F3=F4>F2。
(1)小王同学在做实验前必须先分析问题,并作出猜测。从小王同学设计的实验来看,他认为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
(2)小王同学比较甲、乙两次实验的现象,是为了验证猜想:   。
(3)要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的结论,小王同学需分析比较   两次实验。
(4)小王同学能不能通过分析比较乙和丁两次实验的现象来得出结论?为什么?   。
四、解答题(每题2分,共6小题,共12分)
31.(2023七上·诸暨期中)按要求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1)在图1用细绳将实心球挂在墙上,在图中画出绳子对球的拉力,拉力大小为20牛顿的示意图。
(2) 在图2中画出 AB 物体在 MN镜子中的像。
(3)如图3所示,画出光源S发出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的光路图。
32.(2023七上·诸暨期中)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355m处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s1。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
(3)汽车的速度v。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变化,要正确对待,健康的度过青春期。
【解答】A.青春期人体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和体重增加,A错误.
B.大脑的兴奋性较强不是青春期发育的最主要特征,B错误.
C.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突出特征.性发育包括性器官的形态、功能和第二性征的发育,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第二性征,C正确.
D.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但不是主要特征,D错误.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人的生殖过程中,受精卵在输卵管中形成,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发育,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完成物质交换。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解答】A、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里融合为受精卵,不符合题意;
B、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不符合题意;
C、正常男性在14岁前后,睾丸开始能够制造精子,符合题意;
D、某些有害物质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
【解析】【分析】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①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解答】AB、 家蚕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变态,因此,图中蚕发育过程顺序为②④③① ,不符合题意;
C、 家蚕在④幼虫时期吐丝,符合题意;
D、 家蚕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卵生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B
【知识点】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根据植物的传粉类型不同,可以将花分为风媒花和虫媒花。
风媒花的特点是:花朵小,颜色不鲜艳,没有芳香的气味和甜美的花蜜,花粉多,且小而轻,容易随风飘落,柱头有分叉并且分泌粘液黏住花粉;而虫媒花的特点是:花朵大、颜色鲜艳、具有芳香的气味和甜美的花蜜
【解答】A:花瓣大多较鲜艳,是虫媒花的特点。
B:柱头常分叉或呈羽毛状,是风媒花的特点。
C:常有芳香气味,是虫媒花的特点。
D:花粉粒较大且重,是虫媒花的特点。
故选B。
5.【答案】B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一朵花传粉受精后,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解答】子房里的胚珠将发育成植物的种子,所以果实里面含有多粒种子,就意味着子房里有多个胚珠,一颗豆荚,里面有9粒豆子,说明1个子房内有9个胚珠。
故选B。
6.【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叫做感觉器官,例如眼、耳。冷觉、热觉、痛觉、触觉等感觉都是由皮肤里的感受器感知的。
【解答】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题干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分别描述了诗人的嗅觉和听觉。
故选D。
7.【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根据光源的概念答题: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自身不发光而反射其它物体光的物体不是光源。
【解答】月亮、火星、金星都属于卫星或行星,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太阳自身能够发光,所以太阳是光源。
故答案为:B。
8.【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A、“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不均匀的大气层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现象,故A错误。
B、“桥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筷子插入水中时,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看上去“折断”了,因此“筷子折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日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9.【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分别分析四个选择项三个顶点是否对称选出正确选项。
【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像点c'与物点c、像点b'与物点b、像点a'与物点a都不对称,故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像点c'与物点c、像点b'与物点b、像点a'与物点a都不对称,故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像点c'与物点c、像点b'与物点b、像点a'与物点a都对称,故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像点c'与物点c、像点b'与物点b、像点a'与物点a不对称,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解答】绿色的布反射绿色,其它颜色的光被吸收,所以红色的光照射到绿色的布上时呈现的是黑色,绿色光照射绿布时,被反射,看到绿色,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1.【答案】B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图甲光线在视网膜前会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表示的是近视眼,近视眼用丁凹透镜矫正。
图乙光线在视网膜后方会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表示的是远视眼,远视眼用丙凸透镜进行矫正。
所以近视眼示意图以及可以佩戴的矫正眼镜分别是甲、丁。
故答案为:B。
12.【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大小相等,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是一个正立的虚像;
【解答】A. 玻璃板越厚,实验效果越好 是错误的,玻璃板太厚会使得前后两个镜面出现两个像,所以A错误;
B. 玻璃板需要垂直桌面摆放,不然很难找到重合的像;B错误;
C. 无论蜡烛放在什么位置,像距总是等于物距 ,C正确;
D. 蜡烛距离玻璃板越远,像的大小都和物体一样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A
【知识点】实像与虚像
