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
【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简述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吸收的过程。
2.阅读教材,简述中华文化传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程。
3.结合史料,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1.了解中华文化吸纳外来文化的基本史实,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理解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
2.了解中华文化对外辐射和传播的基本史实;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世界意义。
难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预习新知】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影响
(1)历程
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 佛教 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 本土化 。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中国的 建筑艺术 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西学东渐
(1)明清时期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鸦片战争后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 汉字 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2)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 儒学经典 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3)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①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②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③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5)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郑和下西洋 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造纸术 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推动了欧洲 火药武器 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条件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 文艺复兴 运动和 宗教改革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 儒家经典 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3)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巩固训练】
1.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2.日本学者山鹿素行(1622—1685)按照中国《朱子小学》的模式写成武家教科书《武教小学》,目的是把武士子弟培养成正行正知,符合武士道标准的有用人才,并强化武士实践道德的自觉性。这反映出日本( )
A.强化武士忠君观念 B.善于学习先进文化
C.重视国民小学教育 D.以理学为正统思想
3.372年,高句丽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教育机关,以传播汉学为主要内容。8世纪,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
A.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 B.东亚各国文明的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 D.东亚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
4.下图为汉字楷书、草书与日文平假名的对照图。该图可直接印证( )
A.大化改新全面学习中国文化 B.日文平假名与汉字草书的联系
C.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
5.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6.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7.明后期,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其创立的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等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这表明( )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 B.基督教主动融入中国社会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产生
8.伏尔泰把《赵氏孤儿》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亚当 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这说明( )
A.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普适性
C.启蒙思想的源头是孔子的思想 D.借用中国学术成近代西方风潮
9.由古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经过长时间的本土化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整合的过程。这说明( )
A.印度佛教文化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B.中国儒家尊宗敬祖的观念消失殆尽
C.中华文化有强大的接纳力和融合力 D.中外文化进行了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10.公元646年(大化二年),某国颁布诏令,正式开始改革。其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废除部民制,实行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确立封建土地国有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国家是( )
A.日本 B.越南 C.瑞典 D.朝鲜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的思想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选择A: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利用王阳明的思想,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排除B:阳明学在日本社会变革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体现“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排除C:材料体现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利用中国的儒家学说开展反封建斗争,但不能说明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C项表述绝对。排除D:阳明学说只是被日本维新志士吸收利用,并非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按照中国《朱子小学》的模式写成武家教科书《武教小学》”,可以看出日本通过学习中国儒家文化,培养人才,加强武士道德修养,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日本对武士子弟的培养和教育,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学习儒家文化,不能得出以理学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
3.答案:C
解析:材料“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反映出中华文化对高句丽、日本等地的辐射作用,反映出中华文明圈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高句丽、日本等地学习中华文化,不是华人移民向外传播中华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高句丽、日本等地的影响,而不是相互交融,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这一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对日本的影响。选择B:根据图片可知,汉字楷书、草书与日文平假名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日文平假名受到汉字的影响而成。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大化改新并没有全面学习中国文化。排除C: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并不是一脉相承。排除D:材料表现的是日文平假名受到中国汉字的影响,不是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书法艺术。
5.答案:C
解析:1873年,中国处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之中,同时处于向近代化迈进的社会变革之中,赖尔关于地质进化过程的理论与中国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因此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故C项正确,排除A、B两项。赖尔的这一理论并未动摇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二程将“觉”“悟”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这些都反映了北宋时儒学与佛教的融合,故选B。材料中儒学与佛教的融合,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排除A;程颐、程颢时期的理学还未成为官方正统哲学,排除C;阳明心学形成于明朝,排除D。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古希腊数学家的《几何原本》,创立了一些中国传统科技中没有的新名词,并沿用至今,可见其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选A。传教士与徐光启共同译书并不意味着基督教主动融入中国社会,排除B;据所学,明朝后期的西学东渐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并未开启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排除C;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于近代欧洲,鸦片战争后逐渐传入中国,排除D。
8.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伏尔泰和。亚当·斯密二人均对中国文化进行借鉴,说明的是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A项正确;B项错在“普适性”,排除;儒家思想起源要比启蒙思想早,排除C项;D项错在成为风潮,排除。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本土化,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体现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接纳力和融合力,C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诏令,正式开始大化改新,其模仿唐朝律令制度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A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