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旁观者?爱国者?【教学目标】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重点)演读诗歌,理解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心理。(难点)思辨战争,培养珍爱和平、关心民生疾苦的崇高情怀。(重点)创设情景近日,一篇题为《唐朝秘史:杜甫眼见官吏抓人却无动于衷》的帖子火了。帖子中有人质疑杜甫亲眼目睹了官吏捉人征兵的场面,可他却没有帮忙求情,更没有出面阻止,不配为爱国诗人的称号。为了解事情的真相,我们穿越到千年前找到了杜甫,与他展开了一次深刻的对话。任务一:杜甫看见了什么?杜甫看见了什么?在之前学习记叙文,我们讲过叙事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朗读诗歌第一段,找出表明叙事要素的关键词。预设:时间:“暮”(黄昏、傍晚天色昏暗之时),地点:“石壕村”,人物:“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老翁”、“老妇”,事件:“捉人”(抽丁,补充兵力)。任务一:杜甫看见了什么?明确:唐肃宗乾元元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两军大战于安阳一带,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为补充兵力,四处抽丁,强征百姓充军,造成百姓困苦不安。思考:为何夜间捉人,而不是白天征兵?总结:当时朝廷腐败,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而是“捉人”。官府捉人之事时有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只有夜间“捉人”。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官府手段之卑劣狠毒。任务一杜甫看到了什么?活动:还原场景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以话本剧的形式将当时的场景重现,并注意当时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背景等。思考杜甫看到了怎样的官员和老妇?思考杜甫看到了怎样的官员和老妇?明确:百姓的悲惨命运官兵的凶狠残暴任务二杜甫做了什么?任务二活动小组内交流,结合以下材料,为杜甫辩解。补充材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矢志不渝的政治理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心系苍生的为民情结学生观点:观点一:从材料一可知,战争给国家百姓带来的灾难站在国家层面,这是一次追求安定的正义之战,诗人作为唐朝官吏,支持朝廷平叛,希望取胜。(爱国)站在百姓层面,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官吏的蛮横胁迫,让他深感同情却又无可奈何。(忧民)学生观点观点二:从材料二可知,杜甫当时被贬为华州司功参,位卑权低,掌管不了征兵事宜,他即使想阻止也无能为力。总结当爱国和忧民两相冲突时,杜甫心中矛盾又无奈,杜甫虽然极为同情百姓,但是,他官轻言微,阻止不了;战事紧急,急需要兵员,他不敢耽误军机大事;国家危亡,人口骤减,民不聊生,他不愿意这样的状况延续。小结: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急剧转变的时代,他所看到的、经历的都是战乱和困苦。他是时代的落难者,但他正视担荷着时代的苦难。用现实主义的笔调将苦难化为沃土,带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成为警示后人的点灯人,堪称“文人铁肩”。任务三:临别赠言杜甫先生你好,我们现在的国际政局也动荡不安。我给您播放一段关于巴以战争的视频,您心忧天下苍生,能给我的同学们捎封信吗?我们一起来读信,来感受杜老先生的教诲。活动学生模拟杜甫口吻,书写一封信学生作品展示致少年如果给少年作个诠释,大概是春是逢斜技,嫣红姹紫;暖阳伴熏风,骨染发丝,黄昏飞鸟还,热爱不停滞!只可惜,霁月难逢,彩云易散!你们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当下,在战争洪流的裹挟或淹没中,少年是赤地千里,是尸横遍野,是朝不保夕....少年的你们当汲取先辉之力量,敢于危机中育新机,宜于变局中开新局,居安思危,使命在肩,与时代偕行,与发展同辉,方能佑我中华,护我子民,大展华夏之雄风,捍卫这盛世中华!课后作业作业布置:守励志心读了杜甫的信后,我们定是心有所思,口有所言,笔有所感。请结合你的志向,给杜老先生捎句话,让他放心。结语余秋雨先生说:“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这就是杜甫。”杜甫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会关心着身边的人,他会关心着他不了解的人,他的心里装着一个世界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他有关。不管周遭是怎样的,杜甫是热的,他不是那种让我们热血沸腾的诗人,但是他让我们在这个冰冷的世界感到温度,感受到关切的目光。他的世界里不是只有他自己,当我们的世界里不只有自己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