【解析】【分析】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小鸟在空中,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小鸟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射入眼睛后,于是看到在水里成虚像。鱼在水里,光线从水射入空气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射入眼睛,于是看到水里鱼的虚像,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4.【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禁止鸣笛,即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即从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
B.在马路两旁植树造林,即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即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合题意;
D.在摩托车上上安装消声器,即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①②若选车厢为参照物,小军的位置保持不变,则它是静止的,故①错误,②正确;
③④若选地面为参照物,小军的位置不断改变,则它是运动的,故③错误,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②④。
故选D。
16.【答案】C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力的三要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解答】由图可看出,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作用点A、B不同,在B点比A点更易夹碎核桃,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
故答案为:C。
17.【答案】B
18.【答案】C
【知识点】力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产生力有两个条件:①两个物体;②有相互作用,故B错误;
不相互接触也能发生力的作用,例如引力,故A错误;
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每个力肯定涉及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9.【答案】C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当弹簧测力计受到平衡力时静止,在挂钩和拉环上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时,测力计示数显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定滑轮的工作特点是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解答】左图中,通过定滑轮改变了拉力的方向,弹簧测力计挂钩受到的拉力FA=G=5N,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为5N;
右图中,通过定滑轮改变了拉力的方向,弹簧测力计挂钩受到的拉力FB=G=5N,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为5N。
故答案为:C。
20.【答案】B
【知识点】力与图象的结合
【解析】【分析】(1)在s-t图像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从图中可得到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分别求出甲、乙的速度,便可知道甲、乙的速度大小关系。
(3)从图中可知经过0.4s时,甲、乙各自通过的路程大小,比较即可。
【解答】AB、由图可知,甲乙的s-t图像是倾斜直线,说明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正确。
C、由图可知,甲的速度:;乙的速度:。
则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经过0.4s甲通过的路程为8m,乙通过的路程为12m-8m=4m。
则经过0.4s,甲、乙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1.【答案】有成形的细胞核;出芽或孢子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细菌、真菌比较:
名称 结 构 特 点 营 养 方 式 生殖方式
细菌 单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无成形的细胞核构成。(无完整的细胞结构) (1)寄生,如: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
(2)腐生,如:枯草杆菌和乳酸菌等 。
(3)自养,如:硫细菌和硝化细菌等。 分裂生殖
真菌 少数单细胞,多数多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构成。
(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1)腐生,如:酵母菌、霉菌(青霉、曲霉、根霉和毛霉)、蘑菇等。
(2)寄生,如:头癣、灰指甲等。 多数孢子生殖,少数出芽生殖
【解答】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故真菌酵母菌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水分,营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进行出芽生殖。也可进行孢子生殖。
22.【答案】(1)子房壁
(2)形成层
(3)短柄
【知识点】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植物的花经过传粉和受精以后,花萼凋落或存留,花冠、雄蕊都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子房发育成果实。
(2)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解答】 (1)受精作用完成后,子房继续发育成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种子的胚,樱桃甜美的“果肉”是果皮,它是由花的子房壁发育而来的。
(2)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这是嫁接成活的关键。
(3)嫁接时被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砧木,嫁接能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因此,“短柄樱桃”的接穗,将其嫁接到乙“长柄樱桃”的砧木上,最后结出的果实是短柄樱桃。
23.【答案】(1)种子
(2)胚
(3)A;C;D
【知识点】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完整有活力的胚、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答】 (1)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或胚乳里,所以种子萌发初期所需要的有机物来自种子自身。
(2)种子一般包括种皮和胚,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3)种子的萌发条件包括外界条件和内部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播种的豌豆种子中会有一部分不能萌发,这些种子不能萌发的可能原因既有自身条件,也有外界条件。可能土壤温度过低、种子的胚不完整、处于休眠期等,ACD符合题意。
24.【答案】(1)物体振动
(2)响度;音调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叫音调,有发声体的频率决定。
【解答】(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则钢尺的振幅不同,即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此时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25.【答案】HD;HF;AE;下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 ①首先应该知道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一定相等,由此可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②其次要知道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一定在相对的两个区域中,由此确定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解答】 ①已知AE⊥CG,则AE和CG有可能是界面。根据∠4=∠5可知,AE下方发生了光的反射,可确定CG是法线,AE是界面,HD为入射光线。
②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由∠1<∠5可知,∠1是折射角,∠5是入射角,HF为折射光线;所以AE的下方是空气,上方是某种透明介质。
故答案为:HD;HF;AE;下。
26.【答案】凸;会聚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解答】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故答案为:凸;会聚。
