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目标时空观念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佛教的诞生及对外传播的时间。史料实证观察教材第10页摩亨佐·达罗遗址,体会古代印度早期文明。观察教材第13页释迦牟尼佛像,认识佛教在古印度社会的重要地位及佛教的对外传播。历史解释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教学难点佛教产生的背景及传播方向。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分钟)1. 情境导入:展示那烂陀寺遗址的图片,配以轻柔的音乐,营造宁静的氛围。讲述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在那烂陀寺讲学的经历,引出古代印度文明的话题。2. 提问激发兴趣:询问学生对佛教的了解,以及佛教与古代印度的关系。简要介绍佛教的诞生背景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二、新课讲授(30分钟)(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0分钟)1. 地理与文明起源:教师详细讲解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指出印度河与恒河的发源地、流向和流域范围。介绍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包括哈拉帕文化和摩亨佐·达罗文化的特点,如城市布局、文字系统和宗教信仰。2. 国家演变:提问学生古印度国家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详细讲述雅利安人的入侵过程、孔雀王朝的统治策略以及后来的外族侵扰对印度文明的影响。3. 鼎盛时期的印度文明:描述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的印度文明,包括其政治统一的过程、经济发展的表现和文化成就,如建筑艺术、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纠正常见的误解,强调“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并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0分钟)1. 种姓制度的建立:教师讲解种姓制度的起源,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为了维持社会秩序而建立的等级制度。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表格,详细分析四个主要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的职责、地位和相互关系。2. 种姓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提问学生种姓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如世代相袭、职业限制、婚姻隔离等。讨论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如何固化社会不平等、激化社会矛盾,以及如何阻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3. 种姓制度与佛教的产生:讲解种姓制度下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佛教作为社会改革力量的出现,旨在提供一种超越种姓界限的精神解脱之道。(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0分钟)1. 佛教的诞生:提问学生佛教的创立时间和创始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详细讲述释迦牟尼的生平和教义,包括他的出家修行、悟道成佛以及传教活动。强调佛教的核心教义: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正道以及“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的思想。2.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分析佛教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包括其包容性、对低种姓的开放性和国王的支持。展示佛教向北(中亚、中国、朝鲜、日本)和向南(斯里兰卡、东南亚)传播的主要路线,以及沿途的文化交流和影响。三、课堂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课堂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包括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衰落,种姓制度的建立和影响,以及佛教的诞生和传播。强调古代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以及其对现代世界的启示和影响。2. 课后拓展: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佛教与种姓制度关系的短文,探讨两者在古代印度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古代印度的其他文明成果和文化特色,如印度哲学、文学艺术、建筑技艺等。板书设计古代印度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