27.【答案】2000;东西;3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行走的时间和速度,利用公式s=vt求桥长。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取一个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3)已知工程车行驶的速度和桥长,利用求工程车驶过大桥用的时间。
【解答】由可得桥长:s=vt=1.6m/s×1250s=2000m。
开动的车子中的驾驶员看到桥栏杆向西运动,说明车子向东运动,即大桥是东西走向。
工程车驶过大桥用时为:。
故答案为:2000;东西;3。
28.【答案】(1)大小
(2)虚
(3)不变
(4)总结规律,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掌握等效替代法,为了探究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用了两根完全相同的干电池。
(2)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3)根据测量两只电池到玻璃板的距离,可知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4)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有两个:将测量数据取平均值,减小误差;总结规律,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解答】(1)实验中选取两支相同的电池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因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光屏放在电池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根据平面镜中成像特点可知,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将电池A朝远离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电池A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4)实验过程中,移动电池A进行多次试验,目的是:总结规律,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故答案为:(1)大小;(2)虚;(3)不变;(4)总结规律,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29.【答案】(1)10.0cm;同一高度;让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2)倒立、缩小的实像
(3)上;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1)根据甲图象,结合凸透镜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即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水平光具座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
(2)比较物距和像距的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
(3)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可知,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判断。
【解答】(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就是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根据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60.0cm-50.0cm=10.0cm。
将蜡烛、透镜、光屏依次放在水平光具座上后,接下来需将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调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2)此时的物距u=50cm-20cm=30cm,即u>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相当于火焰向下移动,根据“倒立性”可知,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
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对于成像的性质没有影响,只会因为会聚光线减小,导致成像的亮度下降,故选C。
故答案为:(1)10.0cm;同一高度;(2)倒立、缩小的实像;(3)上;C。
30.【答案】(1)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3)甲与丁
(4)不能,因为F2与F4的大小和作用点均不同,没有实现控制变量。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力的三要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要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就应该控制力的作用点、方向相同,而力的大小不同。
要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就应该控制力的方向、大小相同,而力的作用点不同。
【解答】(1)通过甲、乙两次实验,力的作用点、方向相同,而力的大小(F1>F2)不同。
(2)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两图是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3)要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就应该控制力的方向、大小相同,而力的作用点不同。故应分析图甲与丁。
(4)分析比较乙和丁两次实验,力F2与F4的大小和作用点均不同,没有实现控制变量。
故答案为:(1)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3)甲与丁;
(4)不能,因为F2与F4的大小和作用点均不同,没有实现控制变量。
31.【答案】(1)
(2)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三要素,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2)首先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其次掌握本题的基本作法:作出两个端点A、B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连接S'A,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
【解答】过物体的重心做竖直向下的力,即重力,用字母G表示,大小为6N;拉力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绳子对小球的拉力F方向沿着绳子的方向向上,如下图所示: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
(3)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A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连接AO即为反射光线,
如图所示:
32.【答案】(1)由得,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v声t=340m/s×2s=680m。
(2)车走过的距离:s车=2s-s声=2×355m-680m=30m,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355m-30m=325m。
(3)汽车的速度:。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成声音传播的距离。
(2)先求出车走过的距离,再用司机距山崖的距离减去车走过的距离得出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3)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行驶的速度。
1 / 1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下册科学期中试卷
一、单选题(共20题; 共40分)
1.(2022七下·诸暨期中)青春奋斗正当时,不负韶华不负己。青春期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特征是(  )
A.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 B.大脑的兴奋性较强
C.出现第二性征 D.心脏的功能增强
【答案】C
【知识点】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变化,要正确对待,健康的度过青春期。
【解答】A.青春期人体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和体重增加,A错误.
B.大脑的兴奋性较强不是青春期发育的最主要特征,B错误.
C.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突出特征.性发育包括性器官的形态、功能和第二性征的发育,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第二性征,C正确.
D.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但不是主要特征,D错误.
故选:C。
2.(2023七上·诸暨期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受精卵在输卵管形成
B.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C.男性在出生后,睾丸就开始产生精子
D.某些有害物质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
【答案】C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人的生殖过程中,受精卵在输卵管中形成,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发育,胎儿通过胎盘与母体完成物质交换。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解答】A、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里融合为受精卵,不符合题意;
B、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不符合题意;
C、正常男性在14岁前后,睾丸开始能够制造精子,符合题意;
D、某些有害物质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2023七上·诸暨期中)如图表示家蚕生殖发育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家蚕的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
B.家蚕发育过程顺序为②④③①
C.飞动的蚕蛾①是成虫,能吐丝
D.家蚕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
【解析】【分析】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①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解答】AB、 家蚕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变态,因此,图中蚕发育过程顺序为②④③① ,不符合题意;
C、 家蚕在④幼虫时期吐丝,符合题意;
D、 家蚕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卵生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2022七下·嘉兴期末)生物的生殖具有多样性,桃、月季等属于虫媒花,而玉米、水稻等属于风媒花。风媒花和虫媒花相比一般(  )
A.花瓣大多较鲜艳 B.柱头常分叉或呈羽毛状
C.常有芳香气味 D.花粉粒较大且重
【答案】B
【知识点】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根据植物的传粉类型不同,可以将花分为风媒花和虫媒花。
风媒花的特点是:花朵小,颜色不鲜艳,没有芳香的气味和甜美的花蜜,花粉多,且小而轻,容易随风飘落,柱头有分叉并且分泌粘液黏住花粉;而虫媒花的特点是:花朵大、颜色鲜艳、具有芳香的气味和甜美的花蜜
【解答】A:花瓣大多较鲜艳,是虫媒花的特点。
B:柱头常分叉或呈羽毛状,是风媒花的特点。
C:常有芳香气味,是虫媒花的特点。
D:花粉粒较大且重,是虫媒花的特点。
故选B。
5.(2022七下·诸暨期中)如图所示,一个豌豆荚中有9粒豌豆,那么形成这个豆荚的胚珠和子房分别是(  )
A.18个,9个 B.9个,1个 C.18个,2个 D.9个,9个
【答案】B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一朵花传粉受精后,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解答】子房里的胚珠将发育成植物的种子,所以果实里面含有多粒种子,就意味着子房里有多个胚珠,一颗豆荚,里面有9粒豆子,说明1个子房内有9个胚珠。
故选B。
6.(2022七下·诸暨期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 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  )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视觉 C.触觉和味觉 D.嗅觉和听觉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叫做感觉器官,例如眼、耳。冷觉、热觉、痛觉、触觉等感觉都是由皮肤里的感受器感知的。
【解答】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题干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分别描述了诗人的嗅觉和听觉。
故选D。
7.(2023七上·诸暨期中)以下属于光源的是(  )
A.月亮 B.太阳 C.火星 D.黄金
【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根据光源的概念答题: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自身不发光而反射其它物体光的物体不是光源。
【解答】月亮、火星、金星都属于卫星或行星,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太阳自身能够发光,所以太阳是光源。
故答案为:B。
8.(2023七上·诸暨期中)下列常见的光现象中,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是(  )
A.海市蜃楼现象 B.桥在水里的的倒影
C.筷子在水中看上去折断 D.日食、月食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A、“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不均匀的大气层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现象,故A错误。
B、“桥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筷子插入水中时,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看上去“折断”了,因此“筷子折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日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9.(2023七上·诸暨期中)如图所示为“T”形物体经平面镜所成的像,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分别分析四个选择项三个顶点是否对称选出正确选项。
【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像点c'与物点c、像点b'与物点b、像点a'与物点a都不对称,故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像点c'与物点c、像点b'与物点b、像点a'与物点a都不对称,故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像点c'与物点c、像点b'与物点b、像点a'与物点a都对称,故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像点c'与物点c、像点b'与物点b、像点a'与物点a不对称,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0.(2023七上·诸暨期中)在暗室中,如果将一束红光和一束绿光分别射向两张绿布,被照射处所呈现的颜色分别是(  )
A.红色和绿色 B.黑色和红色 C.黑色和绿色 D.黑色和黑色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解答】绿色的布反射绿色,其它颜色的光被吸收,所以红色的光照射到绿色的布上时呈现的是黑色,绿色光照射绿布时,被反射,看到绿色,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1.(2023七上·诸暨期中)下图表示近视、远视及矫正透镜的示意图,其中属于近视眼示意图及其矫正透镜依次是(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答案】B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图甲光线在视网膜前会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表示的是近视眼,近视眼用丁凹透镜矫正。
图乙光线在视网膜后方会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表示的是远视眼,远视眼用丙凸透镜进行矫正。
所以近视眼示意图以及可以佩戴的矫正眼镜分别是甲、丁。
故答案为:B。
12.(2023七上·诸暨期中)如图所示,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板越厚,实验效果越好
B.玻璃板不需要垂直桌面摆放
C.无论蜡烛放在什么位置,像距总是等于物距
D.蜡烛距离玻璃板越远,像的大小会越小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大小相等,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是一个正立的虚像;
【解答】A. 玻璃板越厚,实验效果越好 是错误的,玻璃板太厚会使得前后两个镜面出现两个像,所以A错误;
B. 玻璃板需要垂直桌面摆放,不然很难找到重合的像;B错误;
C. 无论蜡烛放在什么位置,像距总是等于物距 ,C正确;
D. 蜡烛距离玻璃板越远,像的大小都和物体一样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13.(2021七下·诸暨期中)平静的池面上映出了空中飞翔的小鸟,小明说:“快来看,鸟和鱼在水中比赛呢!”他看到的“鸟”和“鱼”实际上是(  )
A.“鸟”和“鱼”都是虚像 B.“鸟”是虚像,“鱼”是实像
C.“鸟”和“鱼”都是实像 D.“鸟”是实像,“鱼”是虚像
【答案】A
【知识点】实像与虚像
【解析】【分析】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小鸟在空中,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小鸟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射入眼睛后,于是看到在水里成虚像。鱼在水里,光线从水射入空气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射入眼睛,于是看到水里鱼的虚像,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4.(2022八下·鄞州期中)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都可以看到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在马路两旁植树造林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在摩托车上上安装消声器
【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禁止鸣笛,即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即从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
B.在马路两旁植树造林,即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即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合题意;
D.在摩托车上上安装消声器,即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2022七下·诸暨期中)小军坐在奔驰的列车里:
①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②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③若选地面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④若选地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①②若选车厢为参照物,小军的位置保持不变,则它是静止的,故①错误,②正确;
③④若选地面为参照物,小军的位置不断改变,则它是运动的,故③错误,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②④。
故选D。
16.(2023七上·诸暨期中)如图所示为一种常用核桃夹,用大小相同的力垂直作用在B点比A 点更易夹碎核桃,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 )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受力面积有关
【答案】C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力的三要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解答】由图可看出,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作用点A、B不同,在B点比A点更易夹碎核桃,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
故答案为:C。
17.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相同的是()
A.力的作用点 B.力的大小
C.力的方向 D.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答案】B
18.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产生力
B.只要有物体,就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
C.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D.孤立的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力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产生力有两个条件:①两个物体;②有相互作用,故B错误;
不相互接触也能发生力的作用,例如引力,故A错误;
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每个力肯定涉及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9.(2023七上·诸暨期中)如右上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均不计,物重G=5N(即对绳子拉力为5N),则弹簧测力计 A和B的示数分别为(  )
A.5N, 0N B.0N, 5N C.5N, 5N D.5N, 10N
【答案】C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当弹簧测力计受到平衡力时静止,在挂钩和拉环上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时,测力计示数显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定滑轮的工作特点是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解答】左图中,通过定滑轮改变了拉力的方向,弹簧测力计挂钩受到的拉力FA=G=5N,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为5N;
右图中,通过定滑轮改变了拉力的方向,弹簧测力计挂钩受到的拉力FB=G=5N,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为5N。
故答案为:C。
20.(2023七上·诸暨期中)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做加速运动,乙做减速运动 B.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经过0.4s, 甲、乙速度相等
【答案】B
【知识点】力与图象的结合
【解析】【分析】(1)在s-t图像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从图中可得到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分别求出甲、乙的速度,便可知道甲、乙的速度大小关系。
(3)从图中可知经过0.4s时,甲、乙各自通过的路程大小,比较即可。
【解答】AB、由图可知,甲乙的s-t图像是倾斜直线,说明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正确。
C、由图可知,甲的速度:;乙的速度:。
则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经过0.4s甲通过的路程为8m,乙通过的路程为12m-8m=4m。
则经过0.4s,甲、乙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共20题; 共20分)
21.(2023七上·诸暨期中)酵母菌可以来酿酒,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生殖方式是   。
【答案】有成形的细胞核;出芽或孢子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细菌、真菌比较:
名称 结 构 特 点 营 养 方 式 生殖方式
细菌 单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无成形的细胞核构成。(无完整的细胞结构) (1)寄生,如: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
(2)腐生,如:枯草杆菌和乳酸菌等 。
(3)自养,如:硫细菌和硝化细菌等。 分裂生殖
真菌 少数单细胞,多数多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构成。
(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1)腐生,如:酵母菌、霉菌(青霉、曲霉、根霉和毛霉)、蘑菇等。
(2)寄生,如:头癣、灰指甲等。 多数孢子生殖,少数出芽生殖
【解答】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故真菌酵母菌和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水分,营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进行出芽生殖。也可进行孢子生殖。
22.(2023七上·诸暨期中)诸暨同山樱桃深受消费者欢迎。
(1)樱桃甜美的“果肉”是由   发育而来的。
(2)樱桃可以采用嫁接的方式进行繁殖,右图为嫁接过程示意图。
甲插进乙的楔形切口后,要用麻绳或塑料条捆扎好,目的是使它们的   紧贴,这是嫁接成活的关键。
(3)如果甲是品种“短柄樱桃”的接穗,将其嫁接到乙“长柄樱桃”的砧木上,最后结出的果实是   樱桃(填“短柄”或“长柄”)。
【答案】(1)子房壁
(2)形成层
(3)短柄
【知识点】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植物的花经过传粉和受精以后,花萼凋落或存留,花冠、雄蕊都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子房发育成果实。
(2)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解答】 (1)受精作用完成后,子房继续发育成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种子的胚,樱桃甜美的“果肉”是果皮,它是由花的子房壁发育而来的。
(2)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这是嫁接成活的关键。
(3)嫁接时被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砧木,嫁接能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因此,“短柄樱桃”的接穗,将其嫁接到乙“长柄樱桃”的砧木上,最后结出的果实是短柄樱桃。
23.(2023七上·诸暨期中)将豌豆种子播种在土壤中,其萌发过程如图所示。
(1)种子萌发初期所需要的有机物来自   (选填“土壤”、“种子”或“种子和土壤”)。
(2)种子中的   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
(3)播种的豌豆种子中会有一部分不能萌发,这些种子不能萌发的可能原因是____。(多选)
A.种子的胚不完整 B.缺少光照
C.处于休眠期 D.土壤温度过低
【答案】(1)种子
(2)胚
(3)A;C;D
【知识点】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完整有活力的胚、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答】 (1)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或胚乳里,所以种子萌发初期所需要的有机物来自种子自身。
(2)种子一般包括种皮和胚,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3)种子的萌发条件包括外界条件和内部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播种的豌豆种子中会有一部分不能萌发,这些种子不能萌发的可能原因既有自身条件,也有外界条件。可能土壤温度过低、种子的胚不完整、处于休眠期等,ACD符合题意。
24.(2022七下·诸暨期中)如图所示是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
(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   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
【答案】(1)物体振动
(2)响度;音调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叫音调,有发声体的频率决定。
【解答】(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则钢尺的振幅不同,即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此时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25.(2023七上·诸暨期中)如图所示,有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透明介质,在分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AE⊥CG, ∠4=∠5, BH为入射光线,   为反射光线,   为折射光线,   为界面,空气在界面的   侧。(填“上”“下”“左”或“右”侧)
【答案】HD;HF;AE;下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 ①首先应该知道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一定相等,由此可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②其次要知道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一定在相对的两个区域中,由此确定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解答】 ①已知AE⊥CG,则AE和CG有可能是界面。根据∠4=∠5可知,AE下方发生了光的反射,可确定CG是法线,AE是界面,HD为入射光线。
②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由∠1<∠5可知,∠1是折射角,∠5是入射角,HF为折射光线;所以AE的下方是空气,上方是某种透明介质。
故答案为:HD;HF;AE;下。
26.(2023七上·诸暨期中)如图,摄像镜头捕捉路上行人拍摄,该摄像镜头相当于   透镜(“凹”或“凸”),这种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答案】凸;会聚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解答】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故答案为:凸;会聚。
27.(2023七上·诸暨期中)2019年9月30日,位于乌蒙山区的赤水河红军大桥全面建成。工程师以1.6m/s的速度走过大桥,用时1250s,桥长    m。驾驶员驾驶工程车以40km/h的速度在桥上行驶,看到桥栏杆向西运动,可知大桥是   (填“东西”或“南北”)走向的,工程车驶过大桥用时    min。
【答案】2000;东西;3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行走的时间和速度,利用公式s=vt求桥长。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取一个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3)已知工程车行驶的速度和桥长,利用求工程车驶过大桥用的时间。
【解答】由可得桥长:s=vt=1.6m/s×1250s=2000m。
开动的车子中的驾驶员看到桥栏杆向西运动,说明车子向东运动,即大桥是东西走向。
工程车驶过大桥用时为:。
故答案为:2000;东西;3。
三、实验探究题(共14题;共28分)
28.(2023七上·诸暨期中)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同时选用两节相同的干电池,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
(2)将光屏放在电池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3)将电池 A 朝远离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电池 A 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4)移动电池 A 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   。
【答案】(1)大小
(2)虚
(3)不变
(4)总结规律,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掌握等效替代法,为了探究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用了两根完全相同的干电池。
(2)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3)根据测量两只电池到玻璃板的距离,可知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4)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有两个:将测量数据取平均值,减小误差;总结规律,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解答】(1)实验中选取两支相同的电池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因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光屏放在电池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根据平面镜中成像特点可知,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将电池A朝远离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电池A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4)实验过程中,移动电池A进行多次试验,目的是:总结规律,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故答案为:(1)大小;(2)虚;(3)不变;(4)总结规律,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29.(2023七上·诸暨期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在光屏上一点,如图甲所示
(1)此透镜的焦距为   。调节烛焰、透镜和光屏,使三者中心在   上,目的是   
(2)用此透镜进行图乙所示实验,将透镜固定在 50cm处,蜡烛放在20cm处,移动光屏直至找到清晰的像,此时在光屏上看到的像的性质是   。
(3)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   移动(填入“上”或“下”),如要使像仍呈现在光屏中央,应该移动光屏。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   (填选项)。
A.无影响 B.像变为原来的一半 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 D.不成像
【答案】(1)10.0cm;同一高度;让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2)倒立、缩小的实像
(3)上;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1)根据甲图象,结合凸透镜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即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水平光具座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
(2)比较物距和像距的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
(3)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可知,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判断。
【解答】(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就是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根据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60.0cm-50.0cm=10.0cm。
将蜡烛、透镜、光屏依次放在水平光具座上后,接下来需将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调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2)此时的物距u=50cm-20cm=30cm,即u>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相当于火焰向下移动,根据“倒立性”可知,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
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对于成像的性质没有影响,只会因为会聚光线减小,导致成像的亮度下降,故选C。
故答案为:(1)10.0cm;同一高度;(2)倒立、缩小的实像;(3)上;C。
30.(2023七上·诸暨期中)为了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王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将一薄钢条上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甲、乙、丙、丁各图所示的形变。图中F1=F3=F4>F2。
(1)小王同学在做实验前必须先分析问题,并作出猜测。从小王同学设计的实验来看,他认为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
(2)小王同学比较甲、乙两次实验的现象,是为了验证猜想:   。
(3)要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的结论,小王同学需分析比较   两次实验。
(4)小王同学能不能通过分析比较乙和丁两次实验的现象来得出结论?为什么?   。
【答案】(1)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3)甲与丁
(4)不能,因为F2与F4的大小和作用点均不同,没有实现控制变量。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力的三要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要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就应该控制力的作用点、方向相同,而力的大小不同。
要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就应该控制力的方向、大小相同,而力的作用点不同。
【解答】(1)通过甲、乙两次实验,力的作用点、方向相同,而力的大小(F1>F2)不同。
(2)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两图是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3)要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就应该控制力的方向、大小相同,而力的作用点不同。故应分析图甲与丁。
(4)分析比较乙和丁两次实验,力F2与F4的大小和作用点均不同,没有实现控制变量。
故答案为:(1)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3)甲与丁;
(4)不能,因为F2与F4的大小和作用点均不同,没有实现控制变量。
四、解答题(每题2分,共6小题,共12分)
31.(2023七上·诸暨期中)按要求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1)在图1用细绳将实心球挂在墙上,在图中画出绳子对球的拉力,拉力大小为20牛顿的示意图。
(2) 在图2中画出 AB 物体在 MN镜子中的像。
(3)如图3所示,画出光源S发出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的光路图。
【答案】(1)
(2)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三要素,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2)首先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其次掌握本题的基本作法:作出两个端点A、B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连接S'A,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
【解答】过物体的重心做竖直向下的力,即重力,用字母G表示,大小为6N;拉力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绳子对小球的拉力F方向沿着绳子的方向向上,如下图所示: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
(3)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A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连接AO即为反射光线,
如图所示:
32.(2023七上·诸暨期中)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355m处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s1。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
(3)汽车的速度v。
【答案】(1)由得,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v声t=340m/s×2s=680m。
(2)车走过的距离:s车=2s-s声=2×355m-680m=30m,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355m-30m=325m。
(3)汽车的速度:。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成声音传播的距离。
(2)先求出车走过的距离,再用司机距山崖的距离减去车走过的距离得出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
(3)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行驶的速度。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